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自2012年起,我国历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为涉农相关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确定了乡村振兴的顶层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同时完成我国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任务;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相对以往,这些目标的制定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的涉农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融资困境,如何帮助此类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将会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总要求,其中的首要任务便是产业兴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涉农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产业供应链普及和物流链的进一步完善也为涉农企业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非常强烈,但实际融资的渠道和规模却非常有限。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业产品及相关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小企业迎来发展机遇,争相扩充产能,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随之而来的便是此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大量涉农企业开始实行多样化农产品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延伸自身产业链,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此类企业同样面临强烈的融资需求。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和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的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及现代化冷链仓储技术也成为涉农企业的新兴业务。在农业产品发展的同时,乡村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和特色小镇等农业新旅行产业也随之兴起。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涉农企业不断探索多元化经营,新创立的中小企业则开始不断进入涉农行业,进一步提高了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我国金融政策开始进一步向涉农产业倾斜,农业经济得到的支持显著提升。但是,资本的避险属性决定了其投资偏好,大量中小涉农企业在资本的选择中被忽视。从现实情况来看,涉农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或者信用社贷款之类的资本,往往选择基础较为雄厚的大型涉农企业进行投资。
在强烈的资本需求下,涉农中小企业往往还会通过民间金融借贷、亲朋借款、互联网金融借款等进行融资,而这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则正好充当了“影子银行”,填补了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但是,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存在着诸多风险,如利率过高、贷款资金不稳定等,这些风险直接拉高了涉农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乡村振兴战略拓展了农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扩大了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规模。但是,由于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往往为银行或信用社等正规渠道外的组织和个人,其能筹集的资金也相对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涉农企业获得的资金较多,可以迅速获得经济输血,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但是涉农的中小企业在面临较高财务风险时,还会面临融资不足的困境,故而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造成了负面影响。
农村金融信用风险并不是我国特有的,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尤为突出。由于农业属于相对弱势产业,产业本身会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在我国农业补偿和保险机制均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市场的诸多不可预测性导致涉农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对于农业经济中处于更弱势地位的涉农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固有的信用风险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受限于农村相对闭塞和落后的客观事实,涉农中小企业中存在诸多法律和信用意识较为淡薄的经营者,导致金融机构在涉农业务上的违约风险较高,这进一步拉高了涉农中小企业群体的固有信用风险,从而在事实上造成了融资难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诸多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农业企业的信用融资服务,如“强村贷”“农耕贷”等。但是,在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考量下,政策性的信用贷款所提供的资金规模相对有限。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基础,涉农中小企业必须依靠增信才能够获取更大的融资规模。然而,涉农中小企业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缺乏增信所需要的合格抵押或者担保标的物。当前,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存在诸多土地纷争,加之涉农中小企业自身资产并不优质,甚至很多厂房、设备都为租赁方式占有,很难提供合格的抵押担保。客观来看,涉农中小企业的资产大多属于不良资产,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对于涉农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标的物的质量要求往往更为苛刻,这也进一步增大了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推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薄弱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涉农企业的融资平台存在机构数量较少、金融基础设施缺乏以及平台管理不科学的问题。当前,为涉农企业和个人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和信用社等,这类融资平台的网点相对较少,且分布在较大的乡镇中心,导致部分涉农中小企业办理相关融资业务时并不便捷。
此外,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起步较晚,管理缺乏科学性,在办理涉农企业融资业务时存在烦琐的审批流程。审核时间长及条件苛刻等管理弊端导致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进而迫使部分涉农中小企业选择其他融资渠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迎来重大发展,经济战略必须与相关的金融制度匹配才能获得更好地推动。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机制并不健全,导致涉农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进而带来融资的信用风险。所以,建立健全适合于涉农中小企业的保险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辅以商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不断提升涉农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要建立补充保险机制,为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可抗力因素提供相关的风险分散体系,进一步提升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韧性,从而提升其信用履约能力;最后,要建立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的财政补偿政策,从政府角度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这不仅可以有效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到涉农行业中,还可以从兜底角度全面提升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所提供的契机包括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和建立健全服务农业的相关政策体系、金融体系。我国需要不断探索和推进适合农村地区的信用担保体系,以帮助涉农中小企业在融资时能够顺利进行信用增级。具体来说:(1)拓展信用担保的组织和机构,如政府担保、商业组织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等,推动有效担保的范围;(2)鼓励创新担保形式,增加担保方式,同时通过进一步土地改革,明晰农地产权归属,进而拓展传统质押、抵押标的物范围;(3)通过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手段,积极扶持、发展相关涉农的担保组织和机构,从而帮助更多涉农中小企业寻求适合的担保机构和方案;(4)鼓励担保组织和机构主动帮助涉农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协助有需要的涉农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以实现有效融资。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我国涉农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增长,融资需求强烈。在实际融资当中,金融机构在面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时,往往受到该群体整体信用不佳的影响,进而会消极处理相关融资申请。从传统情况来看,受限于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滞后的思想意识,农业产业的信息传递渠道较为闭塞,导致金融机构在受理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时信用评价定位不准确,最终影响部分优质企业的融资计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然开始成熟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影响下,第一产业的信息传输速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加强了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这为金融机构精准评价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在此背景下,信用等级良好的涉农中小企业可以依靠大数据信息为自身融资增信,从而拓展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同时,融资机构可以针对优质客户,简化融资审批流程和手续,提高企业融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