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磊,朱洪文,韩 龙,谭国赋,魏 伟,魏昌吉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2.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064;3.扬州惠农千重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009)
小麦赤霉病(Head Scab)是由多种镰孢属(Fusarium graminearumSchw)侵染小麦引起的真菌病害,在世界温湿地带和半潮湿地区广泛流行。随着全球气温升高,病害在拉美、北美、欧洲和东亚向高纬度地区蔓延。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小麦赤霉病重发生地区。近几年,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也多次较重发生。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区域占种植面积的1/4,常年因病害发生造成产量损失达10%~15%,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病害可致小麦产量损失近50%。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降低小麦的产量,而且由于籽粒不饱满、品质下降、种子出苗率降低,收获的粮食商品价值低。同时,受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污染的小麦,作为食品与饲料经人畜食用后,会引起人畜中毒,危及人畜健康[1-5]。
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最有效途径。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成立了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接种方法和鉴定评价标准,育成了苏麦3号等一批抗性较强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较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抗赤霉病研究和抗病育种重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育种工作者潜心于小麦新抗源的挖掘,通过利用小麦种属间近缘抗赤霉病资源,进行聚合杂交、轮回选择和综合抗源基因,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及辐射育种技术诱导抗赤霉病突变体等途径,培育出具有广泛遗传背景的创新种质和新品种。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通过不断引进小麦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与笔者合作开展了苏麦188抗性鉴定筛选,在辐照育成的扬辐麦2号剩余变异群体中,通过系统选育、赤霉病抗性鉴定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育成高产、中抗赤霉病、矮秆抗倒、分蘖力强、耐迟播、耐寒等性状具重大突破的中筋小麦苏麦188(国审麦2012005)。
苏麦188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等麦区推广种植的表现突出,国家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增产10.1%,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增产11.1%。2016年在全省小麦遇连续阴雨减产的情况下,苏麦188高产创建方高邮市最高产量达604.1 kg/667 m2。在各省大面积生产种植中,苏麦188表现出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7]。苏麦188于2014年被江苏省列入淮南小麦主推品种和江苏好品种,2016年被列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现就苏麦188在系统选育过程中的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选择效应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路径提供参考。
针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危害日益加重和优质中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偏低、面筋强度偏弱等现状,2003—2004年收集、整理、鉴定了国内外各类小麦种质资源1 120份,通过赤霉病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抗性筛选,从中选择出携有抗赤霉病QTL、抗白粉病基因(pm4a和pm21)等多基因聚合的扬辐麦2号(扬麦158 1-9012 F2经60Co-γ射线辐射育成)。
2005年在高邮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种植扬辐麦2号6 850株。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购买强致病力赤霉病菌株F15、F0301、F0609和F0980,混合培养成带菌麦粒,在小麦抽穗前15 d将带菌麦粒按5~6 kg/667 m2均匀撒在鉴定圃,接种后定期对鉴定圃喷足水保湿,促进致病菌孢子萌发生长,见穗后人工喷雾20 d,保持穗部湿润,齐穗后21 d按照《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NY/T 1443—2007)等相关鉴定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鉴定分级,筛选出大穗、大粒、早熟、矮秆、优质,无小麦赤霉病、黄花叶病、白粉病、锈病发生的优异单株384份。当年带至云南单株扩繁,根据综合性状淘汰32个株行;第2年种植352个株系继续进行赤霉病菌株人工接种鉴定。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具赤霉病抗性(严重度2.0以内)的株系76个,在中抗赤霉病株系中选择综合性状突出的抗性单株563个,带至云南进行株系扩繁。第3年选择302个株系分别送到湖北省黄岗、河南省信阳、安徽省白湖农场及江苏省高邮赤霉病重发区种植2 000株以上。辅以强致病力赤霉病菌分子标记SSR技术对其品质、抗病性进行鉴定,并结合黄岗、信阳、白湖农场、高邮4个赤霉病重发区的田间接种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产量鉴定结果,于2008年选育出13个携QTLFHB.3BS+(Dx5+Dy10)标记、QTLFHB.3BS+pm21等标记的多基因聚合品系,以扬麦158和扬辐麦2号为对照进行多点3重复品种比较试验。综合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结果,2009年推荐庆丰188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品种区域试验,2年区试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赤霉病。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命名为苏麦188。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成熟期都能感染,以花期最为显著[2],主要表现为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导致发病植株或病穗部枯死。在抽穗开花阶段气温高、湿度大,极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温度在15℃以上就可以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5℃。当春季气温回升并有足够湿度,特别在连续36 h以上阴雨天的饱和湿度下,病害潜伏期只需2 d就能侵染发病。当病原菌接触到寄主组织,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体就侵染组织发病。当小麦抽穗开花时温度湿度适宜,病原菌最易侵染到小麦穗部的不同部位,导致小穗出现明显的侵染症状[6]。侵入穗部的菌丝体蔓延到维管束并侵染未感病的小穗,就会出现赤霉病枯穗等症状。苏麦188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工作,是通过收集强致病力菌株,培养成带病麦粒,在温度适宜时接种到田间鉴定圃,以提供足量的赤霉病菌株,辅助喷水提高田间湿度,在小麦开花后21 d调查赤霉病发病严重程度。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在鉴定过程中,经连续多代鉴定和多个重病区异地鉴定,其鉴定结果具有可靠性。
通过引进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的地方优异种质资源扬辐麦2号,运用常规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注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高产育种和生态育种等综合手段,聚合有利基因,采用南繁北育和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及多年多点试种鉴定,育成了适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产量高、籽粒容重高、矮秆抗倒、分蘖力强、多穗大穗、耐迟播、耐寒的中筋小麦新品种苏麦188。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鉴定,苏麦188中抗赤霉病。2012-2019年,苏麦188在江苏淮南麦区和浙江省中北部、安徽省淮南、湖北省中北部、河南省南部等麦区近几年推广面积达10万hm2以上,种植之处均表现出良好的赤霉病抗性,尤其在各省的赤霉病重发区,均能高产稳产,表现出对赤霉病的良好抗性。2012年赤霉病流行条件下,扬州市江都区全区调查结果显示,生产主体品种中,镇麦168、扬辐麦4号、华麦5号、扬麦20、扬麦15等赤霉病病穗率为84%~90%,扬麦16、镇麦9号赤霉病病穗率为76%~79%,扬麦21、宁麦13发病较轻,赤霉病病穗率为45%~47%,苏麦188赤霉病病穗率仅为22%[7]。
苏麦188抗性育种的实践表明,在对苏麦188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筛选过程中,从赤霉病抗性选择的形态结构看,系统选择过程中凡是开花历期短,开颖授粉,开花后颖壳紧闭、花药残留少的株系,赤霉病抗性均表现较强。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小麦开花后残留花药较多时,残留花药的菌丝分布更加密集,残留花药百分率高的品种都较感病;闭颖半闭颖的品种花药大多留在颖内,故容易感病[8]。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凡花药较小,在颖壳内残留量少,开花历期短,开颖授粉的品种抗赤霉病性较强。这与本文结果一致。还有学者认为,穗圆锥型、穗形疏松、籽粒稀疏、颖壳清黄、颖片光滑、穗颈较长、穗叶距较大、剑叶较窄、无颖毛、无蜡粉、芒短而直立、茎秆弹性好的品种抗赤霉病性较强[8]。这与苏麦188国家审定公告中农艺性状表述(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饱满;2011、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穗数分别为36.2、34.4万个/667 m2,穗粒数分别为37.7、38.1粒/穗,千粒质量42.1、38.7 g[9])一致,且籽粒排列较密、穗颈较短、茎秆弹性较好等形态结构特征看,笔者也认为上述形态结构特征对赤霉病抗性遗传应该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刘惕若等通过对26个各种类型品种的研究认为,品种的抗病性与株高、小穗密度、穗型、穗芒的有无及长短无关[10]。刘思衡等研究认为,形态结构特征虽不是品种抗病性的决定因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赤霉病性的表达[11]。因此,赤霉病抗性选育应该重视田间接种鉴定、分子标记鉴定及多年多点病区试种鉴定相结合,重视开花历期短、开颖授粉、开花后颖壳紧闭、花药残留少的株系选择,育成赤霉病抗性稳定而较强的品种。
笔者利用辐照育成的扬辐麦2号剩余变异群体,通过系统选育、赤霉病抗性鉴定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通过田间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重视开花历期短,开颖授粉,开花后颖壳紧闭、花药残留少的株系选择方法,合作育成高产、中抗赤霉病、矮秆抗倒、分蘖力强、耐迟播、耐寒等性状具重大突破的中筋小麦苏麦188。经连续多代、多个重病区异地鉴定,赤霉病抗性稳定。表明该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途径和方法同样具有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