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塨洁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1
恶性高血压是由原发性高血压、肾实质疾病等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起病急,进展快,常累及心、脑、肾等多个器官,其中肾脏是最易受累的脏器。恶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120mmHg;(2)Ⅲ或Ⅳ级高血压眼底(KW分级),包括视网膜出血、棉絮状渗出及视乳头水肿等;(3)其他脏器受损表现;(4)排除了肾血管性及内分泌因素所致高血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25岁,重度肥胖,10余天前出现头晕,3天前出现视物模糊入院,测量血压208/128mmHg;BMI:36.8 ;实验室检查肌酐637umol/L,尿酸922umol/L,同型半胱氨酸43.3umol/L;双眼视力明显下降,瞳孔2.5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近消失,眼底检查可见部分血管白线状闭塞,网膜散在出血渗出棉绒斑;患者情绪不佳,烦躁不安,头颅CT可见左侧额顶叶低密度灶。入院后予调整血压,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增加氧供、等治疗,并给予康复指导,进行卧床肌力训练及平衡训练,随着患者病情稳定,肾功能较前好转,患者于三周后出院,情绪稳定,血压维持在150/90mmHg,24小时尿量维持在3000-4000ml/日,肌酐336umol/L,左眼对光反射存在。
2 护理
2.1 恶性高血压的护理
①尼卡地平控制血压。患者因有意识模糊、烦躁等高血压脑病症状,伴有肾功能衰竭,选用尼卡地平降压同时改善脑容量[]。予尼卡地平3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予每小时5ml/h的起始速度静脉泵注,避光输注,根据医嘱的目标血压150/90mmHg调节维持剂量,达到目标后放慢降压速度, 加用口服降压药, 逐步减慢静脉给药速度。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留置针留置困难,且尼卡地平持续使用时对血管刺激大,易产生静脉炎,故予B超引导下置入颈内深静脉导管,使用药物。尼卡地平减少剂量维持使用时,为避免堵管,护士增加评估频率,Q4H回抽管路并冲管,确认深静脉导管通畅;同时做好导管相关护理,避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②眼部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使用复方樟柳碱针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变。患者平卧位,护士食指触及患者颞浅动脉处,稍避开动脉侧,用5号针头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入。皮下注射后可见局部皮丘隆起,患者及家属易引起不适和焦虑,护士用药期间做好患者宣教,充分告知患者药物的相关反应,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2.2 急性肾损伤的护理
患者入院后予积极治疗诱因,控制患者血压。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少尿期患者卧床休息,严格控制患者水分,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严格控制患者液体入量及输液速度。多尿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密切监测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患者体重变化,观察患者尿量、尿色,监测肾功能。根据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饮食,给予患者足够的热量,低盐低脂,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积极预防并发症,协助患者Q2H翻身,预防压力性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
2.3 肥胖患者的康复锻炼
患者夜间有打鼾,需加强呼吸系统的观察,Q1H监测患者氧饱和度。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夜间睡眠呼吸监测。患者属于VTE高危人群,除遵醫嘱用药外,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肌力训练及平衡训练,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肌肉萎缩。患者病情稳定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采用渐进式下床方法。因患者视力障碍,下床活动时需要时时陪护。帮助患者熟悉病区内设施陈列,以免碰撞,保证安全。
2.4 心理护理
患者未婚未育,支持系统来源于父母,护士与患者父母及时沟通指导,给予患者情感支持。患者因担忧疾病预后导致情绪起伏,烦躁不安,护士根据患者视物模糊的情况,制定可行的健康宣教计划,以口述替代宣教手册等书面资料,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时将正面的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给予鼓励,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重度肥胖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抑郁程度影响[],早期通过精神卫生科会诊,做好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时使用药物有助于患者心理问题的恢复。
3 小结
肥胖患者的恶性高血压伴急性肾损伤所致病情严重,护理治疗着重于原发病的护理,控制血压,对症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密切监测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另外早期进行康复和心理护理,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潘涛,张文生,马路,等.恶性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7(15),597-599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07),28-126
张旋.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4(39),140
徐园,郭淑丽,马玉芬,等.重度肥胖症患者生活质量与抑郁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8,40(05),6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