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鹏,刘 昱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场所,而高校中的理论社团作为“思政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理论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等内容)为宗旨,旨在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学生组织。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在说明如何建设与思政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时着重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目前,高校理论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的主阵地。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诸如课堂时间固定有限、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现实中的定位是被动的接收者等不足之处,大多还停留在“要我学”的阶段。相比而言,高校理论社团作为由学生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能通过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理论研读、社会实践等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较好地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索。
高校学生处于对各类思想的认识、内化的关键期,若缺乏指导或指导不当,将导致明显的消极效果。一方面,容易造成对政治生活的漠视态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措施产生偏见,对党的指导思想片面、歪曲、错误理解,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置之不理、知之甚少甚至丑化曲解;另一方面,容易对境外媒体大力宣传的西方价值观和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仰慕向往心理,在对信息的来源、目的及真实性片面了解的基础上盲目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而理论社团因其相对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议题的设置和讨论过程中必然涉及意识形态的传导和说服。理论社团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团结影响一批关心政治生活的同学,一方面,正确认识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内容及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认识其作用的方式、手段和目的,驳斥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污名化;另一方面,正确认识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原因,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渗透。
2007年5月15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该工程旨在从增强政治素养、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入手,培养一批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信仰坚定、对党忠诚、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大学生骨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高校理论社团以理论学习为活动主要开展形式,辅以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凭借其能动性强、朋辈之间信息接受效率高、成员之间能探讨交流思维碰撞等优势,在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宣传者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颁发以来,高校理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随着理论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熟知并重视,许多制约理论社团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
理论社团是高校社团中比较特殊的类型,其宗旨、功能有别于其他社团。当前对于高校理论社团的定位存在认知模糊,影响了理论社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载体的功能发挥。
1.定位模糊影响理论社团功能发挥的自觉性。理论社团以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旨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素养。相较其他社团而言,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肩负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基地。因此,理论社团无论日常运行还是活动开展,都应该牢记社团自身功能定位,从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出发,以实现理论社团育人的作用为落脚点。要警惕社团活动兴趣至上的思想,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碰撞中,理论社团要坚守红线,坚决反对各种丑化英雄、质疑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将金钱视作衡量一切善恶是非标准的拜金主义,反对个人至上、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理论社团不可无原则追求有趣,以致于让社团活动“充斥着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忽视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严肃性”[3],背离社团设立的宗旨。理论社团要当好“研讨交流的主渠道、理论学习的先锋队、实践创新的生力军”[4],必须从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责任开始。
2.定位模糊影响理论社团功能发挥的组织力。理论社团应在社团成员方面追求“小而精”的发展模式,不可过分追求活动规模之大、成员人数之多。理论学习知识密度高、吸收过程长,应注重引导社团成员积淀扎实的理论功底,精学学精。同时,考虑到社团活动开展时间和成员投入精力的限制,应在学习内容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而规模适度的社团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理论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团结影响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发挥在同学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分追求活动规模,与理论社团的本质和特点不相符,理论学习不同于娱乐性活动,在聚集大规模参与者和观众方面不占优势,不仅容易“虚假繁荣”,影响社团作用的发挥,还容易造成作为旁观者而存在的普通同学对理论社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甚至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产生误解、反感、排斥,导致理论社团形同虚设甚至形成反作用。因此,理论社团的发展路线应围绕“小而精”的基本要求,在成员的接收、组织、培养各个环节中注重实效性,为社团成员“明道”“信道”“传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
理论社团的活动实效,首先是表现在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上。理论社团应当以科学的力量吸引人、以真理的魅力凝聚人,然而当前高校理论社团建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理论社团的活动造成了热热闹闹的效应,却缺乏扎扎实实的效果。
1.过度关注活动形式引发认同感下降。目前,学界对优化理论社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的关注点普遍投入在创新形式和内容上,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参与人员,以改善传统理论社团活动枯燥无味、吸引力不足的短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活动组织和实施人员理论素养参差不齐、过于关注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化、不能做到具体活动具体分析,导致社团活动形式化泛滥,过度关注活动形式势必导致活动内容被压缩,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实效性。大学生选择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主要有:兴趣爱好、提升自我的需要、加学分或给履历加分、老师同学的推荐、大家都参加我也参加等,也存在以上因素的部分重叠。兴趣爱好是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重要因素,理论社团的功能和定位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它最开始吸引的受众是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浓厚兴趣、对建设祖国有着强烈抱负的大学生,若社团活动流于形式,难免令想要提升理论素养的成员感受到憧憬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继而疏远社团、对待社团活动敷衍惰怠,造成严重的人员流失。而部分为了加学分等功利因素选择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则往往会迎合现有标准体系,选择更为吸睛出彩的形式,达到利己的目的。长此以往,社团组织人员不带头精读马列经典著作、研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而选择将内容本身扁平化、标题化,佐以丰富多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表现形式,没有令人醍醐灌顶深受鼓舞的内容,活动本身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必收效甚微。而且社团组织之间有着明确的代际传承规则,下一届负责人和组织人员往往会依照上一届的指导、经验来确定社团运行规则和活动内容形式,这样就导致过度关注形式之风代代相传,甚至成为社团组织层面认可的正确价值。社团组织人员和参与人员都认同并实际践行这一套价值规则,形成恶性循环,看似吸引了更多受众,实则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理论社团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既不同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又不同于个体自我学习的自由散漫,它完全是学生自愿自发的集体行为,是变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意识觉醒。这种自发性既体现了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又体现了学习目标的纯洁性和明确性,它意味着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追求”。[5]这既是理论社团相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特点和优势,也是设立和发展所要达成的目标和方向。“我要学”的状态是加入理论社团的同学的内心写照,理论社团也需创造客观环境激发社员内生动力使其进入“我要学”的状态。而大多数同学认为对理论社团活动形成“枯燥无味、吸引力不足”的印象的原因恰恰是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特点,让参与同学没有充实感、获得感,没有收获知识的满足和精神层面提升的价值,反而会令参与同学对理论社团活动甚至社团本身产生偏见,久而久之,社团的影响力和名誉必然式微。
2.缺乏健全的正反馈机制致使获得感减少。只有在社团的组织、建构、运行和社团活动的举办、参与中获得明确而充沛的正反馈,才能使社团组织人员尽心竭力策划和举办好每一场活动、参与人员全情投入到活动本身,才能塑造阳光正面的形象、传播积极向上思想、形成社团有序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社团活动吸引参与人员的普遍奖励机制是由各级荣誉称号、各级奖项、加综合测评学分、奖品以及内在的获得感、提升感和成就感组成的。从成员积极性高、凝聚力强的其他类型社团吸取经验,可以得出其建立正反馈机制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社团活动本身提供了充足的情感价值,让参与人员有归属感而心向往之。其次,举办高规格的活动、参与高水平的竞赛,在各种荣誉称号和各级奖项的争夺中一马当先,社团成员在此过程中为了集体荣誉和个人提升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最后,均有丰富的团建活动,社团内部交流密切、往来频繁、凝聚力强。理论社团在正反馈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出现了活动吸引力不足、宣传推广困难、活动人员规模很难保持适度增长,社团成员“年抛”化、粘度低、流失度高,社团形象难以实现“口碑式”传播,社团组织人员内部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和归属感等问题。建立明确而有效的正反馈机制,是目前理论社团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3.忽视实践活动带来充实感削弱。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指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体系”,充分说明了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论社团而言,实践活动是理论活动的补充,二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相得益彰。实践活动还是增加成员政治素养、提升成员思想境界、提高成员实践能力、增加社团凝聚力的关键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社团成员从“受道者”向“传道者”的转换,才能辐射带动团结一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目前,理论社团的活动以理论研讨为主,在实践活动方面涉猎甚少,成员之间鲜少有机会在实践中互相合作、紧密联系,活动参与者无法切身感受政策落实现状,难以在亲身实践中领悟、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更缺少“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实感,反而沉迷于形式主义漩涡,把宝贵的时间、精力和激情大都投入在形式和利己的自我狂欢中。
高校理论社团由于自身定位、规模、活动特点等方面的原因,所获得的外部支撑经常比较匮乏,因此制约了其发展空间,影响了其发展动力。
1.主管单位支持力度不足。理论社团的完善和发展,社团活动扩展平台,增强时效性离不开学校、学院各层面的支持、帮助、指导和监督。目前,一方面,为理论社团配置的指导老师和行政指导老师,多为义务指导,且自身工作繁忙,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理论社团开展活动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各方面均为社团组织人员议决,而组织人员作为年轻学生,往往知识储备不足、理论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活动缺乏总体设计,难以形成系统、有层次的活动体系,也难以产出高质量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资金支持不足,活动举办受限于地域,导致活动开展的规模难以扩大、平台难以扩展、层级难以提高。
2.宣传瓶颈亟待突破。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对理论社团知之甚少,甚至从未耳闻目睹。即使是对社团工作较为熟悉的各社团负责人,也只有少数与其接触较多、有过合作经历或者曾参与过其活动的人对理论社团较为熟悉。宣传工作一直是困扰理论社团的大问题,据观察,社团以及社团活动的宣传主要依靠学生口耳相传、校媒报道宣传、线上社交平台转发宣传和线下传单横幅海报宣传。理论社团较之宣传效果突出的社团的不足,主要在于人员不足。理论社团参与人员较少且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类学院等院系的同学,在朋辈、届际之间的人工宣传力度就逊色于参与人数较多、分布院系较广的社团,在线上社交平台转发宣传的覆盖面也很难突破学院交际圈的局限。只有借助学校的平台和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才能破除这一理论社团发展的困境。
鉴于高校理论社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重要性,必须立足于理论社团的功能定位,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举措对其发展路径予以优化。
理论社团的活动特色在“理论”,功能发挥的优势也在“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又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要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做文章,以正确的理论研学活动牵引理论社团功能的有效发挥。
1.打造理论宣讲精品活动。目前公益类社团在学生之间颇受欢迎,在参与人数、影响力、社团成员粘性和所获成果各方面均遥遥领先。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公益类社团往往是实践活动居多,社团成员聚集在一起为了理想信念一同行动,在组织人员和团队建构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彼此熟悉、建立深厚的友情,在进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收到感恩的正反馈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理论社团应以此为榜样,多增加理论研学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与学院、学校密切合作,从理论、政策宣讲入手,选取地理位置较近的基层地区,选择与宣讲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方针政策,为群众解疑答惑,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力所能及的智识帮助,助力脱贫攻坚;另一方面,应在学校、学院的帮助下,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调研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让社团成员深入体察社情民情,认识把握政策实施的过程及其可能遇到的阻力;与学校各管理部门合作,就学校发展中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提出问题、分析对策,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实地体会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感,从而增强理想信念、坚定道路选择。同时也增强了社团成员粘性、打造了有意义有深度的精品活动,提升了社团的知名度和口碑。
2.铸就意识形态坚固阵地。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理论社团一方面是关心政治的同学聚集起来的学生组织,在人员组成方面具有自然筛选的政治性;另一方面,追求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和氛围,在议题设置和讨论的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参与人员的主动性,坚持“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的基本态度。这两方面使得理论社团必须格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基本而深刻的认识,梳理和理解其基本内容、产生原因、深刻作用。其次,要认识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本质及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原因。再次,要清楚的认识到反华反共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分裂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图谋,以及其作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目前意识形态入侵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的特点。理论社团要在清楚的认知和分辨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及其策划的全球媒介事件进行辩驳,在辩驳中加深认识、坚定信念、明确方向。
针对理论社团活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要根据理论社团的宗旨和特色找准发展基调,以扎实的理论学习为立足点,以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为着眼点,以建立健全正反馈机制为发力点,促进社团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1.扎实做好理论学习。习近平指出:“注重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6]理论社团的使命和职责在于面向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自上而下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打铁还需自身硬”,社团组织人员要率先进行理论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方针政策,提升理论素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活动方向、进度、开展形式以及预期效果,才能妥善处理突发状况,从容解答成员困惑,清晰驳斥对理论政策的歪曲解读和污蔑造谣;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活动参与人员的核心需求,围绕理论学习的基本点,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精选马原经典,结合时事热点,将理论社团常规化的学术沙龙活动做成有品质、有深度、启人深思、令人醍醐灌顶的精品活动,使活动参与人员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思想境界上的提升感;要贴近学生生活,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清华大学教授林泰在求是网关于“如何办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访谈中对此表示:“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需要和解除学生的困惑相结合,才有效果……学生听课之后,一上来就感觉你讲的是他关心的问题,他就不会觉得跟他没关系,他就会觉得有亲和力,有针对性,愿意去听。”[7]理论社团开展活动也是如此,要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制定上选取与同学们自身利益切身相关、关注焦点一致的问题,变“强制”为“吸引”,用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解决同学们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的思想困惑,也能让学生和理论社团联系更加紧密。
2.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求活动实效性不等于排斥丰富的活动形式,要根据不同活动的特质和属性规划形式。诸如在文艺联欢会上“合唱国际歌”“朗诵《共产党宣言》”等极具观赏性、震撼性的视听盛宴中,抓人眼球的形式是增强活动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二者不可分割;在“提案大赛”“新时代论坛”“廉政知识竞赛”中,比赛作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参与方式,在聚集英才、提升参与积极性、激发能动性和创造性、扩大活动规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效。同时,学术沙龙等学术性与理论性较强、参与人数较少、重在挖掘深度、旨在紧密团结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在形式方面不求创新和繁复,但求最大程度突出针对性、发挥实效性。
3.建立健全正反馈机制。缺乏健全正反馈机制的社团充满变数且不会有长期的高质量发展。理论社团要想在众多社团中突出重围,必须在荣誉称号、奖项奖励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标准。社团自身要积极争取级别高、影响力大的活动,例如组织成员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不仅可以为社团名誉添砖加瓦,而且是绝佳的团建机会,可以使社团成员内部普遍感到与有荣焉。学校、学院要重视理论社团开展活动所激发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满足,提升荣誉的含金量,促使人才集聚。
理论社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学校、学院多方的联动助力。学校和学院要清楚认识到理论社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要透彻了解社团发展前景在学生中造成的示范效果。
建立明确的多方联动有利于拓展理论社团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健全指导老师责任制,将指导成效与老师绩效和考评挂钩这一制度落到实处,给予指导老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支持,让其切实发挥政治导向把关、理论诠释指引、发展难题解惑、资源助力对接等关键作用,带领理论社团突破现有局限,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学校、学院要为理论社团提供充足的发展经费,为其增加宣传,扩大活动关注度和影响力提供物质帮助;为其提升活动规格,扩大活动规模,吸引高质量的外校参与人员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为其不被一般性社团组织在经费方面的评价标准所拘束提供便利。管理部门应以发挥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和行动指南,扎实有效提供物质保障,不让经费不足制约理论社团发展。再次,应帮助理论社团组织各院联合举办活动,突破院际局限,打破“马院人的活动”的固有印象,提升社团活动的规格和含金量。最后,要大力支持理论社团开展宣传工作,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其拍摄社团形象宣传片,在学校、学院官网以及官方公众号上刊登社团介绍,各学院辅导员应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社团的活动内容和重要意义,着力破除宣传难题,打破宣传范围狭窄、宣传实效性弱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