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2020-12-16 17:51广西畜牧研究所
营销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利益监督

广西畜牧研究所 莫 娟

一、会计造假及其造假原因分析

会计造假指的是在企业预算过程中虚报账单,一般分为计报表造假和会计事项造假两种形式。会计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其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具体如下:

(一)两权分离:资本经营权与资本所有权目标不统一

两权分离是导致会计造假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1]。两权分别指的是资本经营权与资本所有权。一般而言,当资本经营权所有者与资本所有权所有者目标不统一时,资本经营者为了扩大再生产会保留盈余而指使会计人员虚报盈亏。

(二)利益驱动:经济利益的驱使

利益驱动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一般而言,会计造假主要指的是经济利益,即部分企业出于企业利益(如上市、偷税等)指使财务人员进行会计造假。

(三)监督缺位:监督体制与会计规范系统缺陷性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制以及会计规范系统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性,不完备的监督体制和不完善的会计规范系统对会计造假行为的约束和制度不够。

(四)执法不严:法律惩罚打击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现行《刑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造假的违法行为虽有一定的惩罚,但由于处罚力度不够,造假利益大于造假成本,部分违法乱纪者甘愿以身试法。

二、会计造假的常见形式

(一)逃税偷税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利用法律漏洞进行偷税逃税。企业有很多偷逃税款的手段和方式,常见的方式是在会计预算中私自转移还款记录后将其记录为坏账损失,从而实现在企业费用管理中非法获取资金。

(二)虚假确认收入

虚假确认收入即在企业会计预算中隐瞒真实收入[2]。具体指货物购买后因特殊原因退回后,企业相关财务人员账单仅记录购买货物的蓝色发票,而将隐藏退货的红色发票转出获取巨额利益。此外,还包括部分财务人员通过打折的方式将盗窃的企业物资进行非正常转出或出售。

(三)虚报亏损

部分企业报关人员故意夸大企业损失,虚报账单以及将报损材料转移等方式将企业物资进行非正常的转移或出售。

(四)账外物资

一般而言,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需按规定投入到投资收益中,但在实际操作工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职工福利而隐瞒从联营单位中所获得的利润,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账外物资。

三、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保证企业信誉,促进企业经营,保障社会稳定

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计造假行为首先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企业信誉降低,企业经营受影响等。此外,会计资料作为社会重要资源,一旦出现造假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体而言,虚假的会计资料会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最终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因而,企业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有效地防范与治理有利于避免企业因会计造假行为而受到影响,保证企业信誉,促进企业的经营,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二)维护企业诚信,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就企业而言,会计造假行为会对企业社会诚信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退出市场。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与治理有利于维护企业诚信,促使企业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推进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三)降低市场波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般而言,会计造假行为会严重影响证券投资者的决策。会计造假行为致使大量虚假会计资料流入证券市场,使备受冲击的证券市场违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加剧市场波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规范与治理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措施与策略

会计造假行为受两权分离、经济利益、监督制度等因素综合影响,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有效地防范与治理需要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多维度地协调和配合。只有从宏观的制度、法律、政策和微观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人员监管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防止会计造假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一)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杜绝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约,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规范与治理需要具备整体意识,从大局出发,这需要国家、政府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从法律的角度促使会计工作的规范化,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有效减少会计造假现象。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中,除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外,并未涉及到民事责任[3]。就这个层面而言,我国要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在建立健全相应的刑事、行政责任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健全民事责任,将会计造假的责任追究到责任者个人。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会计法制建设,最终实现在制度上达到会计行为的规范化、合法化,切实保障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加大惩处力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

经济利益的诱惑使会计造假行为屡见不鲜。一方面,目前企业会计造假现象普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造假成本低,企业部分会计人员可通过低成本的造假行为获得高额的非法收益。另一方面,国家虽有相关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规定,但由于其执行力度不够、可行性差导致其惩罚力度不足以控制其造假行为,部分违法乱纪者受利益驱使甘愿冒风险。因而,针对目前会计造假行为普遍在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加大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大幅减少会计造假机会。国家和政府通过完善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措施等来加大法律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大犯罪处罚力度,对会计做假行为以及相关参与违法犯罪会计人员严惩不贷,提高会计做假的违法成本,进而形成打击会计造假的威慑力,降低会计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也应严格把关,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和规则,对企业相关会计造假人员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有效遏制会计造假行为。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法律监督体制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需要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法律监督体制作为前提和保障[4]。只有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才能有效规避会计造假行为,保障企业的有序经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法律监督体制。通过整理规划和设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并在其长期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进行有效地整合、修正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

此外,监管部门不能是一个单独的监督部门,各监督部门之间应相互协作、相互监督,遏制财务犯罪。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与执行需要企业单位内外部合理监督。就企业内部监督而言,内部有单位审计部门负责监管;就企业外部监管而言,需要由相关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上级主管单位进行监管和检查。概括而言,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才能使企业内部监督制度更完善,更加合法、合理和全面,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视外部监督的加强,发挥加强政府监管效力

会计造假的规范与治理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监管。政府监管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督以及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依照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宏观调控,实施会计监督检查,防治会计造假的行为出现。此外,第三方审计独立性同等重要,只有当第三方审计单位与任何被审计单位不发生任何利益关联时才能在履行职责时保持公正、独立和客观。第三方审计的独立性尤为重要,因此要实现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有效防范与治理必须要保障第三方审计单位日常审计工作能够正常、独立、客观。

(五)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企业会计人员诚信教育力度,尤其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同等重要。相关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诚信教育,使其牢记职业道德准则,遵纪守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会计造假行为受两权分离、经济利益、监督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层出不穷,严重削弱了企业诚信,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因而,企业要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诚信机制,健全企业会计审核体系、法律监督体系,完善内部控制等措施有效地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真正实现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促进企业稳定有序向好发展。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利益监督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素养提升策略思考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I Love You, Dear China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