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12-16 13:51:47李军燕刘坪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生产

李军燕,刘坪

(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2.成都天府新区锦江小学,四川 成都 61002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都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亦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而严峻,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的很多问题是中期甚至长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极大,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刚刚由负转变为正;而受美国政府逆全球化操作的影响,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比往年更加严峻,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状况。因此,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相互循环促进的发展格局,能带来经济稳定的增长和对风险的防范。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梳理当前乡村经济的状况,针对如何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1 乡村经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改革,乡村经济从原来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商品经济模式,摆脱了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也促进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型经济结构的出现。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农村中很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市场化,市场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这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凸显出了我国乡村经济现存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

农村的土地政策没有明确产权,尽管在《农业法》、《宪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农村土地归属于集体所有,法律中并未清晰地界定“集体”这一主体的地位、界限,也未提及获取和转让的相关法律程序和形式。在土地经营管理的工作中,存在很多没有秩序的现象,农户不得不承担地土地承包制度中的缺陷和漏洞带来的麻烦和恶果,土地作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难以正常的运转。

1.2 农村劳动力不足

农村人口占我国的基本人口数量的比例大,随着国家在中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增多,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的提升、技术的学习渠道增加、经营手段的调整,直接促进了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者做生意经商,这就造成了农村的人员流动加剧。剩下的农村劳动力大多都是老人和妇女,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1.3 农业生产模式落后

我国目前农村的生产模式以传统为主,较为落后,机械化的投入和使用所占比例较小,劳动力的提升大部分都是从人数上来提升,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状况。

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许多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年久失修,无法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运作;部分农村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道路、电、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网络这些基础设置的建设和普及程度也限制了本地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1.5 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偏低,随着时间推移,所占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出于回报率、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的考虑,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幅下降;农村的资金投入,多偏重于住宅投资,农业生产方面的投资非常低。另一方面,投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资金分散到各个方面,平均下来难以在某些重要方面有较大的提升;资金使用也没有较为有效的协调机制,交叉投入、重复投入的现象非常普遍;资金的到位率较低,被挪用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资金更偏向机构自己的各项开销。

2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经济发展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决策部署的指导思路,指明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推进“五个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基石,生态振兴从物质和环境方面支撑乡村振兴,组织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推行实施的保障。

产业振兴需要突破当前有且只有农业的局面,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营收的来源,拓展增收渠道。整合农村自身资源的优势,结合生产服务、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电商及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出新型融合性产业。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必然是由人才来提供,产业融合、产业转型也离不开人才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经验也能保障乡村振兴的稳步发展。通过加强学校农村的合作、公务员招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工作。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增加优惠政策,诸如子女入学问题、住房问题、户口问题、家属就业问题、创业扶持问题等,激励并留住优秀人才在农村施展才华,提升乡村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亦是中华民族的根。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历史文化扎根于乡村,村落是文化的载体。保护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加大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嫁接,对于文化记录、文化场所、文化实物等资源保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展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传承,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从精神层面为乡村振兴树立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同时通过乡村文化振兴,传递乡村生活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快乐奉献。

乡村生态资源如果只利用而不进行保护,无异于坐吃山空,科学地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综合治理突出的乡村环境问题,为久居城市的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休闲旅游消费的需求提供支撑。生态振兴需要大局观、长远观和整体观,在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平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基层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需要严格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乡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科学民族地进行决策和矛盾调和,完善组织的监督和审查制度和程序,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3.1 优化农业结构

粮食生产一直都是农业的重头戏,足够的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需要灵活调配,因时制宜,对于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益建立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充分保护农民对承包地的使用、流转、抵押、退出等权益,让广大农民不再担惊受怕,踏踏实实地把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之上。

提高农田建设和管理的标准,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结合脱贫攻坚战略,保障农村基础设置的建设和维护,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制定预案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注重生产管护,控制产品质量,提升高粮油蔬菜农作物的总和生产能力和效益。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应用,对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则需要投资引入相应先进设备,比如无人机、条播机、冷链车等现代化机械,以及无土栽培、电力恒温大棚等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提升农业产出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食品安全。

3.2 促进产业融合

整合农村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后续产业,依托农村现有的加工企业,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以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代替原料产品输出,使得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农村地域内部消化,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发展生产,形成结构更合理、覆盖面更广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发展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挖掘和结合当地传统手工艺、故事传说、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呈现休闲旅游、乡村美景,提供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咨询、餐饮购物、停车场、旅游厕所、民宿等配套的服务体系,将旅游业打造成地区性支柱产业。开发乡村农事体验服务、自驾徒步露营活动、健康养生休闲活动等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培养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先锋企业,打造旅游示范村,加强旅游商品宣传推广,扩大旅客购物消费需求,拓展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整合农村电商资源,结合当地特点建立适应电商发展的供应链,通过网络信息流量带动订单、物流、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使用“农民-公司-电商平台”的模式,发展和优化运营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保障政策和流程。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中国军转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