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朱稳根/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民航维修业面临着强烈的生存挑战,处理好民航业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安全与服务四个关系的全过程,是新时期民航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民航维修产业与航空公司正点率和运营质量息息相关,是保证航空公司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民航维修产业的长期且稳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企业自身需求展开改革政策思考。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内民航维修市场格局基本是三分天下,约1/3是国际航空制造厂商及其指定维修供应商的服务(如:波音、空客、GE、罗罗、霍尼韦尔等等);约1/3是国内民营的部附件维修、飞机勤务维修企业(如:成都海特、武汉航达、厦门航新)及与国际OEM、航空维修(MRO)巨头的合资厂(如:AMECO、珠海MTU、四川斯奈克玛、上海普惠等);还有约1/3是航空公司自有的MRO企业和维修部门在实施维修工作(如:GEMECO、东航技术、国航成都基地、南航沈阳基地以及国内中小航空公司自属的各维修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航空器制造原厂(OAM)制造商(波音、空客、GE、罗罗)和OEM(霍尼韦尔、赛峰、UTC等)原厂商从制造端强势向维修、服务端拓展,一方面大力发展包修、POOLING(航材部件包修及备件服务)等业务,另一方面对航空公司特别是独立三方的MRO企业进行手册资料封锁,从十多年前手册资料的充分满足,到如今收取高额的费用,OAM制造商和OEM原厂商正不断压缩MRO企业的生存空间。
机场区域房屋租金、机场安检道口费用逐年上涨,机场对于设备配置、收费标准较强势,议价空间有限,维修企业为提高保障效率,承担的运营成本压力逐年增加。新机场维修坪与试车位的建设比较偏远,部分机场维修设施投入不足,整体影响运行保障效率、增加民航维修人员整体疲劳度。
国内航空维修人员的平均收入大大低于飞行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航空维修人员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机坪温度差)、行业受重视程度衰减,造成人员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从过去在民航产业公司之间的跳槽,转变为大量人才(尤其是90后)整体转换行业。近年来,北、上、广、深已很难招到足额的机务专业本科生,只得不断放低标准,由于航空维修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对安全的高标准,机务维修新进人员的整体素质值得密切关注。
根据蓝天保卫战号召,国内主要机场三年内要逐步完成内场传统车辆更新,由此将导致国内各航企、MRO企业新能源车购置成本和后期运营压力不断增加。同时,机场要求停止使用地面电源车辆,全部使用机场桥载设备,也对航企或MRO企业已投入资产造成了资源浪费。
受疫情影响,国内部分民营MRO人员复工困难,国内外航班量减少、造成维修溢出业务大幅减少,工作量持续不足,后续可能面临较大比例的资金断裂和企业经营困难;航司下属的MRO企业则受困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导致技术创新不够,产业链不健全,拳头产品不强;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维修人员在航空器封停、解封、消毒维护等压力骤增的情况下过于疲劳,收入则无法达到往年同期水平。针对此类问题,虽然众多维修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确保安全生产初步平稳,但MRO产业的整体发展未见曙光。
在此次疫情中,航空维修企业不但没有因为航班量减少而减少工作量,还要抓住飞机停场机会加快推进复工达产,在工作量未减的情况下承担了稳定就业的职责。但是,目前政府出台的扶持和减免政策大多是针对中小微企业,对于维修企业的经营补贴较少,笔者认为考虑予以专项补贴非常必要。
重视民航维修人才的流失率和入口质量关的问题,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改善工作环境、落实局方疲劳管理规定。航企和MRO企业要用好“头部人才”,“头部人才”流失对MRO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尝试建立创新工作室,引入市场化的薪酬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让头部人才的价值和贡献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分享和项目成果中。同时,MRO企业离不开大量的中坚力量,包括成熟维修人员和放行人员,要加强培养体系的投入和建立,明确员工的职业规划路径,确保人才梯次发展和合理化流动,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上得去。
大力发展MRO企业的维修能力、生产体量和维修深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航空维修产业链,让航企和MRO企业的机体维修能力、航材维修能力、工程保障水平等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抵御国际OEM原制造厂商和国际MRO巨头(汉莎技术、达美技术、太古、新科工程、港机等)的战略挤压。
2020年10月25日,我国正式进入冬春航班运行季,随着国外疫情的二次爆发,国内航企的主要市场将是国内市场。以东航为例,在冬春新航季共计获得民航局批准国内航班日均2790班。虽然一些偏远机场的航班占比较小,但是,飞机在这些站点出现故障后,电源车、气源车、力矩扳手乃至一些常用工具等无法正常保障到位,经常造成长时间延误,给航班正常性工作带来不小影响。航线维修业务与民航正点率与运营质量息息相关,提高航线维修保障能力非常重要。
随着老旧飞机的加速退役,预计2022~2023年将迎来二手件供应潮。受航企节省成本的压力驱动,预测二手件及零部件制造商批准(PMA)件的销售将会增加。同时,拆解能力的提升可以使飞机退役不受制约,但在一个周期内能够拆解飞机的数量则受拆解能力的限制。
如果继续现在的发展格局,我国的MRO企业在与国外的竞争中可能会陷入全面被动状态。过去五年,售后服务市场的典型特点是并购活动不断,MRO企业被金融界视为一个相对稳定、能够产生丰富回报的行业,对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在民航维修这一领域,应进行国家战略布局、优化体制机制,为大力振兴航空装备工业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