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苏 轩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黄 丹 李 会
“睡眠质量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既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睡眠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心。”睡眠和心理健康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两大问题。研究表明,有睡眠问题的大学生,其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恶化,并且即使严重的睡眠问题持续时间较短,也会对心理健康有所影响。在过去,有大量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睡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做了研究。相关学者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并且做了其他因素对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
廖友国、何伟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CSSCI 来源期刊为检索数据库,选取1998—2014 年的3081 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频次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 进行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考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特征、主题内容及发展趋势,得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术热度近年来有所下降,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实证研究为主流方法,研究热点未展现出清晰的动态趋势”的结论。
凌喜欢、辛自强探讨了1998—2011 年期间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异。他们采用横断历史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变迁趋势,并采用meta 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得出“近14 年来大学生在睡眠质量方面可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男生的睡眠质量可能好于女生”的结论。
黄建双指出,目前对于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不强。主要问题有:一是研究工具较多,不统一;二是研究方法主要为横断面调查和历史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对比性研究缺乏;三是研究样本多为小样本调查,大样本研究较少,跨区域研究缺乏;四是探讨的影响因素比较局限、不全面,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合的测量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总之,当前我国大学生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各方重视,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曹炳健、曹辉、白吉可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分类,包括民族、专业等类型,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
陈晓、王昆明研究得出“抑郁与焦虑有着共同的临床特征,那就是睡眠障碍;虽然,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抑郁、焦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实际睡眠时间而是主观睡眠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主观睡眠质量可能比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更为有效”的结论,侧面证明了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李樑指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机制的关系,并且从身体锻炼这一第三角度明示了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其从文献研究着手,分析了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对睡眠质量及其受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人格、负面生活事件、焦虑、抑郁等因素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了人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睡眠质量的心理机制的理论构想。
因此,研究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对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双向影响程度做深入的量化探讨,并研究大学生的年级、性别、身体锻炼情况这三种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此前的研究大多以某一学校为例,且教育重合度较高,均集中在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样本特色单一,无明显的区分度,所选学校也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本研究将范围扩大到无锡、南京、苏州、扬州这4 个城市的5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数据的丰富性显著提高。
此前,学者们主要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这两种在学术界具有权威性的指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了重合度较高的结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互为因果。因此,项目沿用这两种指数,以保证结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前期的大部分研究对于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相互影响的量化程度,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只呈现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将对睡眠质量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测量法,选用的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情况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选择其中的五个项目,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测量,采用4 点评分法,累积各项目得分为本项目PSQI 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对于测量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SCL-90)。SCL-90 由Derogatis于1975 年编制,包括抑郁、焦虑等10 个维度,共90 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本项目选择其中的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采用5 级评分法计分,根据各因子平均分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对于测量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南京、苏州、扬州这4 个城市的5 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份443 份,回收有效问卷403 份,有效回收率91%。其中,大一83人,大二136 人,大三107 人,大四23 人,研究生54 人;男生184 人,女生219 人,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等12 类专业。
应用SPSS13.0 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分析
表2 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由表1 和表2 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的均值在0—2.2 之间,说明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均在学生群体中较低(均值>3 说明整体水平较高)。在各类症状上,焦虑症状的得分较高,其次是精神病性,而强迫症状的得分最低。在各类睡眠指标中,睡眠质量得分最高,其次是睡眠时间,而睡眠障碍得分最低。
以大学生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是否进行课外锻炼作为自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表中数据只列出具有显著性的情况)。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课外锻炼对强迫症状、焦虑症、精神病性,以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不存在显著影响,而性别在强迫症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与性别和是否进行课外锻炼的差异比较
由表4 可以看出,睡眠质量在不同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精神病性在不同年级上存在较显著差异,焦虑症状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可知,大三年级学生的精神病性与焦虑症状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其中研究生的精神病性与焦虑症状最低。
表4 大学生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1.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由表5 结果可以看出,睡眠质量的要素与心理健康各因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强迫症状、焦虑症、精神病性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较其他因子而言非常显著,这表明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入睡时间对心理健康、睡眠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具有协同性。
表5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2.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睡眠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立作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三个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睡眠质量
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6),在强迫症状上,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时间能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10%。在焦虑症上,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能进入线性回归方程,二者解释量共为13%,说明睡眠质量的两个维度对焦虑症的预测作用较好,尤其是睡眠障碍对焦虑症的影响较大。在精神病性上,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能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为15%,说明睡眠质量的这三个维度对精神病性的预测作用较强,尤其是睡眠障碍对精神病性的影响较为明显。
表6 睡眠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注:*代表P <0.05,**代表P <0.01,***代表P <0.001。
表1 和表2 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分在0—2.2 之间,属于偏下水平。这说明当代在校大学生有许多人存在着睡眠问题,且出现了焦虑症和精神病的表现。所以,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应当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善其睡眠质量,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疏导。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在强迫症上呈现显著差异性,精神病性和焦虑症状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的精神病性与焦虑症状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其中研究生的精神病性与焦虑症状最低。探究其原因,大三学生面临着考研、保研、出国或者就业等对未来规划的抉择问题,心理压力较大,又缺少合理健康的心理疏导方式,因而在精神病性和焦虑症状上较显著;而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较明确,并且国家对研究生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因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较轻。这说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年级差异与许多因素有关,比较复杂,存在着潜在研究空间。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焦虑症和强迫症这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好,心理越健康。这与宋海龙的研究——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程度正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回归分析表明,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能对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睡眠障碍的预测作用最明显。因此,学校以及社会应该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注重学生的睡眠质量,以达到维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目的。
调查发现,睡眠质量与焦虑和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因素关系紧密,两者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同时有研究认为,人的身体往往在睡眠中才开始吸收体内的葡萄糖,葡萄糖作为储存能量的最主要载体之一,能够为人身体提供活力。如果缺乏葡萄糖,将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人本身的自控力下降,此时,人面对各种压力都会产生反应过度的问题,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应激状态,而随着压力的不断提升,人的自控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产生情绪不佳、发怒、暴躁等问题。因此,提高睡眠质量也是缓解情绪问题的有效途径。
1.提高睡眠效率
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少因熬夜玩手机而影响睡眠效率的现象。有研究认为,手机等电子媒体对睡眠影响可从四种理论假设来解释(如图1)。因此,大学生可以使用过滤膜或防护眼镜过滤屏幕蓝光,将电磁辐射和蓝光影响降至最低,并且应限制睡前电子媒体的使用,睡前将手机关机,从而提升睡眠效率,保证睡眠质量。
2.缩短入睡时间
研究建议,入睡时间较长的大学生,在上床之前,可饮入适量牛奶并减少睡前摄食量,减少咖啡因类饮品的摄入,睡前避免做剧烈的运动,以缩短入睡时间,提升睡眠质量。
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会影响心理健康,学校和大学生都应对此加强重视。首先,大学生应学会自我疏导,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进行体育运动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其次,当大学生对不良情绪的认识不足,或不能及时发现时,学校应多开展相应教育活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同时,针对大学生压力问题,学校可以相应减小学习压力并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多加了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睡眠质量关系密切,焦虑和强迫症及强迫性倾向均对睡眠质量有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保证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