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本
(贵德县人民医院 青海 贵德 811799)
急性胸腹部创伤属于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血、血尿、呼吸困难等症状,多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突然性及创伤大,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需及时有效治疗[1]。而为明确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伤情,判断是否存在内骨损伤及严重程度,制定可靠的治疗方案,可采用影像学诊断方法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准确诊断伤情[2]。其中多层螺旋CT 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等优势,应用在创伤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为此,本次研究对多层螺旋CT 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选择本院于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78 例作为资料,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患者41例,患者37 例,年龄在20 岁至5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2±2.1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h ~3h,平均时间(1.25±0.24)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2 例,坠落伤30 例,其他原因16 例。排除精神异常患者及无法有效配合患者等。
采用多层螺旋CT 诊断,参数:电压120 ~140kV,电流200 ~250mAs,视野300mm,螺距为0.984,层厚为5mm,间距为5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盆腔入口。针对发现异常,需进行薄层重建,厚度1mm,采用三维重睑术进行立体成像。
78 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经CT 检查可明确皮下气肿18 例,占比23.08%,肋骨骨折35 例,占比44.87%,肩胛骨骨折18 例,占比23.08%,锁骨骨折12 例,占比15.39%,肺挫伤22 例,占比22.21%,胸腔积液16 例,占比20.51%,气胸12 例,占比15.39%,肺不伤16 例,占比20.51%,纵膈气肿5 例,占比6.41%,纵膈血肿5 例,占比6.41%。
78 例急性胸腹部创伤合并伤经CT 检查可明确肝脏损伤15 例,占比19.23%,脾脏损伤19 例,占比24.36%,肾脏损伤14 例,占比17.95%,胰腺损伤8 例,占比10.26%,腹腔积血20 例,占比25.64%,肠系膜撕裂伤4 例,占比5.13%,膈肌损伤7 例,占比8.9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8 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经CT检查可明确皮下气肿23.08%,肋骨骨折44.87%,肩胛骨骨折23.08%,锁骨骨折15.39%,肺挫伤22.21%,胸腔积液20.51%,气胸15.39%,肺不伤20.51%,纵膈气肿6.41%,纵膈血肿6.41%。合并伤经CT 检查可明确肝脏损伤19.23%,脾脏损伤24.36%,肾脏损伤17.95%,胰腺损伤10.26%,腹腔积血25.64%,肠系膜撕裂伤5.13%,膈肌损伤8.97%,提示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可明确患者受伤情况及合并伤情况,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尽早治疗,解除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急性胸腹部创伤多伴随一定程度的脏器损伤,尤其脏器破裂时若不适有效治疗,则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为明确患者具体伤情,需采用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传统多采用X 先检查,虽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骨折、挫伤等检出效果较好,但该种方法仅可观察到内脏平面情况,而且易受到软组织厚度影响,出现漏诊。而多层螺旋CT 具有明显优势,该技术可对机体不同组织对X 线的通过率及吸收情况进行诊断,并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后获得扫描位置的高质量图像,具有成像立体、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等优势[3]。针对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 诊断,可依据高密度影、密度是否均匀等进行诊断,其中低吸收区呈现黑影,高吸收区域沉为白影。如若出现肝脏内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则认为肝脏损伤,若出现脾脏体积增大,形态异常,脾轮廓不不清晰,部分缺损,则认为脾脏损伤,若出现局限性肿块影或腹膜后间隙弥漫性增大,则认为腹腔积血,若胸腔内观察到胃行及部分肠管阴影,认为膈肌损伤,即不同伤情呈现不同的影像特征,为诊治提供科学依据[4]。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 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的效果较高,能过检出创伤类型、伤害位置及合并脏器伤等,为诊治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