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南昌理工学院)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要想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增速发展,整体规范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法律除了规范市场环境以外,还对违背市场良性竞争和各类经济犯罪的行为进行有力预防和打击。由于经济市场的利益诱惑和不规则操作,使得近年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如果得不到法律层面的抵制,那么最终将对整个市场环境带来更加恶劣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有其独特的缺陷,例如容易造成地区和行业垄断,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资源的公平分配是非常不利的,也会给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增加难度。为此,规范的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环境下保护并确认我国公民的财产合法权益十分重要。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物权法,通过对公民财产的保护,进一步实现诚信、平等的交易原则,同时更体现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法律地位。
经济环境下的法律体系构建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经济秩序进行规范和保护,也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净化市场环境。例如合同法,通过合同的形式来约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彼此的交易行为,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更是法律地位的体现。
尽管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同时其无序、不规范、盲目、竞争等劣势,使得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如果说市场经济自身的交易原则是一双有形的手,那么政府管控和法律规范就是无形的手,它可以从整体和宏观的层面,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管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公平、公正、诚信、友善的背景下,市场的公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政府颁布的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系列法律制度,对实现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起到助推作用。
目前,我国市场环境中暴露出的问题非常明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目前的法律规范之所以无法发挥实质的效应,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利益分配不均。由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存在着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会使得在资源分配,利益分配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不公平不仅会影响企业在经济市场的长期发展,还会使得相关的法律在管理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此同时,尽管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也会做出相应的完善,但是大多数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在规划发展目标、制定策略是还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些规划大多数是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而不是从整体市场环境优化的角度出发,而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做出一些损害社会秩序、市场环境、破坏良性竞争等系列行为。从短期看企业确实能收获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远和整体发展的角度,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市场来说都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理念和自身素质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对于新鲜事务和方法并不敏感,甚至比较偏向传统的方法,不愿尝试创新,这也为企业的发展人为创造障碍。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市场交易原则固然可以延续,但是由于市场的环境的日益变化,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经济行为的主体、对象乃至行为本身,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安全影响因素。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如果管理者一味地坚守传统的办事方法和原则,那么一旦有突发情况,则很容易造成混乱无序的市场状态,这不仅仅是对经济和市场,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任何营利性组织,其最终发展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收益。正是受这一目标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重心也都聚集在如何为企业创造效益上面。在企业看来,法律之所以存在也是为了能够保证他们获得的利益不受其他无关因素影响,因此当自身利益和法律制度存在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就会选择铤而走险,打法律的擦边球甚至是做出违背法律的行为。久而久之,经济市场的管理体制就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市场环境中企业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其正常运行和获取利润的制度保障,更应该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旦法律失去效,那么市场环境中的原则、秩序、策略等也将失效,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也将无法发挥作用,先不论外部环境将面临什么样的变化,单单企业内部的混乱就足以将该企业瞬间瓦解。
由以上可以得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明显的。当市场本身有形的手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依靠法律这双无形的手,从宏观上进行整体调控。首先,从市场发展的目标来看,经济立法有助于提高经济市场的整体效益;其次,经济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本身的制度缺陷。市场除了要遵循本身的交易原则之外,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一切经济活动。通过法律积极规范市场的各类行为,这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化升级。要知道经济立法不仅在我们国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其他国家也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随着全球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中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占据经济市场比重也越来越高,这必将为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带来很大提升。
我国市场经济要走向规范有序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实现经济立法。这首先需要在整个法律体系当中设置明确的立法目标。换言之,要通过经济立法来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前提是要将实现经济法律的价值作为立法的最终目标,在立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修订,最终实现经济立法的管理效果。
法律制度只是从宏观上对经济市场和交易行为进行约束,要想真正实现法律效果,还得依托详细的法律策略。因此经济立法时立法部门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针对性地做出立法策略,并根据实际的实行效果,进行适当更新和完善。一方面,具体、有效的立法策略对市场环境中的有关部门和具体交易行为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处于动态的发展环境,一时的立法策略并不能满足市场的动态发展需要,所以立法部门应实时跟进和,监控执行效果,对策略当中不适用或者总是遇到问题的一些条款和细则,适当修订,这样能实现满意的管理效果。
法律制定之前,立法部门要根据市场、企业、人员等实际需要,做好充分的了解、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出适合市场发展规律,满足市场人员需求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证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尽管如此,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么法律还是形同虚设,因此,执法部门在法律出台之后还应该制定出严格的监督管理计划。只有当一切市场行为都在法律的关照下进行,那么才能实现市场的规范,合理,有序。法律监督不是一句口号,一旦喊出来就要坚决执行。受传统文化和人情社会的影响,各执法部门的人员本身也是市场中的一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市场上的某种关系和利益的诱惑,从而导致权力偏移。这就需要执法队伍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公平、公正意识和坚定的执法理念,要坚决杜绝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和一切违反市场原则,违背法律规范的交易行为。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都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交往方式,立法工作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颁布等各个环节,大大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更加顺畅,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数据误差,使法律工作更加科学、严谨、有序。
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经历开始建立、深入发展及逐步形成等多个时期,不同时期取得的工作成效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受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我国经济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立法是解决当前市场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需通过制定目标、完善策略、改进方法、加强监督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得以顺利构建,最终为经济市场的长远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