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中的文化隐喻与百科知识

2020-12-16 20:44莉,刘
关键词:隐语谜面灯谜

张 莉,刘 娟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灯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这与中国汉字多音、多义,形似的音、义、形辗转相因的特点有极大关系。一则灯谜即一部“微型文学作品”、一部“知识小百科”,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缩影。小小灯谜影映大千世界,从中可以洞察文人学子、普通百姓的内心灵性。

对于“灯谜”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说:广义的“灯谜”,一指所有可以贴灯供人猜射的谜语,包括文义谜和事物谜;一指含离合隐语在内的、以任何文学形式作载体的所有文义谜。狭义的“灯谜”,主要指宋代以后所有可供猜射的文义谜。[1]8本文探讨的灯谜包含广义的文义谜和事物谜。

一、灯谜的起源与发展

灯谜由我国远古先民创造的谜语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隐语”“廋辞”。《尚书》中老百姓诅咒夏桀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以及《吴越春秋》中记录当时狩猎的民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都被称作“隐语”或者“隐”,其中将夏桀暗喻为日头,愿其早亡;用“断竹续竹”来说明做弹弓的动作,用“飞土逐肉”来说明使用弹弓狩猎的动作。隐语古字为“讔”,《文心雕龙·谐讔》记载:“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其特点是用含糊其辞的话来隐藏含义,绕弯子打比方来暗指事情。“廋辞”,也叫“廋语”,三国时韦昭为《国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中之“廋辞”作注:“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引东方朔之语:“非敢诋之,乃与为隐耳。”[2]即不敢公开谤刺,作隐语以发泄愤恨之情。《左传》中亦有不少运用隐语的事例,如宣公十二年,楚大夫叔展用隐语“眢井”“山鞠”(1)《左传·宣公十二年》:还无社与司马卬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麴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絰,哭井则已。”还无社与申叔展以前相识,现两军对垒,不便明说,遂用隐语来暗示。杨伯峻作注曰:“麦麴与山鞠穷何所喻,……杜(预)注谓两者所以御湿,申叔展言此者,暗示还无社逃泥中以避也。而无社不解其意,答以‘无’,故叔展以‘河鱼腹疾奈何’开道之,无社始解。”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49页。暗示还无社(人名)逃到水泽山林中去;又如哀公十三年夏,公孙有山向前来乞食的吴国人申叔仪以“庚癸”(2)《左传·哀公十三年》: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粮则无矣,麤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79页。暗示他登上首山即可得到粮食。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记载隐语的书籍,如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3]故“廋辞”“隐语”应为我国灯谜之雏形,二者共同特点则为刘勰所说:“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4]195

汉魏六朝时的“离合”(3)所谓“离合”,就是根据汉字独特构造的特点,将一个字的笔画拆开为“离”,拼在一起为“合”。已是相对成熟的字谜,此时也出现了“诗谜”“会意谜”和“实物谜”等文学娱乐形式。《世说新语·捷悟》曾载:“魏武(曹操)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当曹操问及答案时,杨修回答:“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5]318此即有名的“曹娥碑题隐”,这则谜是将文义拆离后与字义相扣,被后世人们推许为“文义谜之宗”。以后隐语逐渐转化为谜语:“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4]195“谜”的性质由此而确定。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曾以《字谜三首》(4)其一:“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井字。四八一八,合则五八,四十也,四十为井字)其二:“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土字)其三:“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龟字)参见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卷六》《字谜三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为题做诗,因此也开始了中华灯谜史上首次的“字谜”称呼。

用实物做谜是曹操的创举。《世说新语·捷悟》篇记载:“杨德祖(杨修)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出自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5]317意思是曹操隐意门太大。同卷还记载了一则曹操创作的实物谜:“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噉(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噉,曰:‘公教人噉一口也,复何疑!’”此谜是曹操在酥盒上写一“合”字,暗示一人品尝一口酥。虽说是实物谜,但也充分利用了中国汉字形体能拆重组的优点,“对先秦隐语以字取义的方法是一大突破”。[1]5

灯谜发展到唐宋时期,有“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或“反语”(5)《朝野佥载》记载了数则反语,如武则天登基为皇帝:“咸亨以后,人皆云:‘莫浪语,阿婆嗔,三叔闻时笑杀人。’后果则天即位,至孝和嗣之。阿婆者,则天也;三叔者,孝和为第三也。”如魏叔麟之被戮:“魏仆射子名叔麟,谶者曰:‘叔麟’,反语‘身戮’也。后果被罗织而诛。”如武三思之被杀:“梁王武三思,唐神龙初改封德靖王。谶者言:‘德靖’,‘鼎贼’也。果有窥鼎之志,被郑克等斩之。”参见唐宋笔记资料丛刊《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等不同名称,不仅取材范围更广,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宋代是灯谜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灯谜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文化繁荣与元夕赏灯的结合使谜语被列入百戏,出现了专业艺人与专门猜射灯谜的场所。著名的文人学士如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秦少游等都是“谜道中人”,他们组织专门的“谜社”以作为文人雅士的一种郊游、猜射的雅兴,他们“酒边雅谈”,更以名制谜,自嘲取乐。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记载时人以对方姓名调侃的趣事:“前辈有以姓名为戏者,如陈亚有心、蔡襄无口之类甚多。(6)陈亚,宋真宗时人,善诗。曾作“亚”字谜自嘲:“若教有口便哑,且要无心为恶,中间全没肝肠,外面任生稜角。”陈亚曾与蔡君谟(字襄)相会,嘲戏陈亚“陈亚有心便是恶。”陈亚随即对曰:“蔡襄无口便成衰。”刘攽尝戏王觌云:‘公何故见卖?’王答曰:‘卖公直甚分文。’”又“近杨平舟栋以枢掾出守莆田,刘克庄潜夫,弟希仁,俱以史官里居。郡集,寓公王曜轩迈戏之云:‘大编修,小编修,同赴编修之会。’后村(人名)云:‘欲属对不难,不可见怒。’王愿闻之,乃云:‘前通判,后通判,但闻通判之名。’盖王凡五得倅而不上云。”(7)莆田之会时,王曜嘲讽杨平和刘克庄的弟弟刘希仁两人均为编修(即史官),时人后村随即对五次任命为通判但终不得升迁的王曜进行了嘲戏。[6]类似的自嘲、嘲讽他人的谜语佳话兴盛一时,为灯谜本身增加了不少戏谑的成分。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宋代苏轼、秦少游等人以“隐字唱和者甚众,刊集四册《文戏集》”。[7]据史书记载,宋代的文人如宋庠、郑戬、叶清尘、吴安道,曾以廋辞相往来;苏轼、秦观、王安石、黄庭坚,则以隐语相酬和。而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记载了当时灯谜的盛况,灯谜从内容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调爽”。[8](8)《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进一步对这些形式的谜作了详解:“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走智,改物类以困猜者。正猜,来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又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喝问句头。调爽,假作难猜,以走其智。杭(杭州)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第181页)甚至一部分无正当职业的闲人食客对之喜好有加,《梦粱录·闲人》记载当时有百业皆通之人,能够“纽元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解释为:一种杂扮或名杂旺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学像生叫声,教虫蚁,动音乐,杂手艺,唱词白话,打令商谜,弄水使权,及善能取覆供过,传言送语”。[9]实为多才多艺之人。

灯谜发展到明清时期,体例逐步完备,谜目大有创新,日常生活与经史子集都能在灯谜中有所体现。取材上,灯谜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琐事、天文地理、甚至包括外国名词也都可以入谜;制作形式上,这时的灯谜精益求精,多要求用成语射成语,从谜面到谜底都有出处方为上乘之作;内容上,灯谜力求传神、典雅、贴切、大方,逐渐成为雅俗共赏的一种大众娱乐项目。至此,灯谜历经廋辞、隐语、离合、诗谜而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百科全书式的文艺活动形式。

二、灯谜中的隐喻

隐喻主要指由对一事物的感知、洞察而联想、投射到另一事物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对某一现象的深度刻画或对某一结局的巧妙布局。灯谜中的隐喻有对时政的讽喻,对文学作品结局的暗示,对人生百味的体尝。隐喻也使得对事物的刻画更为生动、鲜活,对现象的描述使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一)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回,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物)——爆竹

此灯谜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文中写元妃从宫里送此谜到荣国府让大家猜,贾政虽然猜到谜底为“爆竹”却未能高兴,因为这是“一响而散之物”,繁华之后的乌有。此谜语既隐喻了贾元春“如今的恩宠显贵、转瞬的香消玉殒”,也暗示了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贾府之后的运势急转,免不了落个“烟消云散”的下场。在《红楼梦》同一回中还有诸多暗示贾府日后悲惨结局的谜语,其中贾母所射谜面“猴子身轻站树梢”,其谜底为“荔枝”。该谜语也影射了秦可卿托梦给凤姐所说的“树倒猢狲散”、大观园日后“人去园空”的结局。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南北(打一现象)——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这是北宋宰相吕蒙正所写一副对联谜,此联上联缺一、下联缺十、横批缺东西,因此谜底暗喻“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的现象。这是吕蒙正与母亲被吕父赶出家门后所作对联,后被处于贫穷状况的人们广为转用,以表达对社会贫富不均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罔顾黎民百姓的愤恨。

(三)半租界里的书(打一书名)——《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于1934年至1936年间所撰写的杂文集。“且介亭”是鲁迅先生在上海被时人称作“半租界”内的一个书斋,“且介”是失去了“禾、田”剩下一半的“租界”。鲁迅借“且介”表达心中的愤懑,“且介”是失去一半主权的中国领土,是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写实。

(四)“斯芬克斯之谜”:何物早晨四脚走,中午两脚走,晚上三脚走(打一物种)——人

该谜语出自索福克勒斯所著《俄狄浦斯王》剧本,后也常为国人猜射出现在灯谜中。剧中描述“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给俄狄浦斯提出该谜,被俄狄浦斯猜中谜底是“人”后,斯芬克斯履约跳崖而死。该谜语隐喻的是人不应该只看到“人”的动物性,更应该从哲学意义上探寻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对人的自我认知作深度透析。

(五)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打一现象)——方腊为帝[10]

此谜为宋代方腊起义时,托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而播散于民间的四句童谣谜。“十千”为“万”,加点为“方”;“冬尽”为“腊”,“称尊”意指“为帝”,“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是指方腊势力范围在今浙江一带。方腊等人借此“上应天书”而广为传播,成为当时的童谣,以为“上天意旨”,将行“改天换帝”之举,是社会动乱时期对人民意识领域的掌控。

三、灯谜中的文学作品

灯谜中除有意义深远的隐喻之外,文人雅士在猜射灯谜时也经常将经典文学作品名称、内容或某一诗句等设为谜面、谜底。某些灯谜专著甚至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每一句话射为一个谜面,如李仁杰编著的《古诗词灯谜集萃》中选用《大风歌》《木兰诗》等名作,作品中每一句诗词都是一个谜面,根据谜目不同,可以有一个或几个谜底出现。除此之外,猜灯谜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场面,如《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猜射灯迷的热闹场面。下面就选用文学作品制作谜面、谜底的形式作一论述。

(一)曹操煮酒论英雄(打一少数民族)——维吾尔[11]122

此谜面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邀请刘备饮酒赏梅,席间谈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如猜谜者对该名著有所了解,即可知“天下英雄,惟吾与尔”,谜底也即维吾尔。

(二)坐楼杀惜(打我国一河流名)——怒江[11]125

此谜面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这一回讲宋江收到梁山晁盖晁天王差人送来的一根金条和一封书信,回到小妾阎婆惜住处吃酒后,不幸该书信被婆惜发现。婆惜以宋江私通梁山匪寇相威胁,结果被宋江怒杀。因此,该谜底为流经我国西南地区的河流——“怒江”。

(三)伙伴皆惊忙(打一词牌名)——《花非花》[12]

此谜面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文中描述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得胜归来后,同行军士看到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女装红颜”,不禁大为惊慌。原来“此花非彼花”,雌雄难辨。由白居易古诗——《花非花》而来的词牌名也即该谜谜底。

(四)孤竹有憾于武王(打《西厢记》中一句)——一个怒发[1]153

此谜底是《西厢记》中的一句,猜谜者如熟悉该作品内容,谜底也就跃然纸上了。此谜面所讲“孤竹”是商周时期的孤竹国,该国国王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因为互相谦让王位而双双出逃到首阳山的贤德之事,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二人是“求仁得仁”的典范。后又不满于周武王伐纣令天下宗周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卷六十一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但是谜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故事,而是用了别解的方法,将“孤竹”两字拆开,“孤”为单,即“一个”,“有憾于武王”,武王名姓姬名发,曲解成“恼怒于姬发”之意,因此,谜底为“一个怒发”。

(五)虹雨(打杜甫《赠花卿》中一句)——半入江风半入云[1]125

此谜底是杜甫《赠花卿》中一句“半入江风半入云”。从谜面来看,该谜是两种自然现象,以“江”“风(風)”“云(雲)”三字合成字形,分别以“江”字之半“工”“風”字之半“虫”组成“虹”,又以“雲”字之半作“雨”,十分贴切地交代了“虹”“雨”二字变化之由来。还有的则是用唐诗诗句制作谜面,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打清代官职,谜底:玉环同知)”[1]135此谜面出自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讲的是杨玉环与唐明皇两心相知长相守的爱情故事。明清定同知为州府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水利等,分驻于指定地点。玉环为地名,地处海防要冲,政府特在此地置知府佐官,谜底将地名“玉环”和官衔“同知”合为一体,给人以奇妙无比的感受。

四、灯谜中的文字学与典籍章句

灯谜中的文字学知识正是灯谜最初的意义所指,即文义谜。文义谜是以文字意义来猜射谜底,由谜面、谜目、谜底等组成的特殊的谜语形式。此类文义谜通常为文人才子所猜射,须有一定文字学知识。除以文字射谜之外,四书、五经也是精通典籍章句的文人们猜射灯谜时所喜好的取材范围之一。

(一)一人立,三人坐;两人小,两人大;其中更有一二口,叫我如何过。(打一字)——儉[13]

此谜底为繁体“儉”字,其中“一人立”为“儉”字单人旁;“三人坐”是“儉”字右边上下三个“人”;“两人小”为“儉”字最下面两个小“人”;“两人大”是“儉”字单人旁和右上方的大“人”;“其中更有一二口”是上下“人”中之二“口”,拼合起来则为“儉”。除“字谜”外,灯谜中也有“笔画谜”,如谜底为“字点(丶)”的灯谜——“寒则重重叠叠,热则四散分流。四个在悬,三个在州。村里不见在村里,市头不见在市头。”

(二)渔夫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弛张。吕公饥钓,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安固子藏。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六翮不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比他可忘。玫琁隐耀,美玉韬光。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打六字)——鲁国孔融文举[14]

这是清人笔记中记载的东汉文学家孔融的一则离合体诗谜,其谜底是“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第一句水潜为“鱼”字,第二句“时(時)”字,去“寺”为“日”,合为“鲁”字。第三句为阖口为“囗”,第四句为“域”去“土”为“或”,合为“国”字。第五、六句合为“孔”字。第七、八句合为“融”。第九句去“玉”为“文”,第十句“言深藏”即“誉”去掉“言”为“兴”,“按辔安行”去掉“安”为“手”合为“举”。

(三)吊者大悦(打《论语》一句)——临丧不哀[15]

“临丧不哀”出自《论语·八佾篇》第26章,原意为“面对礼乐文化的丧失不悲痛”,但是今人则常将此作“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解,因此,可做“吊者大悦”之谜底。

(四)飓(打《尚书》一句)——四方风动[16]

“四方风动”出于《尚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其意为“使我依从人民的愿望来治理,象风一样鼓动四方人民,是您的美德”。在此“四方风动”即为“飓”。

四书五经常为考取功名、当官为政者学习、诵读之经典,也因此频频出现在灯谜中,如以下灯谜皆要求猜四书、五经中之语句:千不是,万不是,都是小生的不是(谜底:平旦之气);才名犹是杨、卢、骆,勃也何因要在前(谜底:王不干后);……前头吹笛子,后头敲破锣(谜底:鱼丽于罶,鱨鳖);……朗诵《汉书》、《史记》(谜底:有班马之声)。[17]诸如此类,不一一枚举。

五、灯谜中的人名与民俗

灯谜活动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举行,主要用以活跃气氛、陶冶情操,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俗活动。灯谜选材除了典章名句,更多涉及能满足大众口味的与节庆习俗、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

(一)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18](打四人名)——贾岛、李白、罗隐、潘阆

此灯谜专射人名,每句隐含一人名,隐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名谜。“佯醉”便是假装醉倒,“假倒”(贾岛);“露出胸前白雪肤”乃形容佳人衣裏的体肤雪白,即“裏白”(李白);“走入绣帏寻不见”写佳人走入罗帐之后,隐然无踪,所以是“罗隐”;“任他风雨满江湖”的波涛翻滚,即为宋代诗人“潘阆”,自号“逍遥子”。诗谜的制作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解开谜题后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为官极清正(打一人名)——廉颇[19]38

此谜中“为官清正”为“廉”,“极”与“颇”同义,因此,谜底隐含战国四大将军之一的廉颇。灯谜中以人名射谜底为常见之举,如“声声寒雨意难舍(谜底:韩愈)、春风又绿江南岸(谜底:苏东坡)、太白全集(谜底:李鸿章)”。[19]40-43

(三)急赴寺中相见(打一民俗)——赶庙会

此灯谜采用谜面、谜底同义相见法引导猜谜之人,“急赴”为“赶”,“寺中”为“庙”,“相见”为“会”,由此得出谜底“赶庙会”,但是猜谜者须对“庙会”有所了解才可解此谜。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是具有宗教文化及岁时风俗的一种民间活动,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举行。

(四)泥菩萨过河(打一农业用语)——水土流失[19]145

“泥菩萨过河”有“自身难保”的后果,只因“水土流失”。只有身在中国文化其中才能深刻体味其中之谐趣、奥妙,而中国民间有大量充满中国人民智慧的灯谜,如:一个童子真俊俏,衣服穿了七八套,怀中藏有珍珠宝,头上戴有红级帽(打一农作物——谜底:玉米);经春历夏又秋冬(打一节日——谜底:过年);屡屡不改(打一礼貌用语——谜底:久违)。

猜射灯谜是一种能够启迪思维的中国民间活动,它可以将不便明说之状通过影射、暗喻方式进行表达,取材范围可谓无所不包。该活动历经千年而不衰,上登大雅之堂,下入百姓之家,是因其雅俗共赏之特性所致。它是中国传统节庆的“锦上花”,是民众闲暇宴饮时的“逗乐剂”。一则具有审美价值的灯谜从形式上的短小精悍,到内容上的精妙取材,犹如一首好诗、一幅美画,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而一则灯谜从谜面、谜目到谜底,也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包罗万象,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思想作用,即所谓“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4]195

猜你喜欢
隐语谜面灯谜
猜灯谜,过新年
元宵猜灯谜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淳于髡:我的“隐语”你懂吗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语
灯谜猜猜猜
地理通
给人物心理写“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