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静 傅 冬
体验经济下的蚕业生态旅游开发及思路
杨静静傅冬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文章从历史、背景、模型构建、案例分析4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蚕业在体验经济下的生态旅游开发及思路。
蚕业经济;生态旅游;体验经济;旅游开发
蚕业的历史伴随着我国的历史一直不断地发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考证。《通鉴外纪》就曾记载了螺祖始蚕的故事,螺祖是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教育人们去养蚕,用蚕丝做衣物供人们使用。1926年,在我国的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被割开的半只蚕茧,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的养蚕文化进行文物佐证。我国蚕业文化历史底蕴十分丰厚,有关蚕业的历史著作也非常多。比如,一些已经失传的古籍《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和一些现存于世的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由此可见,蚕业经济在我国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蚕丝制品依旧流行,兼具实用、美观、保健等多种优秀的功能,再加上纯天然的标签,蚕丝制品行业依旧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此外,蚕丝制品如丝绸等为我国的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蚕丝制品不仅在国内经久不衰,从古代开始,蚕丝制品就风靡世界。蚕丝制品一直是我国外交礼品的上上之选,如今也是出口货物中的佼佼者。蚕丝制品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货物或者用品,更是东方流行文化的一种代表元素。目前在新时代的旗帜下,蚕桑产业为桑农创收增收、提供岗位扩大就业、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下的蚕业也不仅只是制造生产,现代蚕业向着多元化发展,发展蚕业科普文化旅游已是热门趋势,科技方面,加大对蚕桑产业的科技投入,研究新品种、新技术、多种专业合作包装产生对环境友好的新业态,弘扬我国悠久的蚕业文化,提升我国蚕桑产业的世界地位,扩大我国的综合影响力。发扬传承蚕业产业文化,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科学素养,传播和推广科学思想、弘扬和发展科学与文化创新交融,科学与技术共同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有良好的积极作用。
我国在桑蚕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 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茧丝绸产量已连续40 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蚕茧、生丝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 %以上。在蚕业方面,我国拥有良好的声誉、极大的优势、巨大的潜力。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宝贵之处已经被世界所发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备受世界瞩目,中国桑蚕产业乘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流行风潮,拥有巨大的机遇。将我国传统蚕业的资源优势与中国文化流行优势相结合,多元化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可谓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既刺激带动蚕业生产和发展,又弘扬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均做出自己的贡献。对蚕业生态旅游生态价值的挖掘,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的蚕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一带一路”的强大背景支撑下,我国的蚕业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伟大创举中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崇尚自然生活,追求绿色、健康、有机、无公害,追求自然友好的生活和出行方式。旅游行业亦是如此,人们不仅追求基本温饱,也希望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加舒适健康。蚕丝制品恰好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在生态旅游的背景下,桑蚕产品可以积极地去宣传自身的良好保健功能和舒适性,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美感和舒适感,为消费者介绍其优越的功能,让消费者亲自去体验丝制品的美妙感。除了产品的推荐外,生态旅游体验更是体验经济模式下蚕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不仅局限于丝制品的本身,体验经济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展示一个“蚕业生产王国”。可以以家庭式旅游等人为目标群体,借鉴果园采摘的成功转型模型,带领消费者直接进入桑园、养蚕园、生产工厂等地方进行参观,邀请消费者直接加入生产过程,体验采摘桑叶、桑葚,喂养蚕宝宝,参观生产工厂,设计自己独一无二的纪念品等活动。引入科普教学,使用专人向消费者讲解其中的知识,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蚕业整个生产体系,为蚕业的生产做出良好的宣传。“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体验”的多元体验经济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吸引人的亮点。依托旅游背景,在当地建立旅游村,以养蚕、桑蚕家庭农场、农家乐为体验经济的载体,发展蚕业的旅游基地,举行有关桑蚕历史的活动、节日、现场表演、促销、纪念品等。不仅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又传承了桑蚕文化,提高蚕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蚕业旅游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现代化农村建设,如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成功案例是体验经济蚕业能够发展成功的有力证据。通过分析成功的蚕业旅游案例,从实践经验中总结优点,从而优化体验经济蚕业的模型,完善蚕业体验体系,是发展和促进蚕业体验旅游经济的重要环节。
柳城县茂林屯的生态体验旅游开发不仅是商人资助支持的产物,更是村民集体共同投资建设的结果。在创办农业体验观光旅游的道路上,柳城县茂林屯按照“政府引导、老板投资、村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模式进行,以农村桑蚕业为资源动力支持,全民直接全部参股。村民用自己的土地房屋优势开展休闲农庄和接待点,发展果园采摘、山野观光、休闲垂钓、烧烤美食、水上娱乐等丰富的农家项目。如今在村民们的用心经营下已经有所收益。
陕西安康县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大好时机,依托金蚕之乡、丝路之源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密切深度合作,开展桑蚕旅游,建立起了石泉桑蚕文化园区。以养蚕大户的农场为根据地建立起了蚕家乐旅游,发展桑蚕休闲旅游体验模式。除此之外,石泉县还会不定期举行“蚕开门”,桑蚕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桑蚕文化,提高“鎏金铜蚕”的知名度,发展多元化桑蚕经济,为提高蚕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桑蚕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难得的经济文化瑰宝产业之一。桑蚕文化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亟待开发。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一带一路”等优秀政策的支持下,桑蚕产业多元化发展拥有良好机遇。通过宣传蚕丝制品的优点、蚕业文化的历史、农家体验的乐趣等吸引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体验经济蚕业模型有极强的可行性。目前,已有部分村镇地区通过蚕业旅游体验成功转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体验经济下的蚕业市场道路前途光明。
[1]杨海洋.中国丝绸产量居世界第一金砖国家成出口新市场[EB/OL].中国经济网.(2011-04-27)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104/27/t20110427_22388968.shtml.
[2]查芳.蚕桑丝绸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以陕西安康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16):4913-4920.
[3]万成功,周义奎,谢同健.发展“三高”蚕业的思考[J].四川蚕业,2005(3):51-55.
[4]朱军林,王小明,马伟林.果桑与旅游结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8,29(1):56-57.
[5]廖森泰,肖更生.蚕桑资源创新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杨静静(1983- ),女,汉族,新疆石河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傅冬(1988- ),女,汉族,四川三台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03
F592.7
A
2095-1205(2020)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