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群 沈琼 贾凤仪 张娜 于轩(陈妍群、张娜,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沈琼,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贾凤仪,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于轩,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最终目标是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该公文指出,核心手段是信息技术,主要方向包括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和大力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等。这说明,智慧化养老是我们国家寄予厚望的一项重要政策支持项目,也是我国养老事业在老龄化加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我国智慧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是养老产业的新业态。智慧养老试点多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南京等,蚌埠市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人才吸引、储备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对于智慧养老这种“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新形式养老,在蚌埠进行推广发展具有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福利水平也不断提高,蚌埠市老人接受到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等都有很大的改善,老年人口寿命延长。加之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和高龄化促成养老服务高需求。
其次,受先前计划生育和现行二胎政策的影响,“421”家庭和“422”家庭是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新常态,即独生夫妻赡养双方两对父母,并育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现阶段来看这对夫妻就有较大的生存与赡养、抚养压力;人口寿命趋于延长,长远来看,当这对夫妻需要赡养的时候,承担赡养双亲和双亲父母责任的就是他们的独生子女或者是两个子女,这必然让年轻人承受巨大压力,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空巢老人”和父母与子女“照顾错位”越来越常态化。一方面,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蚌埠市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以179万的总数达到总人口56.59%之高的比例。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和生活方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往往大于农村,蚌埠市各乡村的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导致“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和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变快。即使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也因为常年加班、出差等原因,存在时间上的错位,从而形成空间上的错位,即他们没有相同的行动轨迹。这种“时空错位”使得子女很难亲自照顾父母,老人也因没有子女的陪伴而感到空虚。上述两个方面现象都表明,必须有可靠、专业的“第三方”来代替子女照顾老人,它便是养老机构。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弱化,以往的机构养老也存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等问题。在蚌埠市发展较低成本、高效率、能够动态匹配老人日益多元化养老需求的智慧养老,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我国于2012年正式提出“智慧养老”概念,之后国务院、民政部等部门陆续发布推动智慧养老发展的文件,并开展应用试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智慧养老试点企业已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的表现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8年蚌埠市60岁以上人口为61.72万、突破16%,呈现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并且预计在2035年达到人口老龄化峰值。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内较早开展智慧养老服务的城市之一,改革试点以来,致力于从细节处入手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从支持探索“互联网+”应用技术、健全平台网络和推广智能应用等多个方面提升智慧养老的水平。分别在蚌山区、禹会区和龙子湖区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为借助社会力量,市民政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建立产业孵化园等项目搭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纳入全市133家养老机构信息,以便系统管理;已有市县级信息平台8个,通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向老人推广电子手环、智能床带等智慧养老智能应用设备。
该市已有龙子湖区祥和老年公寓、五河县龙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5家单位入选全省第二批智慧养老示范工程。这些养老单位提供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服务供给方与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柠檬市场”,即养老机构与老人间的信息更加对称;另一方面降低了客户发掘成本,对于蚌埠市普遍规模较小且带有公益、微利性质的养老机构来说,能够有效降低它们的运行成本,有助于规模经济与持续性发展。
蚌埠市在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加强了老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得到及时回应的保障,也为蚌埠市政府对老人大量数据信息的分类储存及精准监管提供了支撑。但是,由于经济水平限制、老人文化认知程度较低和养老事业公益性与服务供给企业收益期望的不匹配性等,蚌埠市智慧养老的发展与推广还存在以下问题。
1.智慧养老平台发展呈现区域分布不均衡
蚌埠市的智慧养老平台数量原本就少于经济水平较高的一、二线城市,还主要分布在龙子湖区、禹会区和淮上区等市辖区,只有少数分布在怀远县、五河县等县城。蚌埠有过半的农村人口,智慧养老平台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老人接受智慧养老服务的难度增大。
2.已有养老产品仍缺乏智慧性
一方面,受限于国内的现代技术与智能设备开发水平,加之蚌埠市养老产业发展水平低,各养老机构使用的智能设备还停留在智能手环和床带等,这些产品低智慧化且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且大多数智慧养老产品为大型仪器设备,很难满足老人日常生活便利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些产品未考虑到老人用户的真实感受,如给老人使用的智能手机操作起来繁琐复杂,导致“智慧不养老”。
3.缺乏应用智慧养老系统的专业人才
国内缺乏研究与设计智慧养老平台、产品的高端人才,导致智能产品的研发、智慧养老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很难达到效率与质量的高要求。而蚌埠市发展速度较慢、人才引进政策受限,在智慧养老相关人才的引进上更加困难,这就可能导致老人实际需求与产品之间的错位甚至断裂,智慧养老发展水平难以提升。
4.数据管理不规范,智慧养老平台间缺乏协同合作
老人数据资源得获取、共享与利用是智慧养老的实现基础,但是蚌埠市数据信息行业发展水平不足,个人信息特别是老年人这类对个人信息隐私性认知不足的群体的信息管理不规范,容易导致安全性问题。我国在医疗健康方面能提供的服务还仅限于健康监测数据反馈、简单的网络问诊;由于智慧养老平台还存在信息录入、共享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壁垒,政府部门、医疗和养老机构等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数据信息重复、错漏收集,使得老年人需求分析存在偏差,加大智慧养老产品的开发难度。
5.智慧养老产品、服务价格过高,导致推广难度
对应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蚌埠市居民收入普遍较低,这使得较高的智慧养老服务价格显得额外高昂。对具有公益、微利的养老机构来说,智慧养老设备采购和运营维护受到资金约束;对老年群体来说,超出预期的服务收费更是无力支付。
面对具有不确定性及严重社会破坏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智慧养老的及时可靠让公众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由于所有的养老机构在疫情爆发后都采取了严格的封闭管理,蚌埠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被迫暂停各项老年服务的提供,而居家养老的老人更无法外出购物、看病就诊等,平时依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的这些老人在日常生活和心里慰藉等方面都遇到了巨大困难。
老人和养老服务机构间的互动大大减少,在此窘境下,智慧养老恰能解决以上问题。在医疗需求方面,智慧养老系统所具备的传感器、物联网系统能够检测老人每日的身体状况,远程医疗功能能够对老人进行及时救治及康复指导。在日程生活所需方面,养老机构可以通过聊天软件隔空陪伴老人、通过网络游戏帮助老人打发时间,排解老人心中的孤独感;老人需要的生活用品,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为其提供……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对老年人在诊疗服务方面提供着很大的便利。
智慧养老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给老人带来很多的便利性,但在很多如蚌埠这样的不发达区域,智慧养老发展水平较低,实际应用中的亮点不够,因此智慧养老面临着供给可能不再有效的挑战。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健康码等新技术加大了老人出行难度,他们不会用,因此可能心生挫败、无助感。老人还是新冠病毒的易感染者,死亡率最高,这就要求养老机构购买更多更智能的养老设备,以保证感染者各项数据与接受医院间的有效衔接。而养老机构作为盈利企业在疫情防控下的运营成本已然变高,是否购买设备又增大了它们的压力。
可见,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智慧养老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养老机构直面挑战,抓住机遇。一方面,将老年人放在主体地位,提升各项服务的适老性,如增加电子设备的语音输入等功能,增强老人接受智慧养老平台服务的简易性和智能设备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智慧养老服务提供机构发展的持续性,政府要通过给予政策补贴、引入社会投资等方式帮助养老机构降低长期服务成本;为了保持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需求以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幸福感,还需要降低老人购买各项服务、智慧养老产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