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天均,刘翠兰,龚素华
(1.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3.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重庆 409000)
武陵山区武陵山区处于我国西部向中部过渡地带,涵盖湘鄂渝黔四省市的40多个县、市、区,总面积17.18万km2,人口3645万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湖南37个县市区、重庆市7个县区、贵州16个县市[1]。由于交通不方便,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等,武陵山区发展较为缓慢,在生产中,农民习惯于使用化肥作为提高农业产量的手段,增加农业效益,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地力不断下降,而有机肥缺失也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化学肥料大量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等[2],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减弱。随着2022年脱贫攻坚任务的成功完成,加大农业绿色发展的步伐,利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巩固脱贫攻成果,已经成为了一项当前重要的工作。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动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加快实现农业肥料产业的转型升级[3]。为了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武陵山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非常紧迫和必要。
精准控制施肥量。根据武陵山区不同地块的环境条件、土壤条件进行肥分的检测,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精准控制施肥量,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优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配比,保证各类养分比例科学恰当,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以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对地力可持续的需要。
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实现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结合。能条件施用有机肥,就尽量少施或者不施化肥,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地力替代外来化肥养分的投入,实现耕地自身肥力的持续提升,是农业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标志。
农业生产不破坏不影响环境生态,以修复和涵养生态,把肥料施用与环境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结合起来,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农业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的目标,更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武陵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化肥利用率受施肥量、施肥种类、土壤特性、作物品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武陵山区因为雨水多,水土流失较重,化肥的利用率也受到影响,只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才能减少肥料的用量,也才能实现减量增效。
根据武陵山区的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山高坡陡的特点,对不同肥料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以确保肥效的最大化。氮肥要防止和减少氨的挥发,应该深施、沟施或穴施,而后覆土,尿素结合中耕顺垄撒施,使肥土混合,减少挥发和被水冲刷。过磷酸钙施用时应围绕作物根系穴施或开沟深施,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便于吸收利用。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
武陵山区属于武陵山系,以喀斯特地形地貌为主,其土壤种类较多。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全部做底肥,氮肥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要及时进行覆土,以免雨水造成流失。粘性土壤中,氮肥可分期多次追肥。土壤施肥,要前后均稳,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在生育后期追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宜早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而造成贪青晚熟,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的需要表现更为明显,在这时期要保证适量的养分供应。如小麦的氮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在作物的最大效率期内,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增产潜力,肥料的利用率也有“木桶原理”,也要注意作物对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需求。小麦、玉米对氮、磷、钾的需要量都较大,而豆类、油菜对磷比较敏感,薯类、烟草等作物对钾比较敏感。农作物对其敏感的元素吸收利用率高,要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生育时期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
不同作物其需肥特性不一样,要采用不同的施肥量。肥料用量过大,不仅浪费肥料,甚至有的还会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产量损失。氮肥过量,作物徒长,抗病及抗倒伏能力下降,还会造成贪青晚熟、产量品质下降。磷肥过量,生育期则会缩短,产生早熟,同时也会造成产量及品质下降。磷肥中的过磷酸钙施得过多,还会形成碳酸钙这种不溶的固体物质,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缺氮时会影响作物对磷、钾的吸收,缺磷时会减少对氮、钾的吸收,缺钾时不利于氮的吸收。因此在施用肥料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
3.1.1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范围
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3.1.2 强化农企对接
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地块。
3.2.1 推广水肥一体化
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2.2 推广适期施肥技术
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山地的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
3.2.3 推进机械施肥
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
3.3.1 加强新技术的转化应用
充分利用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进行武陵山区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等提高肥效的成果,能有效减少肥料用量。
3.3.2 加快新产品推广
在山区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3.3.3 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
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推广适合山地的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3.4.1 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
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
3.4.2 推进秸秆养分还田
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技术,使用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3.4.3 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三叶草、紫云英、蚕豆、油菜青等绿肥。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有效控制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武陵山区农业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武陵山区化肥减量增效目标的实现,要结合武陵山区气候、土壤、作物的实际情况,以农业绿色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出发,研究并推广科学的肥料施用策略,在环保的基础上实现作物的增产增收[4],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