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琪,袁晓雨,徐艺萌,李紫卉,张卓然,赵瑞东
(河北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系统逐渐转变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发生改变,影响了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威胁城市生态安全。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着重强调了新区规划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区面临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多重压力,因此深入研究新区生态安全、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成生态化发展模式的示范性城市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虽然新区区位优越,但其水资源、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相对敏感,生态环境基础不够理想。新区内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田为主,植被和景观结构单一,存在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现象。新区南部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防洪调蓄功能,被誉为“华北之肾”,但也存在水资源超载、水污染、湿地退化、景观破碎、洪涝风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新区的建设,新区及新区周边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加剧,增加了新区及周边的生态安全问题的挑战。如何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正确的优化与调整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研究进展与雄安新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在生态安全格局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解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含义做了不同的描述。俞孔坚(Yu,1996)认为生态安全格局是由景观中重要的战略点及其空间位置组成,这些战略点对维持和控制某些生态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Ma 等(2004)认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能够较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控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尺度空间格局;Waldheim等(2012)认为生态安全格局是由城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非层级性、灵活性和战略性要素所构成的空间格局;Tzoulas 等(2007)将生态安全格局定义为一种能够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健康的绿地概念的空间格局;Kattel 等(2013) 认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生态系统与土地利用、建筑和城市设计相互作用的生态框架,在此框架下,绿地、道路、湿地、“栖息地岛屿”和城市建筑都将受益于格局中不同类型城市景观的组合。虽然不同学者对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描述不尽相同,但都有着相似的意义,即基于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重要生态部分及其空间分布,调整和优化空间中生态要素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目前,生态安全格局被广泛定义为通过识别已存在的或潜在的对维护区域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关键生态要素,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空间连接与配置优化,从而构建出能够指导城市合理扩张、保障区域自然资源结构与功能、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和谐以及提升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水平的基本空间格局[1]。
从总体来看,雄安新区近11年来生态状况稳中略升,并且构建雄安新区生态安全的方法日渐成熟,已确定“识别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廊道”的研究框架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模式。
根据2000-2015年遥感数据产品、模式模拟结果,对雄安新区三县的生态系统因子如植被覆盖状况、农田生产能力、土壤侵蚀等进行评估分析可知,雄安属于中国土壤侵蚀作用微弱的地区,并且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有效遏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发生。
雄安三县生态源地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1.88%,包含14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在白洋淀周边;生态廊道总长度107.21km,分4大组团呈环状分布;现有生态源地辐射面积占到全区的70.6%,在雄县县城周边新建辐射面积为227km2的生态源地可满足全区85%的源地辐射面积规模要求[2]。生态源地的建设更好的保障了雄安地区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2.1 白洋淀生态环境影响
雄安新区建设区以白洋淀最为突出,其地势低洼,且西高东低,这种特殊地形使白洋淀成为洪涝灾害频发地区,从而导致该区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经济落后。其次,白洋淀水质大面积区域水质都处于不理想状态,主要分为劣五类和五类水质。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由于白洋淀及其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所以周边地区大型森林面积较少,缺乏生态源地的保障。
雄安新区成立后,雄安新区主要水源来自黄河,但黄河含水量不理想,不能保证持续供水。白洋淀上游水库主要用来供给城市生活及工业的用水。引黄济淀只能暂时作为白洋淀缺水问题的方法,要想达到长期供水还需通过建设永久性、持续性的输水工程体系,为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的水源供应提供保障,使雄安新区和白洋淀不再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
雄安新区正处于区域重新规划阶段,功能区的设定还有待商榷,在确定功能区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态建设。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新区原有的部分农业区域会发展为城镇,许多农田会被建筑物取代,林草地面积也会因为各种建筑物的出现变得碎片化,城市生态安全因此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功能区的规划时,应注重生态建设,让城市中林草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我们也应在不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的同时合理地更多地扩大林业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绿化规模,增加环境承载能力,使雄安新区的生态安全在绿化环境方面得到最大化的保障,让雄安新区不仅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雄安新区正处在快速的发展的时间段,它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着绝对的不可替代性,而正因为其本身地位的特殊性,吸引了许多企业参与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来。产业的涌入必然会有排放问题的产生,而一些排放较为严重的产业会对新区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企业涌入新区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管控力度,对每个涉及到排放的企业和工厂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控制,排放严重地不允许入驻雄安新区,对已经入驻的企业不定期地进行排放量检查,控制排放,控制涌入量,让企业带来的大问题变成小问题,小问题变成没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管控的双丰收。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格局识别出来的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廊道主要分为4个组,尚无法达到全区域的连通。因此可以通过通风廊道、隔离绿地和绿道系统建设,加强连通性,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持久性,保障了区域生态安全功能的稳步推进。构筑善的生态安全网络体系。
从地势原因存在一系列的灾害隐患来看,有必要对当前平坦的地形地貌、单一的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简单的生态格局进行优化升级,做好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的工作,充分发挥生态建设潜力。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和协同共生原理,有必要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的优化,来指导植林、垦田、建城,从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净化水质,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将白洋淀部分地区采用淤泥堆积造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基于山水格局再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安全格局,调节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美丽环境。建设与绿地系统相融合,从而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新格局。打造白洋淀的自然景观价值,促进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的到来,推进新区经济发展。
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需要重视城市空间扩张边界线的设定,高效利用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切实保护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组团式、网络化的发展,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具体来说,提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降低生活空间的容积率是基本有效的方法。结合城市规划,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用地,建设小规模的街头公园、街边绿化带、生活广场等,让市民享受到充足的绿色空间,最终打造成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高粮食生产力的区域,有涵养水源、生境维持、近水游憩、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承接北京多元中心人物,使之成为人杰地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