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宇,郭梦云,田宝娜,孙佟玲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高新网络通信技术极大推动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电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产业链各环节,扩大了产业规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新基建的提出,借助电商实现乡村脱贫成为主流。
甘肃省农村地区面积广,产业发展多受自然约束,虽物产丰富,但经济增长缓慢,乡村应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创新产业模式,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实现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劳动力专业素质低限制了农村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民创新,农民排斥新技能、新科技,网络意识弱,对电子商务接受度低,乡村住户文化程度落后,人才引进难,专业化电商人才储备不足,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
农村文化水平落后从人力资本和思想意识两方面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明确低文化水平产生的约束,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保证农村电商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
(1)侯红梅2020年指出中国农村电商发展在人才和品牌意识方面有欠缺,应让农民体会互联网红利,提供培训学习,树立互联网意识和电商思维模式。
(2)彭钊,王翠丽,刘强2020年对西北农村电商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农民网络意识弱是该区电商发展的困境之一,应通过加大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来解决。
(3)王琦2019年研究了甘肃省部分民族地区电商现状,明确造成该区域发展受限因素之一是劳动力思想意识的落后,提出建立完备的人才体系,提升居民总体素质等解决措施。
(4)张燕妮2018年研究发现甘肃省农村教育表现为缺乏高素质人才、农民专业化意识弱、农村教育向城市转移,提出要积极开展培训,运用新技术管理人才,改变农村办学方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四个措施。
(5)王莉2011年利用舒尔茨农村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原理。
陇西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适合中药材种植,其中药材品种多、产量大。该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当地主导产业,进而发展了药材加工等配套产业。
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农民收入有1/3来自药材种植,产值贡献率占全县1/3。黄芪、党参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识认证, 交易量占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
通过乡村、政府协作,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仓储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县政府推广电商培训、完善电商产业链,着重凸显电子商务的牵动作用。各类信息服务网站已累计建成十余家,入驻中医中药网等垂直电商平台,建成个体网店四百余家。根据统计数据,陇西县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了6750万元电商销售额,荣获“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金昌市位于甘肃中西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温差大,适合瓜果、番薯等作物生长,草地多,适合牧羊业发展。
金昌市围绕“一区三园两基地”,着重发展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产业,依托优质农产品,利用企业、农产品基地、网店合作新模式,引导农民根据销售经验对产品种植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产品体验馆、产业孵化中心等,形成了“四馆两中心”布局。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展销会,举办跨境经贸对接会,推广全市特色产品。
边远地区农民对新事物、新发展接受度差,多持排斥态度。虽然九年义务教育使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贡献率逐步提高,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多处在高中以下,农民主动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差,思想观念难以根本转变。
在农村,多数未接受过专业化培训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多从事初级且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收入有限。农村滞留人口多为老年和学龄儿童,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低,对新经济模式的认知更为欠缺,限制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创新发展。
甘肃省教师资源分配城乡差距大,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恶劣环境和落后经济导致教师储备不足,教育成效差。农村基建不完善,教学资源无法及时下沉,城乡人口文化程度不同步。
农民作为经营管理主体,对电商的接受程度低,营销能力、服务意识、客户管理技巧欠缺,返乡创业人才少,缺乏影响力,电子商务普及成效性差,相关理论实践知识空白,导致乡村电商的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恶劣客观环境制约了人才流入,主观陈旧意识阻碍了本土化人才培养。在甘肃省偏远山区,已引进技术人才反向流出,本地劳动力储备告急。
甘肃省农村互联网人才储备在知识水平、技术水准等方面低于电商发展需求。乡村人才待遇体系不成熟,本地知识技能培训缺乏实质性,电子商务运转缺少技术理论双向支撑。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理论宣传不到位,知识空白短板无法有效解决;实操经验丰富的人才少,剩余劳动力的学习能力低,本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受阻,电子商务操作培训、平台建设及维护、平台装修等实操性工作配套人才不足。只有农村电商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得到填充,才可以有效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可持续性运作。
甘肃省经济起步晚,部分农村地区信息流动性差,乡村知识渗透率低,发展不对等,农户落后的思想致使农民小农意识难以转变。
农户满足于已有生产生活,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多数村民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产品销售路径为首选,其他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甘肃部分农村农业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无法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大规模生产和批量销售。现有电子商务模式也只是简单的第三方平台介入,以传统销售模式为核心,缺少组织化的生产销售,无法实现品牌效应,很难形成竞争力。
主要表现为农户认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无法获取与当日市场价格一致的收益,未发现电子商务蕴含的长期收益,小农思想导致农户局限于眼前利益,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长久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缓解甘肃省农户低文化素质水平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造成的阻碍,根本在于保证城乡文化体系一体化和现代化,提升农民知识水平,改变农村劳动力的传统观念,深化农民电商意识,增强农户对电商红利信任,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文化问题需要专业人才解决,农村应建设一支稳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缓解地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压力大的困境。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能力提升, 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政府应协助地方健全农村教师基本保障和津贴补助制度;增强城乡教师交流,协调因农村教师数量、教学水平、学习资源的不对等。
利用政策宣讲,增强城市教师奉献精神,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优化农村教育环境,鼓励人才回流,保证文化资源及时下沉;改变农村居民传统观念,让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信息流向农村的同时,增加农村劳动力对新技术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政府应合理规划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经济扶持,加大农村人口职业培训投入,尤其是针对乡村成年劳动力采用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农村电商运营主体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准,逐步升级成为现代农业劳动者,激励农户参与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全流程,加深对电商运营操作的了解,充分体会电子商务发展红利,增强农村电商效益的可持续性。
甘肃省部分农村基础建设的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入。各级政府应协调对乡村电商的投入力度,合理安排资金配置,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改善乡村道路交通条件,拓展网络覆盖面,构建完备的农村信息网络,降低网络使用费用,保证农村宽带开通率,确保信息资源不断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文化素质提升大环境,为开展劳动力培训和提升物流运输效率提供便利。
农村地区要从加强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和增强农民主体的实操水准两方面开展培训。运用简洁化、互动性强、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调动起其学习主动性,实行开放式培训,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允许农民结合自身生产、生活习惯,做到随学随用,如开展农产品展销会、高校学子“三下乡”调和其他农户喜闻乐见的活动,以乐促学,有效保证知识普及效果和应用范围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