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崇胜, 李玉龙, 杨瑞泉
(1.毕节市农业经营管理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2.毕节市农广校, 贵州 毕节 551700; 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人民政府, 贵州 威宁 553104)
龙场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5 km,东邻新发乡,西连金钟镇,北接二塘镇,南面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毗邻,国土面积247.85 km2,其中耕地面积90.13 km2,林地面积105.86 km2。全镇平均海拔1 900 m,属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961.6 mm,年均气温13℃,年均无霜期235 d。2018年末全镇总人口15 810户67 729人,包含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经济发展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群众增收缓慢,因此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多样,为毕节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龙场镇稳步实现全面脱贫并保障持续不反弹,必须依托产业扶贫,特别是最基层的农村,十分需要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在农业发展中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龙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工作部署、科技支撑、产销体系以及基层党建等方面进行调研,厘清该镇农村贫困和农业产业基本情况,分析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镇及类似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发展助力全面脱贫提供决策参考。
龙场镇辖32个行政村(居),198个村民小组,其中有尖山村等24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13个。全镇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 413户21 557人,截止2018年底,已脱贫人口3 252户16 759人,贫困发生率从31.83%降为7.0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 169元增至6 759元。2019年计划实现962户4 455人脱贫,实现尖山等13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5%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镇贫困人口全面清零。
为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助力全镇脱贫,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全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19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计5 203.4 hm2。其中,软籽石榴约2 770.07 hm2,猕猴桃约47.87 hm2,苹果约167.07 hm2,核桃约1 542.67 hm2,板栗约821.87 hm2,油桃约36.13 hm2,中药材约124.13 hm2,花椒约320.33 hm2,大田蔬菜200 hm2,马铃薯1 200 hm2,三膜马铃薯2.27 hm2,烤烟种植364 hm2,青储玉米100 hm2。全镇养殖业存栏量猪约有1 6000头、牛13 000头、羊9 800只。总体上,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核桃、烤烟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鸡等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其他如猕猴桃、软籽石榴等种植业发展仍处于总量小、规格低、规模不大的落后状态。在此过程中,全镇引进以及达成合作意向的经营主体主要有威宁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恒大集团、开心农业以及瓮安县和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推动全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发挥了一定使用,但受当前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各方面基础条件的制约,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
由于先天的地理环境条件较差,境内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土壤贫瘠,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及设备配套比较薄弱。走访调研中发现,在水利方面,除能勉强保障广大群众生活用水外,全镇70%以上的村(社)产业用水很难得到保障,严重制约全镇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需水性较强的特色蔬菜、鲜果等产业。设施设备方面,仅开嘎片区13.33 hm2大棚蔬菜基地,以及河块社区和克沟村2个由恒大集团援建的安格斯养牛场具有相应配套基础设施,85%的村(社)农田基本都没有配套田间便道、机耕道、喷滴灌设施和相关附属工程,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程度普遍偏低。
一方面,乡镇党委政府在改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相关工作中表现较为被动,思想上相对被动,行动上相对较慢,多数是在上级政府安排部署后才仓促规划发展当地农业产业,致使产业规划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不够紧密,谋划不够精准,布局较为粗放,特色不够鲜明,比较优势不够突出,降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收效。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习惯于传统种植业的发展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和形势,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仍然非常普遍,对全镇农业产业规划和布局带来较大挑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更加困难。
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规模较大,但规格并不高,缺乏科技支撑,示范带动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科技力量投入不足,农技人员比较缺乏,部分科技人才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户遇技术问题需自行摸索,或索性放任不管。另一方面,缺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导致先进生产技术和模式无法得到有效推广,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总体不高,部分产业甚至出现“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等现象。
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还是以单家独户的自产自销为主,很少主动寻找销售渠道,在产销衔接上与相关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不够深入紧密,加之采收、储存和运输技术等因素限制,部分农产品难以避免田间损耗。在此情况下,由于农产品供需的季节性特点,产品销售在数量和价格上容易出现波动,销售利润难以保障,影响农民增收效果。
全镇各个村居党支部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各不相同,同时忙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没有余力做细、做实、做强、做大,更来不及示范带动,致使部分产业布局仅经得起工作上的检查,却经不起市场检验,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集体经济难以积累。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威宁自治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要求,围绕自治县山地特色农业“213535”工程,坚持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统领,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目标、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立足龙场镇独特的生态气候、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和明显效益、但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潜在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1]。通过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形成主导,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中,要全力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切实稳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特别是25°以上坡耕地、公路沿线及水源点、旅游景点等范围种植的玉米,不断优化全镇粮经比。
积极深入推进“塘约经验”,切实推行“三变改革”,充分发掘境内山、河、湖、林、田、草等农业资源,使其最大化转变为农民的资产;充分盘活农民手中的资金,使其积极主动转化为抱团发展的股金,使其变身为股东,最大限度分享发展红利,提高其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多渠道获取产业发展资源。一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各行业各部门资金投入,并充分发挥“特惠贷”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持作用,拓宽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渠道。二是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扶贫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恒大集团在资金、项目、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的资源。
一是坚持集群化发展,抱团式发展,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扶持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壮大不断,充分借助外来企业或合作社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等作为带动力量,创新组织方式,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或多种模式结合,建立和完善农民、村集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调动全镇各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业务部门的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农业科研院校和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帮扶,充分调动各领域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帮扶的积极性,更好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同时,培育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培养和用好“土专家”和“田秀才”等基层农技人员,为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指导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主动寻找更多更强的销售合作伙伴,挖掘更多销售渠道,开创更丰富更有效更完善的销售模式。一是采取“批发式”销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进更多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企业。二是推进“采购式”销售,积极主动借助政府搭建的销售平台,积极参加“黔货出山”推介活动。三是依托“扶贫式”销售,借助消费式扶贫的契机,发动内部力量,将农产品内销往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学校、医院等。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镇党委一是要带领镇属各基层组织认真履职,严格落实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学习传达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传达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新的指示精神,充分用好用活“五步工作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指导全镇农业产业工作。二是要指导好镇属各支部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扶贫政策,以及各种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向上向外争取更多发展资金,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