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凯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西坡林场,甘肃 庆阳 745300)
我国是林业大国,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林业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十三五期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6.24万亩,其中:2016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4.02万亩,其中:轻度0.66万亩、中度2.24万亩、重度1.12万亩,防治面积4.02万亩。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种类有:中华鼢鼠、果梢斑螟、松梢螟、落叶松球蚜等。年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3.65‰、无公害防治率100%、测报准确率99.5%、种苗产地检疫率100%。2017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4.5万亩,其中:轻度2.3366万亩、中度2.1106万亩、重度0.0528万亩,防治面积4.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种类有:中华鼢鼠、果梢斑螟、松梢螟、落叶松球蚜、油松毛虫、松针小卷蛾、野兔等。年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无公害防治率99.76%、测报准确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100%。2018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4.0000万亩,其中:轻度2.7360万亩、中度1.1281万亩、重度0.1359万亩,防治面积4.0000万亩。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种类有:中华鼢鼠、野兔、松落针病、松叶枯病、松赤枯病、松梢螟、果梢斑螟、落叶松锉叶蜂、松针小卷蛾、油松毛虫、刺槐尺蠖等。年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无公害防治率100%、测报准确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100%。
2019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72万亩,其中:轻度1.0650万亩、中度2.6550万亩,防治面积3.72万亩。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种类有:中华鼢鼠、野兔、松落针病、松梢螟、果梢斑螟、松针小卷蛾、落叶松锉叶蜂、落叶松球蚜、油松毛虫。年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无公害防治率98.28%、测报准确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100%。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现状,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保护林业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以我们甘肃省子午岭正宁林区来说,总经营面积58.05万亩,“十三五”期间发生和防治病虫害面积约为16.24万亩,再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渐加剧,各种极端性的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导致森林病虫害频繁发生。虽然各地林业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做了分析研究和防治,使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遏制。从宏观上看,林业经营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微观上看,病虫害问题仍然阻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
大量调查表明,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易发生在植被总量少、伐木严重的人工林区。由于人工造林植物种类相对单一,难以维持生态平衡,对植被的生长规律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林区生态系统不能达到自然免疫水平,易受病虫害侵袭,并广泛传播,难以控制[2]。
近年来,由于有关部门加强了林区的管控,并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许多新树种,林区总面积有所增加。然而,在引进新品种树木之前,由于没有认真检查,导致许多本已遭受病虫害的树木被引进种植,导致病虫害的传播。此外,由于一些地区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负责,导致滥砍滥伐现象存在,对森林的自然防御系统造成破坏,加剧了病虫害的不利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林业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大规模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动态监测林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在林业管理中应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根据林区树木的特点和类型,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加强对林区树木的保护,使树木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利用化学技术措施控制病虫害,表现为在发生病虫害的林区使用化学物质或喷洒化学药剂,彻底消灭病虫害,从而保护林区免受外来病虫害的威胁和破坏。在苗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或者用专业工具包裹或涂抹苗木,然后进行消毒,或者直接在树木上喷洒化学药剂,不仅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损耗,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因此,化学技术主要应用于大规模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迅速、彻底地消灭病虫害,不必再担心病虫害的复发。但是其缺点是,由于化学物质的组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林区其他生物造成损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经过单一化学药剂消灭的病害虫会在几代之后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重新采用化学药剂控制技术时,需要增加剂量或使用多种药剂以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增加了病害虫防治成本。
物理技术是指通过简单的物理工具,利用物理手段消除林区病虫害,常见的物理技术手段包括光、电、热、声、微波等[4]。此外,还可以利用物理技术手段通过使用饵木、明火、将种子暴露在阳光下或用热水浸泡等方式消灭病虫害,在高温作用下,消除病虫害和细菌的隐患,从而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传播。物理技术控制手段的优点是其控制效果直接,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损害,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火措施,避免造成火灾。
生物农药不含有较多的化学成分,不会对人类和生物体造成较大的危害,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可以彻底消除林区病虫害。首先,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昆虫病原菌,由于昆虫大量繁殖,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昆虫死亡率高达80%以上,由细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控制了昆虫种群,人工培养的细菌已经开发出了微生物杀虫剂,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其次,应用昆虫病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能够完全杀灭病虫害,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最后,昆虫生长调节剂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不是杀死所有的害虫,而是通过抗虫药物的干预来控制害虫的发展,这种干预阻碍了害虫的正常生长,降低了害虫的生存能力,使害虫能在短时间内被杀死,从而消灭其种群。
根据对大多数生物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它在保护生物的新陈代谢、抵抗外界的蛋白水解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人员加强了对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并将生物酶应用于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以对害虫的肠道蛋白活性起到抑制作用,导致害虫的内部系统遭到破坏,使其由于缺乏氨基酸而无法正常发育,最终发生死亡[5]。
鸟类是害虫的天敌,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具有很强的环保特性,对维持林区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控制林区病虫害的常见鸟类有杜鹃和追木鸟,它们主要捕食害虫,能有效地防止害虫对林木造成破坏,维护林区生态平衡。林区病虫害发生后,林业部门应当加强鸟类的保护,对非法人员恶意猎杀、捕捉、贩卖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防止人类行为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
在病虫害防治林区,林业部门需要重点从检疫和监测方面进行优化。其中,有必要加强对美国飞蛾等外来害虫的检测,分析其对林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检疫周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病虫害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存在的风险,明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原因,科学制定防治措施[6]。同时,收集整理监测数据,建立智能化监测系统,加强监测预报系统的改进,确保病虫害防治更加全面。
开展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关单位需要积极更新防治理念,全面贯彻因地制宜的病虫害防治原则。首先,在开展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其次,根据实际环境条件确定防治计划,加强化学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尽可能避免使用高浓度、污染大的农药,避免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后续防治工作[7]。
综上所述,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单位需要查明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重视防治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化学、物理、生物等防治病虫害措施。同时,有关单位需要完善监测系统,更新防治理念,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