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骚客常喜欢寄情自然、纵情山水,写下名句佳篇,源于对乌托邦式理想生活的向往。现实的人生总不如山林里的野趣生动,生活的压力总让人想逃遁去田园,眼前熟稔的世界总不如远方的高山流水,对美景的欣赏和向往,对于紧绷的精神状态会是一种情绪泄导,或是一种情感转移。
苗族村寨的美景一直是快节奏生活人群的向往之地,这里的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生活悠扬,拥有治愈人心的神奇魔力因此深受广大游客们的喜爱。田园生活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向往,
大乌烧坐立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的东南面,和首府凯里的距离为30 公里。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和殴轰南是邻居,南花苗寨,朗德苗寨,季刀苗寨也纷纷分布在其周围,更是位于巴拉河景区的中心,位置得天独厚。
苗寨大多都是依山傍水而键,大乌烧也不例外,村子建于群山当中,村口一条大河经过,而后河水被改造成一个小型的发电站。村子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清朝,据清代的徐家干所著的《苗疆闻见录》写道“楚军至,先拔乌骚,乘胜平毁各寨,遂克厅城,计一日之间扫荡四十余里云。”从文中可知道乌烧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寨子,只要拿下乌烧周围各寨将轻而易举攻下。也可看出乌烧是黔东南州最大的苗寨。
村子里的住房很精美,全部都是用木头建造而成的吊脚楼,村里为数不多的木匠师傅和说,他们的房子冬暖夏凉,建造不用一颗钉子全部都是卯与榫的结合,不足之处就是隔音效果不好也很容易引发火灾。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很少健砖房,只有厨房才会用砖头键。笔者疑惑之时,木匠师傅又说,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水雾很大,山林里容易潮湿,健砖房会使人患风湿等疾病,砖房吸水不宜入住,所以村民们还是喜欢住吊脚楼。支撑整栋吊脚楼的依然是木头,但是这种木头的选材一般很严格,从木头年龄,材质,粗细程度都要严格把控,以防安全隐患的发生。
面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的手艺数量着实太多,传统手艺,现在的处境大都尴尬。古代手艺笼统有两种存在形式,宫廷和民间,随着制度变革和市场经济推进,打破原本相对稳定存在形式,现代人都追求“短平快”的职业或投资,传统手艺精工细作的理念和形式在当今难以为继。
苗疆人爱酒是远近闻名的,他们不但爱喝酒酿酒技术也是一绝,在村子里,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位奶奶酿酒。第一步,打米。打米是一个体力活,他们的酒一般都是自产自销。想要酿出好酒的用新糯米酿造,当然陈年米和粘米也可酿出米酒,只是在味道和口感上就会逊色很多。打好米后,用山泉水将米洗净,加水没过糯米将其浸泡一个晚上备用。第二步,把浸泡过的糯米捞出,放入苗族特有的木甑子里,将糯米用柴火蒸熟,蒸透。而后将熟透的糯米晾晒到40 度能触摸的程度,加入山泉水把糯米打散开。然后就开始加酒曲,将酒曲和糯米充分搅拌后,记得放入了一颗辣椒和一颗木炭。放入木炭和辣椒据说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为了表示尊敬和祝福。但据笔者观察放木炭可能是为了除臭和吸水,放辣椒也许是为了提酒香。这些准备就绪后,就封酒,酒的发酵需要在30度到35 度左右,冬天发酵需要用被子盖,还得放在火塘边保证温度达标,夏天酿酒就容易一些。一般酒的发酵需要20 天左右,发酵成功后,将酒糟拿出备用。酿酒的工具全是木头,是奶奶家的祖传工具,已经很破旧了,但尚可使用,不换新工具是因为村里会造酿酒工具的人已经去世,已无人会制作,也许别的村还有匠人会,但不认识也就信不过。接下来将发酵的酒糟放入一定量的清水融合后倒入装有工具的大锅中,接着用另一口大锅封口,用胶管引流到透明的玻璃坛子里,然后开始烧火。烧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酒的味道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取决于火,没出酒前火要旺,出酒后火要温吞,大火会烧糊酒糟导致酒有糊味,出酒也会少。烧火的木材也有讲究,目前发现杉木烧出来的米酒最香醇。
刺绣在古代的名字叫针绣,拥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是用专门的绣针穿好彩色的绣线,在固定的布帛上运针绣上喜欢的图案,苗绣一般绣花鸟虫兽,很少绣人物。
苗绣经过传承到现在有了一定的改变也衍生出了新的绣法。九十年代,苗族妇女们喜欢绣精致的小花和鸟兽,而到现在苗绣的图案就变得单一起来,据笔者所观察到的市场上卖的大多数都是单一的大牡丹花图案只是配色有所不同而已。这一现象也可看出它品类走向单一化发展,说明苗绣技艺的传承受到了冲击。苗族的刺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紧密的缠绕在一起,当然苗族的刺绣也是。苗族的刺绣的表达方式是热烈奔放的,而且每一个作品都蕴意着神秘悠远的传说故事,苗绣绣在盛装上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苗绣的故事里“人兽混同”、“人神混同”、“自然与动物混同”笔者们可以看出苗绣具有记录故事的作用,而苗族人民心目中的龙是那样的自由不羁、热烈奔放、率真稚气、神奇壮丽。
讲到芦笙,大多数人都会把它和苗族联系在一起。没错,芦笙和蛊毒一样代表着苗族,它是苗族的象征。苗族芦笙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诗句“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记载着芦笙的出现。郭沫若先生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书中也说到:“笙之类乐器据笔者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从村里的芦笙制作者兼演奏者那里了解到,芦笙是用竹子和木材制成的一种簧管乐器,分别有轻音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分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曲调深沉洪亮,轻音芦笙曲调轻盈高亢。芦笙的演奏一般会出现在两种场合中,第一种是苗族丧葬仪式上,苗族人提倡喜丧,笔者们觉得给过世的高龄老人吹芦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歌颂老人这一生的的事迹,也希望老人伴着芦笙登上极乐世界,同时也希望老人保佑活着的人家庭幸福。第二种是在节日盛典上,每当过苗节,带上芦笙来到芦笙场等待着穿苗绣盛装的少女们的到来。在笔者们苗族主张自由恋爱,芦笙场就相当于一个相亲圣地,少女们身穿节日盛装伴随着青年们的芦笙乐纷纷起舞,尽情的展现着自己的美。芦笙舞一般跳三天,当天没结婚的青年就可以拿起芦笙去向自己心怡的姑娘吹奏芦笙表白,如果女生接受,她的父母就会取下姑娘身上的彩带挂在青年的芦笙上以示定情信物,但现在经济水平变好开始也有人会挂床单到青年身上。但如果吹了很久芦笙女生没有回应,男生生气了也可以换曲骂女生,但这种情况很少,这体现笔者们苗族男女们敢爱敢恨的感情观。令人可惜的是,芦笙这个乐器学习的人逐年减少,现在还在芦笙场上演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乐曲也遗失了很多。制作芦笙的匠人也变得越来越少,当地为了激起芦笙文化的传承还设立了芦笙比赛但效果不是很好,芦笙文化依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技艺的遗失,人口的外流都是大乌烧的问题,在大乌烧已经没有人会蜡染了,也找不到银饰匠了,这些都是苗族的手工艺,笔者不希望芦笙,苗绣,古法酿酒¼¼这些精湛的苗族手艺在这个村子里遗失,笔者希望他们能够重拾属于自己的手艺。这桃园般的村落笔者想不会有人不想在这里生活,只是交通的不便利,经济水平的低下击退了这些年轻人,在这里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生活难以维持下去他们才会选择逃离家乡定居外地。如果这里能让他们找到工作拥有收入笔者想他们会回来的,希望笔者的设想能够帮助到大乌烧。
大乌烧拥有着绝世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生活节奏很慢,村子里有很多原生态手艺面临失传,那么笔者们可以联合美景与技艺做成一个民族酒庄。村子里的妇女们都会酿酒,那么他们可以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酿造属于殴轰南的米酒酒庄。当然除了做酒庄之外他们还可以做苗衣和苗鞋的高端定制品牌,与此同时,他们可以把自家的吊脚楼装修起来每年的寒假暑假接受预约迎接固定游客来长期避暑和体验农家生活。为了避免游客们长期居住的无聊,他们可以带游客一起体验农忙也可以传授游客们芦笙刺绣等技艺,当然还可以举行芦笙舞。斗牛,斗鸟等具有苗族特色的节目来缓解与世隔绝的不适应。村子主打慢生活慢节奏,治愈心灵等功能,这样村子里就有了收入来源,年轻人就拥有了工作岗位,而技艺也得到了传承。不过为了保障村里的原生态环境,也为了保障酿酒水源的不被破坏,一家一个假期只能接待一户长期度假游客这样就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当然殴轰南还可以利用西江千户苗寨是邻居的这一好处售卖自己的工艺品,让殴轰南的工艺品闻名起来。这一想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也能从这些技艺当中看到生活下去的希望从而愿意去学习这些技能,促使技艺的到传承和发展。
笔者想不仅是大乌烧的手艺需要传承,全国各地的手艺都需要传承吧。苗绣,芦笙,需要传承,苗族古歌需要延续下去,从艺术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从技艺的传承,从历史的背景,从手法,从包含的内在精神,笔者觉得技艺应该需要有好的居所,而不应摒弃祖先遗留给笔者们的技艺和历史。文旅结合,不经可以拯救大乌烧的技艺,还可带动年轻人反乡,解决当地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问题。让民族技艺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活路,这样村里的社会问题,技艺传承问题,经济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处于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拥有独特的技艺却不会使用,属实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