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乡村振兴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12-16 09:47何元元
广东蚕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目标农业农村

何元元

阻碍乡村振兴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何元元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乡村振兴不仅难度高,而且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完成的目标。受传统思想观念制约,乡村振兴相关措施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受到了各种阻碍,这对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产生了严重影响。文章针对阻碍我国乡村振兴的因素以及对应解决措施展开分析,为我国乡村振兴目标的有效实现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阻碍因素;解决对策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具有的多元化优势越来越明显,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实现农村振兴目标过程中,首先要足够重视农业发展相关工作,使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农业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下不断深入。针对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加强分析相关因素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所以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专业人士的重视。乡村振兴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目标之一,加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力度,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大幅度提升乡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以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产业旺盛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构建一套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乡村融合发展机制。从而通过有效分析阻碍乡村振兴相关因素以及对应措施,有效弥补乡村振兴现有战略任务实施措施的不足之处,确保真正落实相关措施。

1 单向城镇化问题与解决措施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环境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建设重要的战略规划之一,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重点关注,而乡村振兴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才能有效实现。在我国城乡分割模式长时间的制约与影响下,乡村发展过程中残留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导致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始终无法提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目前选择去城市工作发展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然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居民而言,不仅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且也无法回归农村生活,在城市务工的农村居民往往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我国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务工的数量逐渐增多,很多农民选择放弃农村的宅基地和土地使用权,在城市购买房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乡村城镇化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在乡村振兴相关措施具体落实过程中,很多时候还是将发展重点落在了城市建设中,无论是资源、人才,还是资金,都朝着城市单向流动,乡村价值持低不高。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对我国传统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展开了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单向城镇化问题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提升我国乡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但由于各方面能力不足,乡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伴随着我国社会城乡结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土地不再成为束缚大量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很多农村居民开始选择到城市发展,这样的行为使新时期乡村发展在劳动力逐渐朝着城镇化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活力。特别是在确立家庭经营制度之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全面解放,从而拓宽了农村生产力的就业空间。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城市化建设水平,有效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双向流动机制。想要确保双向流动机制的作用和价值能够真正落实到乡村建设相关工作中,必须有效解决对现有的单向城镇化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城市与乡村互相扶持、互相进步的目标。与此同时,在振兴乡村发展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使城市功能和乡村功能同步优化的同时,还要保证保存城市原有的特色,保障双向流动机制中的要素流动。

2 乡村教育问题与解决措施

对我国乡村教育情况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乡村开始执行一镇一所的学校定位,导致我国一部分乡村学校随时会被取代。这一情况使我国乡村与乡村学校之间距离感越来越强烈,不仅对乡村与乡村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我国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作为我国乡村逐渐呈现出衰落现象的重要体现之一,乡村教育的衰败起到了重要影响,乡村教育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复杂性的社会体系,包括乡村家庭教育、乡村成人教育、乡村基础教育。对于教育而言,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其重要性都是其他因素无法取代的,作为乡村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乡村学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丰富学生的内在涵养,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道德的内容和民风民俗,为乡村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恢复原有的学校,不仅能为乡村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便利,也能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过程中,乡村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思想,确保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乡村文化传播的主要战场,乡村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无法满足的公共生活场所,从而更高效实现“家校交流”目标,使学生在校园教育的帮助下,能够更加轻松、和谐地融入乡村生活。与此同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长时间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能够使学生全面提高文化内涵和道德素养。因此乡村学校要明确了解自身定位,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能为我国乡村文明建设长远发展提供积极帮助。只有充分发挥乡村教育具有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培养出大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人才,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经营规模盲目性问题与解决措施

通过对我国农村规模经营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截至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农民对农村生产特点和发展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农民对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的关注度过高,不计其数的小户农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租或转卖土地使用权,由大户规模化农业劳动者统一生产,传统单一的农民产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导致很多农民丧失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和院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充分,盲目依据城市建设发展乡村,导致大量农村院落被取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发展。所以,乡村振兴应该充分了解农家院落加之持续深化宅基地改革,以便为现代农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小户农民自身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我国农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从长远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不再集中于单一的农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我国农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之间缺乏高度统一性,很可能会在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为加快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我国土地承包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有效延长承包时间,使现代农业能够与乡村小型农户之间有效衔接,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制定全新的方向。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家庭经营模式依旧是基础工作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的存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对农业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农业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农业劳动经验,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而且还要确保农业劳动者具备超强的劳动责任感、主动性、自觉性。将家庭经营特点与农业生产特点进行全面结合,虽然农业经营方式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明显变化,但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户经营模式是其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中,农户经营模式的地位无可撼动,直到今天依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全面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想要真正落实和有效实现乡村振兴任务,必须确保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和谐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和优化农村现有的经营制度,从而有效实现全面维护土地承包关系的目标。

4 结束语

根据以上针对阻碍我国乡村振兴各项因素以及对应解决措施展开的深入分析和详细研究,能够更加明确了解,在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深度不断改革变化的环境下,我国政府以及专业人士必须对乡村振兴具有的重要意义给予足够认知。不仅要明确了解乡村振兴提升我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准确掌握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各项措施存在的不足之处。深入分析阻碍乡村振兴的各项因素,全面剖析导致相关因素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多样化的有效措施逐一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各项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同时,还能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迟宏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2020(7):22-23.

[2]于代松,陈海鹏.乡村振兴主体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6):65-72.

[3]高眉.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2019(20):98.

何元元(1982- ),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农。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2.67

F320

A

2095-1205(2020)12-135-02

猜你喜欢
目标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村 新一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