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2020-12-16 00:54:44
乡村科技 2020年34期
关键词:江村吴江示范区

王 冬

(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江苏 苏州215200)

为打造乡村发展升级版,做好典型引路和样板示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打造苏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标杆,以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谱写新时代吴江乡村振兴新篇章。

1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路径和必然之选。没有农村小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无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强富美高”新吴江建设,其主要任务在农村,深厚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在农村。因此,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正是以农村小康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

1.2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示范升级的真招实策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补短板、拉短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而建好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以点带面、点线面联动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正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和精准之策。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吴江区、苏州市乃至江苏省作为发达地区对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3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发力点

2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吴江实践

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做实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举措,以示范姿态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1 凸显机制创新优势,打造吴江特色品牌

2.1.1 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吴江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议案,按照统筹规划、以点带面原则,着力打造吴江区乡村振兴新样板、新名片。同时,根据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行的发展理念,全面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了推进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和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一带一区”)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一镇一园”)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战略。

2.1.2 突出重点发力,激发“三农”活力。根据《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吴江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任务》,将示范区重点项目以任务分解方式细化推进,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并按照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农业产业和旅游发展相关规划,有效激发“三农”发展活力,让面广量大的农村地区成为吴江区展现生态绿色发展示范的“大舞台”。

2.1.3 挖掘资源优势,塑强“江村”品牌。“江村”因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闻名,鉴于其原型开弦弓村的独特价值,吴江区将其作为乡村振兴中重点发力的特色乡村,以“中国·江村”品牌塑造为重点,通过“一带一区”和“一镇一园”的推进,构建“中国·江村”特色田园乡村群,全力建设“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

2.2 依托产业创新赋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2.1 推进“三产”跨界,实现城乡互动。吴江区不断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注重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例如,平望镇庙头村依托原有的高效农业示范园,按照“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模式,打造集生态休闲、田园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康养型田园综合体,有效推动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田园社区融合发展。

2.2.2 整合资源禀赋,厚植特色产业。吴江区以系统化思维,致力打造江南水乡标杆示范区。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为例,有效整合环长漾农业现代产业、谢家路“水韵桑田”、开弦弓村研学旅游、后港“田园康养”等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了这里乡村发展基础好、产业特色明显、特色资源集聚、人文底蕴深厚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

2.2.3 聚焦现代农业,提升规模质量。吴江区现代农业居全国领先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等称号。目前,吴江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苏州市级21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苏州市处于领先地位。

2.3 优化生态多向发力,夯实“乐居之城”内涵

2.3.1 攻坚环境整治,树立宜居理念。聚焦生态振兴,高水平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治理,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着力改变局部地区环境脏乱差现象,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开展治违、治污、治隐患“三治”工作,通过整治“散乱污”企业、淘汰喷水织机、提升中水回用率等行动措施,切实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开路。

上述模型中:N为变电站10 kV馈线条数;SN为同一变电站第N条10 kV馈线的负荷全转移标识,SN=1时,则该条10 kV馈线上负荷能够全部转移;SN=0时,则该条10 kV馈线上负荷不能全部转移;fN为第N条馈线的最大负荷;max fi、max fj为与第N条馈线相联络且负荷裕度最大的两条线路的负荷裕度;Max fi、Max fj为与第N条馈线相联络且负荷裕度最大的两条线路的允许最大负荷;FN为负荷转移后联络线路的最终负荷;VS为变电站的允许最大负荷;S为变电站全停校验结果。

2.3.2 创建美丽乡村,打造宜居载体。为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吴江区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北联村)、同里湿地公园(肖甸湖)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品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探索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之路。北联村洋溢港、东联村许庄等省级、市级建设试点村庄,生动诠释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品质[1]。

2.3.3 发掘乡村价值,提升宜居品质。为打造成“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的一张闪亮名片,后港村在整体改造上大幅保留了原有村落结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修整出具有原生态风貌的乡村景致。同时,立足田园康养旅居特色,积极引入各类相关业态,塑造成有创意、有趣味、待得住的长三角“田园客厅”。这种立足发挥历史和自然价值的“美美江村”发展理念,在唤醒乡愁记忆的同时让生态成其最亮底色。

2.4 创新传承乡土文脉,彰显时代价值风尚

2.4.1 依凭文化底蕴,打造文化标识。为进一步打造江村文化品牌,吴江区依托费孝通、孙本文等社会学名家资源,深度挖掘江村内涵,如江村纪念馆的改造提升,“长三角社会学论坛”的落地生根,“新时代创新社会发展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暨费孝通乡村发展思想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吴江调研基地的挂牌成立,正构建起“中国·江村”大文化体系,发挥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效应。

2.4.2 培育道德新风,推进乡风文明。吴江区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程,以“当代乡贤”“最美家庭”评比等形式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

2.4.3 复兴乡土文化,展现地域特色。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太湖文化、丝绸文化、黄酒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

3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面临的不足和挑战

3.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先进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纷纷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通过引进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等高科技手段,逐步迈向数据化、智能化、集约化生产。而吴江区对于技术前沿、设计领先、生态高效的农业示范引领项目的打造力度不够,在延伸主导产业链、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和平均产出等方面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3.2 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不足

虽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吴江区全力打好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攻坚战,推出薄弱村帮扶举措。但是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一些新矛盾也在涌现,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动能不足,农民持续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比重相对较高。

3.3 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并未彰显

目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人文内涵、历史底蕴和吴江特色的价值体现仍显不足,集自然资源、农耕文明于一体的连点成线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相对偏少。

3.4 乡村人才发展环境仍待优化

由于农村基层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对于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培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4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有必要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历史发展眼光,更好地着眼长远、抓好重点,以补短板和增亮点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针对性举措。

4.1 深化涉农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完善相关制度改革,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要将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的集成地,加快破除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形成政策创新的完善推进机制。要有效激发农村的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引导城市要素与农村资源高效对接,结合“十四五”专项规划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为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2]。

4.2 聚焦创新发力,加强产业引领

4.2.1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质效。科技创新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科技”标签和“创新”本色,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绿色发展水平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提质增效作用,探索形成农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有效模式。

4.2.2 培育高新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决定示范区建设成效,而要想以产业振兴提升乡村振兴实力,需要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

4.2.3 引培高端人才,发展智慧农业。鉴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相对不足,导致多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和市场两方面加大“互联网+农业”相关人才引培力度。要通过全方位推进“互联网+”现实运用,促进科技与产业、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4.3 守住生态底色,发展“美丽经济”

4.3.1 深化融入发展,挖掘区域优势。在青吴嘉三地中,生态绿色是吴江区最鲜明的底色和优势,要深刻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内涵要求,在筑牢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区域优势,进一步开发观光农业、休憩休闲、生态教育、健康养生等服务,打造融生态资源与农耕文明于一体、连点成线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

4.3.2 凸显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产业链。做足吴江区生态文章,推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创新,通过“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精致农业和美丽农业等现代农业,推进打造农耕文化游、工业文化游、采摘休闲游的全域旅游品牌,实现农村美与农业强互促共进。

4.3.3 升级美丽乡村,变现发展优势。按照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高品质定位,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层次,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吴江元素和吴江特色的美丽经济示范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由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

4.4 建强乡村组织,筑牢振兴基石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要聚焦乡村组织振兴,在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中推进乡村治理创新。要深化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三治”融合,进一步丰富拓展基层治理的内涵与形式,倡导移风易俗,提振农村精气神,实现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相映成彰。要深化乡村善治行动,推进党建强村工程,更好抓实领头雁队伍,打造既干净又干事的高质量农村带头人队伍,筑牢基层治理“底子”,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5]。

猜你喜欢
江村吴江示范区
魅力南江村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46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西热江村
宝藏(2018年8期)2018-08-31 07:27:52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娘做的面
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 15:42:54
娘做的面
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 00:03:5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青海政报(2017年22期)2017-04-09 06:45:55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中国火炬(2015年12期)2015-07-31 17:38:35
Robust Non-fragil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the Stroke Regulation of Metering Pu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