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馨(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皖北城市群由安徽淮河以北的六个省辖市—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构成,是安徽省北上和西进的重要通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近年来,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高速增长态势,但在向高质量增长的转换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城乡发展协调程度低、产业结构升级难、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科技创新能力差等。如何真正振兴皖北是安徽省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背景下仍然要解决的发展难题。
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正式将沿淮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沿淮生态经济带对皖北六市实现了全面覆盖。其中,要求增强蚌埠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特色产业和城镇密集带。沿淮生态经济带的三大战略定位—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为皖北城市群的崛起带来新机遇。
安徽省共有11个资源型城市,而皖北六市中的淮南、淮北、宿州、亳州均在其列。资源会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甚至造就一个城市的辉煌,但同时也可以制约地区的发展。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与有限性,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当资源型城市走向衰退期时,就要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期培养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否则将迎来城市的衰落甚至消亡。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皖北六市的三大产业占比中,除淮北外,各市农业比重均超过10%,占比高,且各市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附加值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其中,淮北已经属于衰退型资源城市,亟需接替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
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缺乏统筹规划,水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缺乏。淮河流域安徽段干流长约431千米,流域面积6.7万千米,人口403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8.2%和59%,流域内有9条主要支流、3条人工河流和6个大型湖泊流经或分布在安徽。一旦发生水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生态经济影响巨大。而且,由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初期过度注重高产能、高效益,大规模、无节制的过度开采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皖北地区因采煤形成的塌陷区面积累计达328平方公里,受损的自然村庄414个,有将近25万人口需要安置。我国早期的环境治理理念是“先污染后治理”,这对沿淮的皖北地区影响深远,治理意识不足和治理能力低下使得环境改善迟迟没有被提上日程或效果不佳,生态环境脆弱。
根据安徽统计局给出的2018年皖北六市的人均生产总值来看,除蚌埠市以外,其余五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均远低于省平均值,蚌埠市也只是略高于省平均值。可见皖北六市总体发展水平在安徽省内居于较低层次,且各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根据任志安、邢皓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来看,在皖北六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中,蚌埠处于良好协调,淮北、亳州、宿州处于初级协调,阜阳、淮南处于勉强协调。除蚌埠市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上处于高水平外,其余各市构建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或低水平。可见,皖北六市的发展速度、质量不一致,发展水平不均衡。
合作发展、组团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是使各市发挥所长,合理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蚌埠作为皖北六市中经济、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位于最高水平的中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皖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淮河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以及淮河水系水资源上下游分配、贸易区建设等等,不仅需要各市之间协商共议,更要在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统筹安排,互惠互赢。
(1)首先,各市政府要增强合作意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各自为政的思想,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动作用,带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意识地参与或组建与沿淮经济带相关的会议和联盟,利用国家战略刺激各城市置换资源、互通有无、明晰目标、突破区域限制、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类品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
(2)其次,建立城市间利益互惠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消除地区间行政壁垒,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就业平台信息一体化,协调就业政策,加速人才流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政策,皖北地区高校数量较多,要通过政府力量拉近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换成生产力,提升创新力;同时加强各市各校联合办学、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3)再次,培育皖北中心城市蚌埠,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各市同步发展。交通方面,提升蚌埠主要港口的枢纽作用,推进阜阳、蚌埠、淮南、亳州二级口岸建设,支持蚌埠临港经济区建设;完善蚌埠铁路网结构,扩大覆盖面,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产业发展方面,要重视蚌埠与沿淮生态经济带其他中心城市通过产业链协同、专业化整合,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新型农机、石化装备、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产业集群;推进蚌埠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早在党的十八大就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是皖北经济发展的自然依托,如果引导适当,就可以将沿淮流域的自身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能源战略规划。皖北四个资源型城市要调整能源发展目标,实现资源开发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全体人民,转变传统的城市职能。要创新管理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拉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利用率,整合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能源比例,大力发展新能源经济。实现生态低消耗与经济高增长比翼双飞。
(2)其次,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政府要完善对企业污染行为的惩治,增加其污染成本,倒闭企业提升资源利用率;要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转化为“源头和过程控制”的环保思想,实现“清洁生产”。建立皖北地区与淮河流域相关省市的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机制,促进联防联控以打破行政分区管辖带来的障碍。同时,各市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比重,扩大有效保护面积,完善洪涝灾害的防护机制,兴建具有防洪、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复合功能的沿淮综合植被防护体系,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的修复工程,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养出绿水青山。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皖北六市的农业占比高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加速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利化、电气化;要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产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三大产业占比结构的提升与优化,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且六市需共同制定一个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及错位发展相融合的产业规划,发挥各项目建设的联动作用,使各市的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需要资金支持、知识主导、政策帮扶。在资金方面,政府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在知识方面,要抓紧建设省级智库,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扩大对教育的投资比重,重视高校的科研转化率,制定相关保障优惠政策留住高质量人才、引入高科技人才,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政策方面,蚌埠已被纳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核心区,要充分利用政策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技术创新支持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是皖北六市培育接替产业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