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2020-12-16 14:21:05
营销界 2020年4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素质专业

一、经济专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内现状

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以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进步,满足新时代社会进步与国家建设对于务实创新型人才的使用需求。同时该《意见》也指导我们在互联网加的大背景下,应注重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持续推进国家高校人才的创新训练计划,通过合理地控制毕业人数、严格控制过程管理、借助于科研反哺教学、借助于创新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使现阶段的学校能够肩负起对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命。

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全世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国内很多学校深入研究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问题,促进了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进步。然而现阶段仍然有很多学校的经济类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没有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他们在毕业以后除了部分学生继续考研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培训以外,其他学生则很难有继续开展科研训练的机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则严重缺乏,不利于相关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人才的使用需求。

(二)国外现状

国外在高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时便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创新机会,因此长期以来良好的科研创新意识及氛围使很多国外高校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得以培养与提升,这也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借鉴。例如纽约大学的斯凯恩学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全面激励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学术报告,并通过团队评议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采用这种模式长期进行教学,使得该学院学生便充分掌握了研究问题、数据分析、创新想象、辩证思考、借阅文献、撰写论文等相关本领,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类专业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构建培养体系

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基础工作。借助于培养体系的建设,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以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培养体系建设时需要基于多点分层、协同发展的理念,注重以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进步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参与科研,并统筹国家、社会、学校、学院等多个层面进行协同开展,建立经济类专业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1.构建教学与科研育人体系的融合

基于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显著提升这一现状,我们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使教学和科研育人体系能够实现有机融合。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各项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工作。科研育人则是促进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能够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要想实现知识教学与科研育人体系的有效结合:

首先,应构建融合化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科研能力提升融入各层次目标中,为教学提供导向作用。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基于融合化教学目标这一导向进行多元化组合,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需求。

最后,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面应采用差异化评价策略,以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作为动态化评价主要内容,进而构建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差异化育人理念,更和谐地处理好基础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提升两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程中也能够使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进步。

2.构建早期干预的计划

对于经济专业类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早期干预,使学生更早的获得科研创新的精神和素养,从而使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引导学生早参与科学知识实践,早参与课程知识研究,早参与课题立项参与团队合作,通过引导学生更早的融入科研创新环境有利于充分激发出学生的科研探索兴趣,使学生树立科研创新的意识并拥有足够的信心,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动力。

然后,借助于教师在后期进行的课题指导,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文献研究、科研探索、项目分析的各项能力,在全程引导与跟踪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业完成时能够获得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

3.课内与课外的无缝连接

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借助于课内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引导,也要借助于课外辅助资源的应用,使两者能够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双轨”课堂的无缝互通中使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跟进、教学资源完善,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不断优化。而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基于课堂所学的内容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立项小组、社团活动以及网络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借助于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在课内课外的“双轨”课堂中实现学生理论与科研创新能力的互动互通,共同进步。

(二)培育策略

1.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

我们在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时,应充分发挥出实践活动的作用,借助于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园可以构建“社会实践+校园调查+社会调查”的多维实践模式,引导学生借助于暑假或者寒假的时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基于相关研究主题对社会与校园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索问题,基于问题研究解决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应用,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时能够认识到一手数据与资料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探索意识,同时也培养出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担当、严谨务实学术作风。

2.进行科研创新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规范参与研究

在进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时应引导学生对科研创新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引导学生将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作为自身基础知识夯实基础课程,丰富自身理论。

其次,借助于计量经济学、协作创新能力培育、财经论文写作、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等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

再次,引导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时能够以社会热点、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以现实问题作为科研选题方向。

最后,引导学生把握时代全员更新视野,能够基于新形势、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思考,始终走在科研探索的前沿,激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

三、结语

在我国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市场的就业途径较为广泛,同时所工作的岗位也直接与社会经济和国家建设密切相关,从教学体系完善、培育途径创新等方面,在国家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基于自身的学科优势、契合社会与国家的人才使用需求,开展定向培养,索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新时代高校教育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素质专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专业降噪很简单!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