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手段下服装产品发展课程初探

2020-12-16 04:49:48李小芳
广东蚕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服饰服装课程

李小芳

信息化教学手段下服装产品发展课程初探

李小芳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大环境发展需求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推进虚拟网络学习,特别是对通识类课程的大众化教学尤其重要。文章结合服装产品发展课程教学目标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学情与教情分析,细化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充分实现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做中学,学中做”。

信息化;服装展品发展;教学手段;设计思路

1 课程性质

服装产品发展是高职院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正确结合设计灵感来源把古代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当中,并且能够为作品设计构思与方案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要求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服装产品发展》课程标准与企业人才岗位需求,将该课定位为培养德技兼备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结合以上分析与“双元育人”的机制下,梳理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素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的情感,达到文化自信;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评价的价值观。

知识目标:掌握各时期服饰类别;理解各时期服饰的主要款式、图案、色彩的特点及设计理念。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辨别与梳理各历史时期代表服饰的造型特点;能够正确绘制各历史时期的服饰色彩、图案、款式及拓展设计。

2 学情与教情分析

《服装产品发展》课程已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且课题研究教师也参与了实际授课过程,了解实际教学中课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授课模式怎样糅合,才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2.1 学情

该课程主要讲授对象为中高衔接服设学生,该班级学生为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在中职阶段已掌握服装设计专业一定知识,接受过服装设计专业一定技能训练。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大一学生85 %有笔记本电脑并且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98 %,有70 %左右的学生用电脑和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但很少用来查阅专业知识的问题。

再加上该课程内容的特点形成了以下教学难点。

(1)其年代久远,与现代生活距离大,使学生难理解且兴趣点与成就感低。

(2)古代服饰造型具有一定的内在文化设计理念,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正确评价。

(3)古代服饰型结构与现代服装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缺乏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2.2 教情

课堂氖围沉闷,教师对自我课堂教学实施感到吃力。特别是课程计划的进度与授课计划的脱轨。同时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课堂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但都难以使学生完全投入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课堂表现力;突破学生对古代服饰结构细节的掌握。从传统课堂的重“知”轻“情”氛围中跳跃出来,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古代服饰穿搭方式、色彩、面料质感等,同时给后续课程的设计构思夯实基础,提高课堂效率。

难点: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践并重。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中,适当的结合线上教学平台与3D复原的古代服饰造型进行教学。同时,学生直接应用现代服装设计软件进行款式平面复原与创新设计,在临摹复原绘制过程中正确掌握古代服饰的设计原理,达到教学目标。

4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学情与教情的分析结合课程特点,得出以下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内容。

(1)按照“线上预习—游戏表演—时代服饰分类—时代服饰特点—现代设计软件复原与设计绘制—设计创新应用”顺序教学,线上平台作业与企业导师指导,进行课堂知识点过渡。

(2)结合线上作业完成分析与课堂实操,对该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教学;借助微信平台与多媒体、你画我猜游戏、3D复原服饰、CDR绘图软件等辅助教学。

(3)通过虚拟仿真复原服饰的不同展示,打破空间界限,学生近距离“触摸”与体验,有效地对古代服饰色彩、款式、图案直观展示,让学生完全沉誛在古代服饰文化的魅力中,深刻认识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课堂设计实践、教师点评、优秀作品汇报等环节让学生对各时期服饰进行回炉,掌握准确的设计 方式、方法、设计技巧、设计思路等。同时,将优秀作品共享到线上平台,使学生能够互相借鉴与学习,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5 教学策略

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信念。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总结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

5.1 教法

(1)感官印象法:课前教师线上推送影视节选作品与优秀设计师秀场作品,引发学生视觉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内心意象且拓展了专业素养,同时完成了线上测试。课中通过历史人物造型分析、典故及经典影片等展示,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的理解,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大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2)任务驱动法:课前线上布置个人与小组等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古代的服装制度并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

5.2 学法

(1)小组探究法:小组自动组式,课前利用教师在“云班课”发布的导学

资料和各媒体的关于各时代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参照教师给的模版完成小组作业。同时,课中小组共同讨论梳理知识点,合作并展示学习成果,对自我设计角色汇报,体现主体地位,解决教学难点,完全激发学生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

(2)角色体验发:课中学生扮演时代人物。学生们由此展开课中讨论。通过扮演增加文化内在体验,提高理性认识与正确评价人物的时代性,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共建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

(3)任务驱动法:课前课中发布练习任务,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或课堂引导,参考视频、复原图等资料,制作或绘制相应的服饰造型,并结合流行元素进行拓展。课后企业导师在线点评作业,让学生理解市场需求,更加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完全做到“做中学,学着做”。

6 小结

结合服装产品发展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学情与教情分析,细化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充分实现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做中学,学中做”。可以说,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大环境的发展需求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推进虚拟的网络学习,特别是对通识类课程的大众化教学尤其重要。

[1]胡玉顺,刘学惠.教学理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立春.高校思想政治“互联网+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展望,2016(19):339.

[3]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等,著.祁林,译.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服装产品发展》教学教改(NO:XJJG9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52

G434

A

2095-1205(2020)02-81-02

猜你喜欢
服饰服装课程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