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媛媛 (伊犁师范大学)
我国历来重视红色文化教育。近些年,党和国家不断提出要加强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借助红色文化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红色文化也应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意义深远。
红色文化充满着革命正能量。高校思政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红色文化应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可以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
时代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核心内容。从某种程度上看,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一脉相承。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感悟革命先贤们为国为民的先进事迹,进而从内心深处向革命先贤致敬、向革命先贤看齐。2018 年在校大学生抽样统计数据显示,82.56%的在校大学生对革命先贤的爱国事迹非常敬仰。他们认为红色文化给予自己的不但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催人向上的爱国主义体验。[1]“学红爱红”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永远的政治底色。
我国当前正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征程之中。大学生群体应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领军力量。大学生群体知识、技能储备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人员,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自身创新思维也较为强大。但是,要想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除了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教育外,还需要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红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有利思想武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热情地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向全新的发展台阶。
当代大学生要具备全球视野,要具备较强社会发展使命感与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应当对未来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宗教般的虔诚,对工作尽职尽责、全力以赴。红色文化中的革命先贤们,他们一生忠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职业使命感与工作责任然令人感动、佩服。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主动引入大量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也可以不断提升在校大学生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群体也将像革命先贤们一样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国家社会建设之中。
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更容易被社会所理解、接受。衡量人才中,是否具备健康人格是重要考察维度。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初衷。革命先贤们之所以能够为后世所称颂,从人格培养看就是他们的人格非常健康。红色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模仿借鉴的对象。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品读红色革命经典、感悟革命人生,才能不断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专业扎实、人格健全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要素。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借助红色教育资源为国家社会建设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高端人才。
从纵向角度看,过去几年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实践中,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明显提升。中央与地方各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已经取得很多新的思政教育成效。但是,当前高校红色思政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问题。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必须要首先具备较强的红色教育理念,能够熟知当前国家对红色教育的新要求、新动向。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理念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能让这一优秀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不少高校在看展思政红色教育中,只是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被动开展,缺乏主动教育意识。尤其是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是最鲜活、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资源。但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挖掘中明显存在不到位现象。
当前,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多是采取传达红色教育文件,采用课堂传授、小组讨论等常规教育方式。很多在校大学生反映红色思政课堂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化,不能有效激发自身学习与探究热情。同时,不少高校只是把国家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机械地搬入思政课堂之中,缺乏对国家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创新。很多红色教育课程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大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感觉。大部分高校只是照搬上级颁布的红色教育课程,不能立足高校地方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地方性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更不能创新构建更多与时俱进地的地方的红色专项教育课程。2018 年抽样数据统计显示,67.5%以上的高校没有开发相对独立的地方性红色文化专项校本课程。
评价是最好的管理。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围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创建与之适应的评价管理体系。不少高校把思政教育当作边缘课程,未能像专业课程那样设计科学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同时,一线思政教育人员认为红色文化教育中,开展定性评价很难完整了解大学生学习实效,而要想制定定量评价管理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指标权重的设定等相对较难,会增加一线思政教学人员的工作压力。[2]简言之,缺乏有效地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不能从客观层面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红色教育课程边缘化现象比较突出,不少高校并没有给予红色教育课程足够的课时,导致红色教育“夹生饭”现象。
红色教育资源应当积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成为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应当围绕红色文化制定专项教育方案,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永远不过时。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红色教育资源,应当正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高校思政教育要想融入红色教育资源,必须要首先提升思政教育部门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内部应当不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推介活动,让红色教育成为一线思政教育者的共识。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应当成立红色文化教育专项研究团队,由专业团队对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不断地挖掘与整理。同时,成立校际联合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与整合体系,这样不但能够降低一所高校研究投入,同时还可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效率。
我国高校应当依托现代信息数据技术,创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红色文化立体式教育平台。大学生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及时搜集相关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讨论,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高校除了要对原有红色教育课程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外,还应当依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不断设计更多地方性红色教育专项课程。各级高校应当立足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实际,鼓励一线思政教育人员开发更多红色思政校本课程。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红色思政校本课程,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中,不但要重视一线思政教育人员的合理建议,也要广泛吸纳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合理设置红色思政教育评价指标及权重,用评价推动大学生掀起一股股“爱红学红”的浪潮。当然,评价只是客观手段,最终是借助评价唤醒大学生内心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归属感。
红色思政教育不同于常规专业课程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对学生参与红色思政教育过程的评价考核。[3]简言之,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红色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从客观上推动当代大学生更加“爱红学会”。
除此之外,高校应当为红色思政课程提供足够的教学课时,要处理好红色教育课程课时与传统专业课程课时之间冲突。要想积极秃顶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还需要高校培养一支专业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团队。
总之,红色教育永不过时。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中必须要不断融入红色教育资源。我国高校应当立足当前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际,在思政教育中要不断添加更多红色文化教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