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时代小提琴家之比较

2020-12-16 12:12文字陶乐
音乐爱好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帕格尼尼小提琴家小提琴

文字_陶乐

海菲茨是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埃尔曼、弗朗西斯卡蒂,孰人才情更胜一筹?帕格尼尼又如何?每每谈到这些杰出的前辈,大家总免不了要对他们进行横纵比较。

如若我们以“新旧时代”来区分人才辈出的小提琴演奏界,最好不要只单纯地考量时间维度中的“当代”与“过去”。假设从三百年前说起,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记叙,“小提琴演奏鼻祖科莱里,竟因气愤而死!因为他恨自己在与一位那不勒斯小提琴演奏家的对抗赛上,没能成功地在E弦上拉出第五把位四指的F音。”之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掀起小提琴艺术革命者帕格尼尼(1782—1840)了,正是他将复杂的小提琴演奏技术推向了顶峰。就是这样一位名家,却时常戏称自己的音色“难听差劲”。再例如,萧伯纳在书中提到的,海菲茨(1901—1987)和梅纽因(1916—1999)比约阿希姆(1831—1907)和萨拉萨蒂(1844—1908)在演奏表现上略显“高明”。

01克莱斯勒

02埃尔曼

03奥伊斯特拉赫

04梅纽因

01文格洛夫

02维尼亚夫斯基

03海菲茨

当然,小提琴大师自己以及评论家的话也不能句句当真,我们可以依据一些历史事实加以思考与佐证。科莱里身处巴洛克晚期,那时的音乐作品里超过第五把位的音确实不多。而瓜内利、斯特拉迪瓦里这些克莱蒙那传世名琴问世后的五十至七十年间,正是帕格尼尼生活的时代。一把音响特性处于巅峰状态的小提琴,相信任它在谁手里都不会差到哪儿去,何况还是帕格尼尼呢?至于萧伯纳的语论,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晚生的海菲茨某些程度上高明于先人,亦不足为奇。显然,当我们面对描述演奏的文字著述时,将其中提到一些关键小提琴家的演奏与贡献置于历史视域下进行分析与解读,非常重要。

实际上,帕格尼尼做出的贡献与巴赫如出一辙。如果说巴赫通过融入复调、赋格等创作技法使小提琴作品达到史无前例的丰满效果,那么帕格尼尼则是在如何操控小提琴这件乐器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了他的卓绝贡献,小提琴的指板从上到下几乎都被开发利用到了。遗憾的是,今人中谁也未曾听过帕格尼尼的演奏,也没有听过后来的恩斯特(1814—1865)、维厄当(1870—1881)、维尼亚夫斯基(1835—1880)的演奏。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演奏大家的作品和些许评论书籍来臆测他们确切的演奏水平和风格,但无论如何,这些各具千秋的天才们不仅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更充实了整个小提琴演奏艺术。

在1880年前后,因为一项新发明,小提琴演奏领域出现了一次大飞跃,其重要性不亚于小提琴史上任何一次革命。此项创举,即“揉指”。虽然维尼亚夫斯基创作过专门的揉音练习,但历史上被认为最早能以不同方式精准使用揉指的小提琴家是欧仁·伊萨伊。这一演奏法最大的好处是能使人拉出崭新的音响效果,洪亮、高雅而富有感情的新演奏风格也基本上把干巴巴的学院派赶下了历史舞台。揉指效果与之后的录音技术一同为后来整个二十世纪小提琴家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毫无疑问,揉指技术与发音风格可以增加一位小提琴名家的声音辨识度。例如,伊萨伊的揉指浓郁饱满,同其前辈约阿希姆或萨拉萨蒂那瘦瘠而狭隘的揉指效果成天壤之别,好似他个性的直接延伸;当听到使用指尖冲击性方法在揉音,发音雄浑,揉指的速度从无比从容到另一极端,中间可有无数层次的快慢,作品中有一股雄性气概,此人必然是海菲茨。实事求是地说,此时此刻涉及新旧时代小提琴家的区分问题就产生了极大的区别。我觉得上述小提琴巨匠所具备的迷人特性——独具个性的声音和超高的辨识度——正在逐渐消失。反观现代一些演奏家,他们为了掩饰自身音乐里因情感不足而导致右手弓弦关系变换不够,常会以极快的揉音加以弥补。殊不知这样的揉音效果就像是通过制造一种空洞的印象去掩盖无知,使人听得心烦,甚至厌恶。

1974 年出生的马克西姆·文格洛夫,这位横空出世的小提琴家受益于俄罗斯传统小提琴教育体系,可谓是当代的夺魁之流。他的演奏就情感、灵感和幅度而言,恐怕历史上都鲜有能出其右者。

文格洛夫的演奏可以驰骋几乎全部的感情领域——激情、狂暴、华丽、幻想、豪放、诗意、温柔、欢乐、善良等。聆听他早年的现场和录音,仿佛他所奏的每一个音里都住着一个小精灵。不论何种情绪的音乐,他都是一座火山,只是休眠和正在爆发的区别。可是,文格洛夫在四十岁左右时,突然大改其演奏风格,变得十分克制与理性,与其四十岁之前的风格几乎判若两人。诚然,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令人沮丧的,然而在我看来,也并非偶然。

01伊萨伊

02帕格尼尼

早的不说,活跃于二十世纪录音技术问世后的小提琴家,比如伊萨伊、克莱斯勒、西盖蒂、埃尔曼、米尔斯拉、佛朗西斯卡蒂等,这些巨匠由于其声音和风格各异,大概没有人能完全模仿出来。但与此同时,即便是类似亚沙一般的“英雄人物”,亦无法让全世界的人都“皆大欢喜”,只是这些老前辈们坚决地在个性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当代,并非是一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一股反对演奏个性化的潮流席卷全球,全球的小提琴艺术都深受影响。从加拉米安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界泰斗霸占着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的评委席,甚至是评委会主席,评委中职业独奏家的比例却少得可怜,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提高。这导致比赛决出的优胜者纵然有着高超技能和一定的音乐修养,有些甚至能一口气拉完两部大型协奏曲,但如果让他们演奏一首类似《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作品,结果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这时再忆起海菲茨那娇小、可爱、妩媚诗意、高雅的琴声,是的,仅仅只有三四分钟都令人难忘。确实,旧时代的小提琴家将自己全部的技艺与感情倾注到作品中,让无数听者终生难忘。

从科莱里、帕格尼尼,到米尔斯坦、海菲茨,再到文格洛夫和当代一众女性小提琴家们,小提琴的演奏艺术已臻于成熟。可是,这门内涵丰富而辉煌的艺术是否还在符合物理规律的前进中呢?

猜你喜欢
帕格尼尼小提琴家小提琴
提琴被调包了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视角
演奏失败的原因
生命的最强音
谈帕格尼尼小提琴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帕格尼尼“另类”教学法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身随乐动 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