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娟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 河北 邯郸 056400)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于门静脉血循环障碍,随着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而发病[1]。门静脉高压症多由肝硬化导致,高发于中年群体,并且临床统计显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门静脉高压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性较高,不及时诊断治疗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以及门体分流脑病等严重疾病。临床诊断通常借助影像学方法,采用CT成像可直接观察出门静脉高压的发病情况和具体位置,显示出血栓、扩张的情况[2]。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对后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增强CT扫描对门静脉主干以及侧支的影像学特征,探讨CT扫描对门静脉高压的初步诊断和判定的价值。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1年间在我院进行CT检查疑似门静脉高压的患者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再选取3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以便对比成像差异。观察组患者年龄36~64岁,平均(50.67±3.64)岁,男性19例,女性11例。对照组年龄35~64岁,平均(50.34±3.38)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资料齐全可对比。排除腹部手术史患者,不能耐受CT本次研究检查者。
所有还患者采用GE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首先告诉患者采用自然仰卧位,进行常规平扫以及三期增强扫描[3]。扫描范围从心脏以下膈部到肾脏水平部位,增强采用注射碘海醇,以2.8~3ml/s的速度经过肘前静脉持续注射300~400ml。注射后待1分钟可行门静脉期扫描,2分钟后再行平衡期扫描[4]。采集门静脉血管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分析,采用重建的方式显示出门静脉主干和侧支血管状况。
从多方面分析观察CT扫描重建图像显示的门静脉血管扩张、血栓、闭塞等情况,判断患者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以及肝源性因素,对比图像显示与实际术中情况的符合率。
观察组患者30例中成像清晰并显示为门静脉高压患者28例,经手术验证与CT检查结果相同,确诊率达到100%,剩余2例患者显影不明显判定为非门静脉高压。其中25例患者为肝源性门静脉高压可占89.28%(25/28),剩余3例患者,2例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1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对照组患者CT成像与观察组对比明显,对照组门静脉主干走向自然,分支均匀不存在扩张或迂曲,呈逐渐变细状,并且显示清晰。观察组患者的图像显影多分布于胃底、食管、前腹壁位置。可根据CT成像对比出肝内因素、肝前因素、肝后因素的门静脉分布特点。
门静脉高压属于静脉血循环障碍性综合征,长期会对患者的肠胃、肾脏造成严重损伤,出现大出血情况,门静脉高压通常是由长期肝硬化等疾病造成。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利用血管造影成像进行判断,是检查门静脉高压较为常用的方式。螺旋CT成像技术快捷、便利,能够满足血管造影、门静脉系统的检查,诊断效果较高,并且可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以及容积再现的手段进行分析,准确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以及空间关系,技术含量量较高,诊断的准确率高[5]。因此利用增强CT扫描方式进行门静脉高压检查,可得到符合率较高的结果,能够帮助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手术的开展,在影像学的帮助下尽早恢复患者健康。
本次研究采用增强CT扫描,采用造影剂碘海醇加强图像的清晰度,对比手术结果符合率高达100%。对导致门静脉高压症最多的肝源性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对比肝内、肝前以及肝后的成像特征,肝内因素门静脉高压者CT呈现具有明显的缺损,患者多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可见图中胃底血管形态呈串状异常,伴随扩张迂曲[6]。显影分布于前腹壁,腹壁静脉扩张并呈螺旋状为前腹壁静脉曲张患者。肝前因素患者主要为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出现狭窄,支干闭塞组织结构不合理,存在断裂现象。胆囊周边血管分布呈团状异常。肝后因素患者图像特点为下腔静脉部分闭塞。结果证明增强CT扫描对门静脉高压的检查效果较高,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