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宝
(兰西县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兰西151500)
林业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涵盖大量的动植物。当前我国极力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林业作为社会发展关键所在,自然而然需要做好病虫害等常规防治工作,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
相关研究指出,影响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频繁出现的林业病虫害。林业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并结合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虫害蔓延以及减少林业损失,降低病虫害对林业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切实发挥林业资源特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当前,部分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病虫害对林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因而在防治工作方面过于散漫,没有取得实质性防治成果。加之发生病虫灾害时行动过于缓慢,缺乏积极迅速的行动意识,采取的防治措施也较为单一,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工作经验缺乏,发生病虫害时未及时采取高效的措施,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当前很多地区防治林业病虫害时运用的方式相对单一、落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林业管理部门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更新病虫害防治理念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防治经验,大幅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切实保证林业快速稳定发展。
相关研究指出,要想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从保护林业资源和多样性生态环境等角度采取有效的营林措施防治林区经常发生的重大病虫害,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灾害发生率,减少各项损失。营林技术措施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强、经济环保等优势,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合理选取抗病品种。防治林业病虫害最为高效且经济的方式即合理选取和应用抗病品种。尤其在培育林木品种时,应将常规选育与抗病选育相结合,目的在于降低经济成本投入。通常抗病品质有着较高的防病作用,在林区应用推广能有效减少不同类型化学农药的用量,节约病虫害防治费用,提高防治效果。抗病品种的选择不单单是一种高效且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更能解决在病虫害防治中因不科学合理运用化学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病虫害耐药性等问题。与此同时,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要充分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也就是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抗病性和适应能力较强。其次,加强育苗管理。管理人员应全面调查、检测育苗地,避免选取有鸟兽危害和病虫害的林地作为育苗地。育苗前需改良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做好各项消毒措施,全面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和致病菌,将林木病虫害遏制在萌芽状态。最后,加强营林抚育。林业部门需结合林木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抚育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林木健康生长。尤其在林木定植前期需给予其充足的养分,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与此同时,应全面重视植株发生猝倒病,一旦发生猝倒病,要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并带出林间进行烧毁,并对定植穴进行消毒。此外,在造林前几年应做好灌溉和除草等工作,对林地实施抚育间伐,并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间通风透光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针对成年林更应做好监督工作,及时砍除病害林木。
林业部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运用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2.2.1 生物防治技术。以往林业部门防治病虫害会运用化学防治方式,但工作人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过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导致病菌、害虫耐药性增强,大幅度降低病虫害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技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技术不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耐药性偏低,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生物防治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生物酶技术。目前,很多生物体内含有一定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该抑制剂有助于维持生物正常进行新陈代谢,保护生物健康生长。林业部门防治病虫害时,通过科学合理运用酶制剂有效抑制害虫肠道蛋白质活性,可对害虫消化道系统造成破坏,害虫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即可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二是生物农药防治。当前,常用的生物农药有生长调节剂、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植物源农药和昆虫病原病毒等多种类型。所谓昆虫病原真菌,即寄生在昆虫体内的真菌,该真菌能在昆虫体内生长,消灭如绿僵菌、白僵菌等寄主。在病虫害防治中应用该技术能较好地提升防控效果,还能消灭病菌。昆虫病原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很多昆虫种群的死亡率在80%左右,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微生物感染。同时,细菌在微生物中占据较大比例,合理运用昆虫病原细菌能获得较好的病虫害防控效果,因而值得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能有效防控松毛虫。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具有显著生物特性的物质,在具体使用中不能立即杀死病菌或害虫,但会直接干扰和影响害虫和病菌繁殖,如部分病菌或害虫在无法实现自我繁殖和发育时会加快自身死亡速度[1]。当前生长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并获得了良好效果。昆虫病原菌具有显著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等特征,其通常与Bt乳油、白僵菌等混合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植物源农药,即利用植物开发的农药进行杀虫,效果显著。
2.2.2 物理防治技术。一是人工扑杀。大部分昆虫个体较大,无疑为捕捉工作添加了难度,因而在病虫害大发生之前应运用人工方式捕捉林间害虫,避免病害虫大肆蔓延。上述方式见效快、成本低廉,但需要在工作中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二是隔离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部分特定区域中快速传播和蔓延的病虫害,可在被保护区域和病虫害发生区域建立相应长度和宽度的隔离带,有效阻碍病虫害朝着未传播的林地扩散和蔓延,达到保护未出现病虫害林地的目的。三是诱杀法。部分病虫害有着显著的趋性特征,工作人员可借此特性对病虫进行诱杀。该方式操作便利且经济实惠。通常害虫存在趋光性,在防治过程中可运用杀虫灯消灭成虫。另外,工作人员可在害虫交配前期在林间放置干扰雄虫和雌虫交配的干扰素,或巧用性诱导剂诱杀林间潜伏的雄虫,以降低交配率[2]。
2.2.3 化学防治技术。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无法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和目的时,需要运用化学农药。林业工作人员选择化学农药时应始终坚持科学性与针对性原则,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应选择药物残留量小且能高效发挥防治效果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一般化学药物防治可采取静电喷雾技术,即防治病虫害时喷施的农药具有显著的带电性特征,药液可均匀地分散在林间。由于药液间的负电荷相同,在空间运动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相互排斥,药物无法紧密凝聚,那么植物表面就会吸附较多药液,提高防治效果。例如,林业工作人员积极推广应用低容量喷雾技术。所谓低容量喷雾技术,即667 m2药液喷施量控制在3.33~13.33 L。该技术的应用能大幅度减少药液量,有效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防治效果。
病虫害是林业发展中常见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防治工作能有效降低林业病虫害发生率、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内容繁多,工作人员面临复杂且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质量和水平,推动林业快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