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领域理论的疫情类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20-12-15 10:52王朋兵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疫情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类网络舆情治理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以公共领域理论为参照考察疫情类网络舆情治理问题,政府作为元治理角色,可从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批判性、私人性等功能属性方面梳理其中的逻辑理路,并籍此建立一种解释架构。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疫情;网络舆情;治理

2019年底在我国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其中网络舆情治理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考验着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公共危机治理水平。目前,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新的公共领域,即网络公共领域,“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随着以该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全新交往界域”[1]。网络公共领域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互融合的结果,在当代中国价值多元的现实背景中,对推动社会多元对话、促进社会整合、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都有着卓越贡献。置于公共领域理论视野中考察疫情类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问题,梳理其中的治理逻辑,不仅是疫情“大考”之后总结经验的现实需要,亦是推动网络公共领域之进步性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代课题互为联动的一次重要透视。

一、公共领域的内涵及其功能属性

关于公共领域的经典定义,学界大多推崇哈贝马斯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間进行调解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关一般利益问题和批判性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谓的公共意见。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2]。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公共领域首先是一个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3]。而在本质规定上,“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4]。概言之,经典定义中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交往网络,在这里由私人组成的社会民众能够借助一定媒介,对具有普遍利益的公共事务发表自己意见,形成公共舆论,旨在平衡、批判、规制公共权力。在构成要素上,公共领域主要包括公众、公共舆论、媒介等三个基本要素;而若对其功能属性进行抽象,则主要表现为公共性、批判性、私人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公共领域尽管在形态、外延、作用方式等方面经历了多重转型,但作为公共舆论领域的本质规定及其功能属性已不断被赋予新的实践意义,因之具有超语境和跨语境的经典价值。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不管哈贝马斯本人如何谨慎,公共领域已经从一个特殊的经验分析,演化为一个拥有广泛解释力的理想类型,它从欧洲的历史中被抽象出来,成为一个与现代性问题相关联的普适性的解释架构”[5]。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空间,依托网络技术而生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已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前公共领域的新形态,抑或代表了公共领域发展的新阶段。以公共领域理论为参照思考网络舆情治理问题,政府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主体,担负着元治理角色,须从维护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出发,正视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正确区分网络公共领域的私人性,“把自我排他的私人空间扩展到联机共享的精神空间,同时为隐私保留目前的社会空间”[6],实现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统一,构建一个共同成长并日渐清朗的舆论空间。基于这样的愿景,考察政府关于疫情类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可从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批判性、私人性等功能属性梳理其中的逻辑理路,并籍此建立一种解释架构。

二、公共领域理论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治理逻辑

(一)维护公共性

一是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强化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这起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既是一起“黑天鹅”事件,也是一起“灰犀牛”事件,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一方面因其突发性,增加了防范和化解这场风险的应急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又因其未知性,无疑增添了这场风险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是风险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风险分配比较均匀,因而社会民众对这场风险有着强烈的认知需求,如果社会民众在认知上有偏差,必然会增加这场风险应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主观性因素。同时,认知需求及其偏差反映到网络公共领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引导,势必会造成社会恐慌情绪蔓延,不仅理性的舆论难以形成,更直接影响到现实领域的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进而加剧和放大社会风险的影响。此外,由于疫情防控对每一人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网民代入感无比强烈,社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所引起的日常生活的巨大反差,必然会对人的心理带来强烈冲击,因之出于个人排遣的情绪宣泄不可避免地大量充斥网络空间。谨防因疫情造成的社会负面情绪借助网络平台蔓延,化解具有广泛负面影响的社会情绪危机,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需要强化网络舆情危机管理。针对网络公共领域各类情绪化表达,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应承担起“化大众”的职责使命,重点要加强社会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民众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引导社会理性看待疫情。

二是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形成公共舆论。围绕公共事务,形成共同的意见,是公共领域的基本目标追求。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民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在网络公共领域,疫情与舆情交织,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热度和活跃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其中,疫情防控及其走势成为社会民众自发形成的共同议题,两者互为生成、交互影响。如何让疫情类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向良性舆论转化?政府需要聚焦公共议题,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形成战胜疫情、共度时艰的舆论合力。在实践中,按照党中央“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宣传要求,统筹网上网下,让政情与民情实现高效沟通、对话。客观而言,理性认知疫情,全民合力抗击疫情,在网络公共领域需要形成一个广泛的统一的全民舆论场。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政府部门首要的是应动员、鼓励更多的科学文化资源介入网络舆论场,让专业登场说话,让知识、思想引导议题。此外,要依托融媒体传播矩阵,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政策,讲好各条战线上特别是防疫抗疫一线的抗疫故事,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总之,公共领域的普适性价值之一,即诉诸于公共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整合功能,这在中国抗疫叙事逻辑中再次得到充分验证。

(二)正视批判性

通过舆论形式对公共权力展开批判和监督,构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基本常态,这也延续了传统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功能。具体到疫情事件中,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成为疫情类网络舆情的关注客体,成为批判和监督的对象。针对政府负责推进的疫情防控工作,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及时权威的信息供给、现实场域的治理举措、公共权力的运行尺度等方面,政府等公权力机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须正视网络公共领域的这种批判性。

一是及时权威的信息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方面,疫情暴发后,真相成为人们的精神必需品,能否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成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疫情防控中,为满足网络公共领域中关于疫情真相的旺盛信息需求,政府信息供给的时效性与权威性成为网络舆情批判和监督的焦点之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向社会民众及时提供充足、权威、可信、动态的信息,是有效化解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供需矛盾的关捩点。二是现实场域的治理举措。疫情暴发后,党中央纵览全局、协调各方,各项治理举措环环相扣、密集出台。全国联防联控的防疫抗疫措施关涉到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因此,政府的治理之策及其实践举措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舆论场中心议题之一。各地政府各具特色的防控举措是否必要、是否适当、是否有效等皆在网络公共领域经受人们的批评和监督,政府行动及其治理效能因之不断经受检视。其三,公共权力的运行尺度。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会民众对于公共权力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往往直接指向公共权力的运行。如何把握好公共权力的尺度、界定清公共权力的边界?考验着政府部门危机公关的能力。疫情防控實践证明,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仅仅是简单粗暴的管控、应对、处置,缺乏对社会舆情客观准确的研判,缺少与网络上的知识阶层、思想界良性互动,往往会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出现重大误判,其后果伤害的是民意,损害的必然是政府的公信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政府作为批判和监督对象的一个前置条件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其合法性得到一致认同,对其维持的社会秩序合理性普遍表示认可,国家性质与政党的历史合法性决定了社会民众对于公权力的批判是非抗衡的,而是在于优化公共权力的运行。在当代中国历史语境中,网络公共领域具有“民主新平台”的功能价值,它所承载的批判性直接目的在于通过公共议题的讨论,期望政府能够吸纳公众意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价值。因此,发挥好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对于优化政府职能、履行政府主体职责富有积极意义。针对疫情类网络舆情,各级政府部门需正视这种批判性,尊重网民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健全与网民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和批评,这也是当代网络公共领域批判性功能之于党和政府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动力。从社会进步性看,这类舆情蕴藏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意见、深层次的交流讨论以及对问题理性的审视,不仅直接有利于政府部门汇聚民智民力、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更重要的是一次把脉社情民意、改善公共关系、推进社会进步的重大契机。

(三)区分私人性

基于互联网技术赋能以及社会主体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当代网络公共领域私人性属性具有正向与逆向之分:在正向上,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表达,代表的是崛起的社会力量,体现了社会进步与活力。在逆向上,信息泛滥下的真假同构,使得谣言谎言、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有害信息大量充斥网络公共领域。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这类私人性属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富有个性化的言论表达的是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判断,反映的则是疫情映射下的民生百态乃至社会思潮,这种私人生活公共化现象应是检视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历程中伴随的技术作恶,借助疫情事件又不可避免滋生出偏离事实真相乃至违法乱纪的负面舆情,并诉诸线上线下的行动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正确区分疫情类网络舆情私人性属性,是疫情防控下激发社会活力、稳定社会秩序的应有之义,对促进公共领域的培育与成长亦富有深远意义。

一是私人生活公共化现象突出。相较于传统公共领域,“网络公众在网络空间中对自身利益和个人生活的关注,以及私人事务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讨论,使公共性的内涵发生生活化转型:个人生活的共性层面和公共价值逐渐成为公共话题的主要来源”[8]。这种私人生活公共化现象在疫情类网络舆情中尤为突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话题已深刻地融入到每一人的生活中,围绕疫情防控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并由自媒体引发的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话题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广大网民围绕疫情防控表达个人观点、个人价值诉求,反映的是公共性层面的私人生活话题;而这类话题表达的依然是公共性价值诉求,即期望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大家能够共度时艰。这种原生态的舆情内容基本精神不仅在于社会民众寻求对现实世界的解释,更深层次的是借助疫情事件表达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与判断,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反映当代社会主体的公共价值如社会思潮,以期实现公共领域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因此,透析该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因素,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疫情防控下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以便更好地发挥舆情研判、舆情评估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对于塑造公共精神、建构公共价值亦是难得的鲜活素材。

二是信息噪音、网络谣言、不实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从发现、认识到研判、决策,每一个环节都为网络空间的“病毒”——谣言、不实信息提供了传播空间,各类恐慌型谣言、政治性谣言、科普类谣言、期望式谣言皆粉墨登场。从公共领域的历史进步性看,这种病毒的存在大大挤压了网络公共领域公共性空间,使得网络公共领域的私人性偏离了公共性。有效遏制谣言,不断净化网络空间,是疫情防控舆论战场上的攻坚战。政府在动态管理中须强化运动式治理,以公开、透明、高质量、高时效的信息供给抢占话语权。而从长效性看,治理网络谣言,政府须以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者、治理者为本位,与时俱进地推进网络公共领域制度建设,加强网络公共领域秩序构建,划定行动主体行为边界。疫情防控是推进网络公领域制度建设的一次重要契机,如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正能量信息、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具体范围做出了明确界定。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政府加强网络公领域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范燕宁,赵 伟.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两面性及网络秩序的合理构建——兼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当代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36-41.

[2]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5.

[3] 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2):123-128.

[4]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2.

[5]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02):77-89.

[6] [美]D.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M].汪冰译,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264.

[7] 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

[8] 虞崇胜,罗亮.从民主实验室到民主新平台:网络公共领域的民主价值[J].理论探讨,2017(01):21-26.

基金项目: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 2020年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专题研究课题(QSYJ202026)。

作者简介:王朋兵(1973—),男,安徽青阳人,中共池州市委党校(池州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治理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