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青(吉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针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如下价值:第一,积累周期性、战略性农村建设发展经验,将该经验转化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动能,旨在普及推广可复制、有价值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引领农村从实际出发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解决本地区农业发展现实问题,为政策、技术、人力等资源调配及投入使用指明方向;第三,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化解农村建设主要矛盾。基于此,为助推农村发展,探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在党及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带领下当前农业总体发展良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导向扎实展开“三农”工作,将“乡村振兴”视为总抓手,持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市场化运营趋稳,农村朝着现代化方向纵深发展。2019年第一产业增值规模约为70467亿元,与2018年相比上涨3.1%,国民经济占比相对减少0.1%,说明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农业发展步伐稳健得益于高新科技,2019年科技在农村农业领域贡献率超59%,与2018年相比上涨2.5%左右,综合机械化农作物种收率超70%,自主选育农作物品种超95%,说明科教兴农成果显著,在农村绿色投入品、智慧农业、重型农机、生物种业等领域有所体现,有力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在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优化,2019年农村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约为11567元,与2018年相比上涨8%,工资、经营、资产等收入均有所增加,说明易地扶贫、产业扶贫等战略发挥积极作用[1]。
农户掌握多数生产资料,部分农户在调配生产资料前提下以商品生产者、生产经营权所有者、品牌创立者等身份参与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在帮扶同时更加强调群众智慧重要性,减弱对农业的控制,出现更多类型的农业经济企业,继而助力农村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思路更为灵活,用复合化形式取代单一形式,以农业经济为核心开创并形成发展新格局。例如,农业经济与旅游产业关联在一起,将“种植园”“有机田”“采摘园”“农业加工体验”“农家乐”等视为农村旅游场地及活动项目,发挥农业文化、农村风俗传统等因素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农业经济+旅游业”复合发展目标。
当前农村农业早已摆脱“自给自足”模式束缚,与市场衔接把握发展机遇,根据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加强调解,依据市场调配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例如,有些农村种植有机无公害绿色作物,虽然产量较少,但综合价值较高,还能减少区域性农药、化肥等化学有害物质用量,保护农村生态,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有机绿色食品的需求[2]。
虽然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但综合利润较低是客观事实,使之市场竞争实力较弱,复合化发展后劲不足,有碍农村农业经济稳健发展。这就需要各地区因地制宜探寻提质增效出路,旨在充分运用农村经济发展资源,达到增加效益目的。
与城乡接合部农村相比,边远地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渠道与之发展需求不匹配,如何拓展经济渠道,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解决重要问题之一,旨在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瓶颈,让更多优质农业产品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帮扶力度较大,为避免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脱离政府这根拐杖后举步不前,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使农业经济能与时俱进。
与城市相比,农村挽留人才能力较弱,就业岗位较少,缺乏人力资源保障的农业经济发展难度较大,为此农村需积极解决农业经济领域人才紧缺问题,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继而满足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需求[3]。
第一,在科学的发展下制定效益提升战略决策,旨在守好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具有可行性,满足不同地区农业经济效益性发展需求,通过顶层设计保障区域环境、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济资源无矛盾,能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第二,挖掘农村农业文化、农业科技、农业特色等方面的效益优势,为农业经济发展赋能。以农业科技为例,可提高机械化种植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在商品开发时引入本土农业文化,赋予有关产品文化烙印,使农产品效益随之增加;第三,结合实际制定、调整、升级农村农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定性、定量分析农业经济效益不达标内因,找准效益累加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立足点,使农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达到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益的目的。
第一,创建生态化农业经济发展园区,鼓励大、中、小型企业集聚,结合实际正确设计产业园生态系统,搭建企业共生网络,保障信息共享,资源高效流动,在园区内做到减少废弃物,达成清洁生产目标,改善能量输出、资源利用、物质循环模态,使该园区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助推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基于“互联网+”打造线上发展平台,充分运用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优势,抓住电商平台下沉式发展机遇,在约9亿网民中探寻获利机会,一方面通过社交平台参与农业经济发展活动,另一方面发展本地门户网站,为信息共享、品牌推广、商业接洽提供条件,有效拓展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渠道;第三,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渠道,例如用高新科技兴建现代化农业加工厂房,推行集约化、一体化运营理念,保障农产品加工制造质量达标,能在国内外市场流通,还可减费降耗,增加经济效益,再如将农业视为本地区一道风景线,如油菜花田、桃花林、水稻田等,用农业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将农业特色元素与美食、民宿、体验类项目联系起来,加大农业旅游开发力度,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为宽广[4]。
第一,增强质量安全保障,用国际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市场需求下不仅要增收增产,还要保证质量,这就需要加大农产品安全检测力度,细化检测类目,提升检测水平,共享检测信息,鞭策农户生产环境友好型农作物,同时刺激农药、化肥更新换代,保护好农业用地,从源头助力农业经济发展;第二,持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紧抓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确保农业分支齐头并进,在农林牧结合前提下打造循环经济体系,推行无公害生产加工标准,使农村农业经济活力十足。这就需要不同地区明晰农业经济发展优势,结合农村环境创建个性化发展体系,例如干旱地区需创建抗旱种植结构,持续压缩水量,玉米向饲用方向转型,蔬菜向无公害方向转型,甘薯、棉花等抗旱作物需扩大种植面积,用饲草及材林生产,粮田及林果草面积需配比合理,为牧业、林业、农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更为完善;第三,农村需推行监管机制、服务机制、信心共享等机制,有效驱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以监管机制为例,申报无公害生产农户需严格遵照具体要求种植、加工、包装,通过监管敦促、指导农户完成无公害生产任务,为增加农作物产值给予支持,维护良好农业经济发展秩序;服务机制主要是指农业科研人员需参与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帮扶活动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解决基层农业生产遇到的各类问题;信息共享机制主要是指政策、防灾防害、帮扶、市场、技术等信息高速流通,满足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同地区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规设多元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旨在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第一,践行《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意见》等政策,到2025年培育超100万可以带领农村发展的优质人才,将乡村产业振兴视为目标,将在乡创业能人、入乡创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视为人才队伍建设“主力军”,强化资金扶持,给予创业补贴,优化创业服务,使农村农业经济领域有更多人投入其中,赋予农业经济发展活力;第二,改善农村民居环境,完善当地物流体系,组建创业联盟,搭建“双创”项目孵化基地,继而有效吸引投资并留住人才,为村民开展农业活动给予支持[5]。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不同地区需紧抓农业经济市场化、多元化、复合化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益,拓展发展渠道并完善发展体系,同时培育农村农业经济领域人才,继而使农村农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