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丹,张 宇,陈绍军,邓小东,陈远文,荣廷俊,林 川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食用菌是指能形成肉质子的实体,可以食用或药用的大型真菌,俗称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其独有的多糖体及多肽体物质,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含量,降低血小板的粘附率,增强人体的免疫力[1]。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 多种,大多属于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黑木耳、平菇、香菇、滑菇、金针菇、猴头及竹荪等。食用菌在营养方面具有高蛋白、高药用价值等特点,在栽培上具有操作简单易上手、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其种植被广泛推广,其种植量与消费量日益见长,市场前景广阔[2]。
大多数食用菌生长在大山区的森林中,受地区、资源等条件限制,产量稀少,在无数次分离培养后可进行人工栽培。林地空气质量好、氧气充足、气候湿润、遮荫度适宜,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且林地废弃枝条繁多,可作为部分营养来源,加工制作食用菌菌棒。利用林下空间所形成的小气候环境栽培食用菌,可以实现生态循环、节约土地及栽培原料,对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正常林木生长的过程能中,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食用菌种植,使林下种植食用菌形成循环、高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良性模式。该模式以林地空间为栽培环境,以林木枝条为栽培原料,实现种植食用菌创收,并在食用菌生长结束时以菌包废料入地分解,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林木成材养护期间,需消耗大量人力财力,林下种植食用菌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还可以提供日常林木养护管理开支。林下种植食用菌收益主要来源:一是修理树木时所产生的废弃枝丫,用于生产菌棒原料,减少原料成本;二是废弃菌棒用于有机肥还田节约成本支出的收入;三是种植食用菌所得,以大球盖菇为例,按利用面积为50%计算,每667m2投入成本3000元,人工1000元,产值7500 元,纯利润约为3500 元。另外,利用林下遮阳空间的小气候环境,增加塑料膜、遮阳网等简易设施,实现林下空间栽培食用菌,每亩可减少设施上千元设施成本,林下空间的利用也部分或全部减少了土地租金投入,节本增效效果非常明显。
林下种植食用菌成本低,收益高,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的转化,可以有效弥补林业见效慢的缺点。食用菌整个生产周期,需用一定数量的劳力,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另外食用菌栽培技术简单、管理成本低、生产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符合“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政策,可以带动周边的贫困户,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减少对社会的经济压力,也将发展林业,对内江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农民收入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林下种植食用菌是以废弃枝条作为栽培原料进行栽培,起到保护林木资源、有效消耗秸秆等废弃物的作用。食用菌生产结束之后,将有大量的废弃物菌糠作为肥料返还田地。林下食用菌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高营养、无污染、有益健康产品,同时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无污染的有机肥料。经食用菌分解后的培养料N、P、K等含量高,可提高土壤肥力,难分解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可有效改良土壤质地;促进林木生长量,构建良好的循环生态链,生产食用菌还可以保护地表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等,达到了循环利用、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效果,体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理念[3]。为建设生态内江做出积极贡献,生态效益重大。
林下种植食用菌是将林业与种植业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闲置林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林地生态环境,弥补林期过长所造成的损失。在林下种植食用菌,菌棒的培养基质由树林地下的剩余物组成,食用菌生产完成后,废弃的菌棒经过消毒处理作为森林的有机肥原料,促进林木生长,达到 “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4]。
内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冬暖夏热,雨量适中[5]。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适宜栽植梨、苹果、桃、李、杏、樱桃、葡萄等落叶果林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蜡等经济林木,域内林木生长量大,与此同时,林地资源闲置、运营周期偏长、见效缓慢以及利用率过低等问题凸显。林地空气湿度大、氧气多、光照弱、温差小,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和繁殖;食用菌释放CO2被树木吸收,促进林木生长,种植食用菌的菌糠可就地还林,优化林地土壤结构[6]。以菇促林、以林养菇,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促进食用菌业和林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在内江进行推广。
杂菌发生易受季节影响,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杂菌发生的机会更大。夏季温度高,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杂菌污染,常见杂菌如绿霉、链孢霉、青霉、曲霉等。此外,虫害问题也十分严重,林下环境阴凉、空气潮湿,为菌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也为病虫生活的创造有利条件,部分菌袋容易遭鼠害咬破食空,菌袋破损处成为杂菌侵染菌棒的通道,影响出菇。
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后,内江市也以此为契机,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林下经济,努力提高林下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但目前发展的林下产业多为开展麻竹、核桃、油茶、花卉苗木、中草药等方面的种植,而林下食用菌种植却相对薄弱,不够重视。一是食用菌整个大环境在内江均不受重视,二是食用菌种植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三是林下食用菌工作环境较差。
目前内江食用菌加工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初加工,如鲜品、干制品、糖渍、盐渍品等,较多地停留在鲜品阶段,缺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如保健品、医用品等。另外,内江正规的食用菌加工企业较少,大部分初加工产品都是由小作坊加工,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都存在技术不规范、质量无保障等问题,因此不管是在加工技术上还是在产品研发上水平都较为落后。
近年来内江的电商发展比较迅速,但受发展本土电商固化思维的影响,政府部门平台化、大项目思维较浓,对于分散种植、小批量生产、品牌化程度低、标准化落后的食用菌不予接受。此外农村电商发展的同时,所需的物流、电商人才等也必需的配套,食用菌作为农产品电销,因基地物流配送网络铺设问题、宣传推广力度以及产品自身不易储存特性等因素限制其发展[7],且林下食用菌产区多在于山区,交通不方便,种植户销路不明。因此,许多的种植户只能就近销售,价格低廉,影响林下食用菌种植积极性。
尽管内江以发展食用菌多年,但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其品种单一,种植粗放,规模小,在食用菌的种植与管理上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食用菌品种选育、配方优化、菌丝培养以及出菇管理等方面的研发甚少,整个栽培过程全凭经验,缺乏科研技术作为指导。此外林下食用菌相比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条件更艰苦,一般都处于农村的树林之中,很难留下专业的食用菌技术人员从事研发种植管理工作。一旦生产中出现技术问题,导致出菇少或不出菇,将浪费大量的劳力、物力、财力,挫伤菇农的种植信心,减少种植规模,制约着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内江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主要形成以林畜、林药、林粮、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林下经济,而林菌被边缘化,内江市政府应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另外,对林下食用菌产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林农理解发展林下食用菌的意义,鼓励和引导林下食用菌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并对给予大力支持和补贴。
继续加大科研力度,研究林下栽培技术不成熟的品种,对于技术已成熟的品种,加大宣传,推广栽培规模,并对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继续研究,做到安全、高效、生态。此外,林下基础条件差,可用机械设备有限,规模化发展存在巨大问题,下一步应加大林下食用菌生产新机具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生产效率,建议给予林下可操作设备20%农机补贴[8]。
建议以内江市农科院为依托,成立内江市林下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建一个综合性科普示范基地,定期组织专家讲课,实现制种、生产、科研、培训一体化,实行 “产-学-研” 产业化经营模式,使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主体融合,发挥“专业+社会”服务联盟的作用,为广大林农提供正宗优质的林下食用菌菌种,同时培养专业的食用菌技术人员,解决林下种植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制种到栽培把控好每一个环节,生产出高品质的食用菌。
加深食用菌深加工的开发力度,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在种植的基础上,扩大产业培育:初加工、深加工、食用文化、农林观光、地标品牌等,延长产业链,实现林下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
将内江市林下食用菌培育成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强化与当地电商企业合作,加快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流通网络,大力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和投资合作等新模式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并充分利用内江的地理优势,融入成渝经济圈,依托中农联·成渝农商城等项目,发展具有进出口和分销能力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