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还是“人情”

2020-12-16 13:48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2115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学家功利良知

@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2115)班

历史学家拒绝给大学领导一本抄袭的书写序,是拒绝做领导的“人情”为重,还是坚守自己的“良知”为重?这个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在“人情”和“良知”上的抉择。

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良知,是人内心的准则。人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去明辨是非,明辨善恶。一个人如若没有良知,他便会丧失道德底线,背离人性发展,最终也会惨淡收场。诚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维护人情关系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交往手段,对个人在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当送“人情”功利化,不断挑战道德底线,突破良知界限,就会滋生腐败。如果材料中的历史学家不顾书中材料来源,答应给大学领导写序,卖给了领导这份“人情”,之后等待他的又是多少个“领导”,多少个从搜索引擎抄袭的资料?长此以往,当原创力、创新力遭到“劣币驱逐良币”,虚假之风盛行,对社会的危害愈加显现,社会是否还有真实可言?

由此可见,坚守良知才是个人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保持活力所需要的道德风气。对个人来说,良知指“对外对得起天地,对内经得起良心的拷问”。作为历史学家,核心责任是将真实的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良知使这位历史学家明白这些深藏于心的使命感,能正确做出善与恶的评判,成为行为与理智的捍卫者,从而做出拒绝给领导写序的决定。对社会和国家而言,个体呼唤良知的声音愈渐扩大,坚守良知的人群会越来越多。让坚守良知成为一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便可引导社会走出现代功利的迷雾,使现代人的心灵得到滋养。

因此,社会道德标准的维护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仅有一个历史学家遵守教育原则,不因朋友的规劝动摇,坚决抵制功利“人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如这位历史学家的朋友一样,一边义愤填膺地对功利“人情”拍“板砖”,一边又在无形中对不遵守良知的行为推波助澜。所以,要使坚守良知的信仰持续下去,让违背良心的功利“人情”消失,使这些“领导”无法成为资源支配者,需要更多能发出真实声音的群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共同捍卫良知。

在不违背道德良知的前提下,正确培养人情关系,关心弱小者和身边的人,既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便利。但一旦给出的“人情”触碰道德良知的底线,就需要慎重对待,切莫玷污心灵的净土。

猜你喜欢
历史学家功利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良知
王绳祖先生与十卷本《国际关系史》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功利社会话功利
范文澜译《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