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雪琴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非公经济发展探究
钟雪琴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非公经济在增加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就“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西藏非公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西藏非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西藏非公经济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实现西藏非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西藏;非公经济;“一带一路”;建议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唐蕃古道是中国通向南亚、西亚和东南亚,甚至远达欧洲的重要国际商贸通道,西藏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自古便是这条国际商贸通道的重要参与者,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中,非公经济在GDP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章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分析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保障西藏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西藏实现境外投资民营企业48 家,注册企业63 家。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非公企业数量、注册资金以及从业人员数量都呈不断上涨趋势,发展趋势良好。2005—2019年9月期间,非公企业的数量从6.45 万户增加到30.65 万户,同比增长375.19 %;非公企业注册资金从82.15 亿元上涨到8 746.21 亿元,同比增长10 546.63 %;非公企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5.95 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25.34 万人,同比增长685.83 %。横向来看,西藏非公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从纵向来看,西藏非公经济与我国其他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大多以政策为导向,自身财政较弱,依靠政府“输血式”投资政策兜底发展,其赢利能力较大程度受到政府对各非公企业的关注度和扶持力的影响,即政府投资。
西藏非公企业普遍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西藏大中专毕业生希望进入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工作,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其二是受到西藏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对区外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小,区外入藏就业人数较少,导致民营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其他专门人才短缺。非公经济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其法律意识淡泊、管理方法落后和技术更新困难等。
政府对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还有待加强。首先,政府主要在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进行了优惠,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部分非公企业对外开展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关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的优惠力度不够明显。其次,税收优惠形式单一也影响到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导致非公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相对较重。
受到历史遗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西藏非公经济对党和中央政府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部分西藏非公经济主体这种“坐等靠要”的发展思想和单一的投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西藏各群众转变对非公经济的原有观念,树立非公经济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意识。其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非公经济发展领域,拓宽非公经济资金融资渠道,更多依靠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社会其他资本在各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资源,鼓励西藏群众积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来,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理念的认同。
西藏以其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南亚国家毗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对外交流合作机会更多,这要求西藏必须具备涉及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一是靠高素质人才引进。通过发布相关人才引进政策,通过购房补贴、科研资金投入、创业就业补贴、贷款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区外高素质人才投入西藏非公经济建设中来。二是靠各级学校、培训机构加大对“一带一路”相关产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例如,东南亚小语种、冶金技术、港口物流、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的投入,做到既把握全局又有重点的人力资本投入。三是靠校企合作。加强各企业与各级学校的联系,实现各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这既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又为各企业引进人才,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更好地盈利。
完善的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有序的市场活动必然要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在非公经济发展进程中,暴露出西藏在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力资本投资发挥效用提供发展平台。西藏应该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的人才激励和保障、完善市场规则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5G、修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当今世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非公经济作为活跃的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其科技创新能力强、潜力大。但是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受到西藏历史遗留等问题的影响,非公经济较多受到政府的“保护”,非公企业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需要政府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二是得靠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体系,增加税收优惠政策的辐射面积,加强税收优惠力度。在进行营改增后,西藏部分行业企业(如建筑业、劳务业等)因进项税无法取得专用发票,企业负担依然较重,水费、电费等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对于这类情形,要完善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西藏非公经济是西藏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多边合作的战略平台,西藏政府应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与法律法规,简化各种审批环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非公经济主体更好的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同时非公经济主体要转变发展思想,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1]盛玉雪,梁淑红.“一带一路”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广西营商环境的对策研究——基于3241份非公有制企业调查问卷[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2):84-94.
[2]赵丽.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3]杨力源.新时期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西藏科技,2015(10):12-16.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建设面向南亚重要通道研究”(NO:18XJY018)阶段性成果
钟雪琴(1996- ),女,四川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地区财政金融问题。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35
F127.75
A
2095-1205(2020)0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