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刘 (江苏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
如果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容易出现德育内容理想化和抽象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得德育流于形式,无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各学科教学已经逐步趋向生活化的当下,德育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利用学生切身体会,结合相关的生活案例、生活现象、生活问题,设计生活化德育策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的德育资源。
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立足课堂德育主题,搜集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案例,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这些材料投放到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总结等环节中。利用具体、真实的生活案例,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印象。
例如,教师以“三八妇女节”为教学背景,在节日前的班会课中,开展“妈妈,我爱你”德育活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感恩母亲的文章、图片、视频,加以整合后制作成“妈妈的一天”电子课件。配合温馨的背景音乐,展示了妈妈每天从一大早就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到为孩子讲睡前故事,孩子睡着后才能休息的一整天生活经历。课件播放结束后,学生都深受感动。教师围绕感恩母亲的德育主题,以普通的生活小事拉近德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妈妈每天都在付出、奉献。相比于空洞的说教,这种生活化德育材料更能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使学生自发、主动地表达对妈妈的感谢。
小学生生活经验欠缺,社会意识较弱,在校园生活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要在学生出现言语、行为的错误时,及时给予纠正,并抓住这些德育契机,引导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利用生活细节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课堂德育手段的选择也要以生活化方式为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活动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学习场景,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下,构建相应的道德认知。
例如,一次课间活动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在地面上打磨一枚一元钱硬币。教师马上制止了该学生,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预料,是因为语文教师上课提到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于是想要用硬币当作“铁杵”,试一试到底能不能磨成针。了解情况后,教师肯定了学生想要学习“坚持不懈”这种优秀品质的想法,接着告诉学生,人民币代表国家信誉,也是国家的象征。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故意破坏人民币。在教师耐心教育下,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表示要监督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该事例中,教师关注学生课间活动的行为表现,对学生错误行为展开耐心的情感教育,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民币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丰富自身阅历,开阔视野,深化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积极寻求家长、社区、社会机构的配合,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例如,开展“助人为乐有爱心”德育主题教学时,教师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地政府对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关爱活动中。鼓励学生家长在周末带领学生和政府人员一起去献爱心。虽然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成行,但大部分家长都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陪同学生看望和帮助弱势群体。其中有些家长还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发放给弱势群体人员。活动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记录下帮助他人后的所想所得,与小组同伴分享。德育管理是个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单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积极寻求家长、当地政府的配合,共同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保障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真正养成。
在德育中融入生活元素,推动德育的生活化建设,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优化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以敏锐的教育眼光,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投放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为学生优秀的价值观念塑造和道德品质提升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发挥德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