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朱慧
摘 要:清末民初,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包括摄影术的大量西方文化信息涌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逐渐瓦解,各种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当时的文化环境空前宽容,国人开始乐于接受并尝试新的事物。与此同时摄影术与印刷术的发展与结合推动了印刷产业的兴起与现代图像传媒的萌芽。
摄影来到中国后,将镜头对准了这个动荡社会,这起初有些“不怀好意”,但不可否认当时的摄影照片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影像资料,价值非凡。同时,照片的客观性与写实性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传统图像审美观念,更对中国近代平面视觉艺术、图像文化及其传播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摄影术;视觉文化;图像传播
摄影是人类感官的延伸,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照片不仅是一个图像,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它还是一种踪迹,是直接从现实摹印下来的某种东西,犹如一个脚印或一个死者的面具。”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正式诞生,随后不久摄影即跟随者战争的脚步来到中国,因此有人说中国早期摄影史与晚清史是同步的。
在清末民初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摄影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来到中国,西方攝影师通过镜头“窥探”中国,并主导引领着中国早期摄影的发展。清末民初的影像根据西方国家在中国角色的改变与西方人对于中国认知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同时摄影对当时中国传统图片文化也产生了意义非凡的影响。
一、摄影初涉中国
19世纪初,中国的一些邻国相继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落后贫穷的旧中国也成为了西方殖民主义者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虎门硝烟”成为了列强入侵中国的藉口,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
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口通商。当法国政府看到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在中国篡取了众多利益,便效仿英国,利用中国战败的困局,即英美之后派遣特使拉萼尼,于1844年8月14日到达澳门。两广总督耆英与其议和。
陪同前来的于勒·埃及尔在此期间拍摄了一些关于澳门人文景观的相片。同时,埃及尔也是目前所能查证的第一位在中国进行拍摄的摄影师,他在澳门用银版所拍摄的《耆英像》等图像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有关中国的最早的照片。西方摄影术随之进入中国。
二、西方摄影师来华
摄影伴随着侵略者的脚步来到中国,因此当时活跃在国内的摄影师大都是外国人,它成为了西方世界“偷窥”中国的重要工具。
首先就是随侵略军来到中国的摄影记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意大利人费利斯·比托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 用镜头记录了当时中国沿海地区及北京的社会情况。
其次是短期来华旅行的外国游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国旅行者带着照相器材进入中国。譬如19 世纪60年代来华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带着摄影器材走过了中国许多地方并将其看到的中国风土人情拍摄了下来。回国后, 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摄影作品收入《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之中,向西方世界展示了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现状。
最后则是国内外的营业摄影师。随着香港、上海等地开埠。同其他西方物质文明一样,照相业也从各通商口岸向中国内地传播。1846年,约翰·麦凯在香港开设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照相馆。大约在1806 年, 美国摄影师查理·伟尔德和豪尔在香港合伙开设了照相公司。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和洛伦佐·费斯勒相继来到上海开设照相馆20多年,拍摄了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的照片。
三、早期摄影在中国的传播
(一)摄影成为新兴职业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中国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在“实业救国论”的推动下,全国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主要救国途径。同样作为新工艺的照相,也以培养能够建立照相馆的人才为目的而广收学员,可以说是国内最初的摄影职业教育。
1903 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周学熙在天津成立了北洋工艺学堂,教授照相等技术并将学员成绩公开展示,发展了摄影的职业教育。1906年,济南成立工艺传习所,分设照相等十科。在北京也设立了工艺局,请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任景丰为商董,并设立了商品陈列所。这一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将工艺与商业相结合,使摄影成为了国内的新兴职业。
(二)成立民间摄影组织
1913年12月在上海精武会社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社团“精武体育会摄影学部”。当时摄学部的主任是有过留洋学习经历的摄影家叶向荣,教授是陈公哲和程子培。主要活动有研究摄影科学原理,改进摄影器械和测光技术;编辑出版武术技击图书和自制精武体育会的纪录影片;组织会员到各地旅行拍摄,从事影像艺术的创作;为会员创造学习摄影的条件,倡导会员多拍纪实照片。摄学部的成立体现出摄影在当时中国已成为了人们的业余爱好,被视为一种学问、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照相馆里的匠人工艺。 与此同时,“摄学部”的成立还带动了上世纪20年代前后光社、华社等摄影社团组织的成立。
(三)摄影的大众传播
图书与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摄影的普及与发展。除了上文提到过的《格术补》、《摄影之器记》、《测光捷径》外,还有许多摄影著作。例如吴仰曾的《照相新编》、周耀光编著的《实用映相学》、杜就田编著的《摄影术发明之略史及现今方法》等。
四、摄影对中国传统图像观念的影响
(一)传统审美观念改变
最初带着摄影来中国的西方人国人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科学技术,这一技术形式可以快速、清晰完整地再现世界。摄影是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到极致之时应运而生的产物,而中国传统的审美与摄影的图像观念完全独立,甚至可以说是相对的。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开化,文化包容性逐渐增强,人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审美观念遭受了彻底的洗礼,开始形成追求客观真实的审美观念。从各种图像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一种新的视觉表达观念在中国慢慢建立了起来。中西文化开始融合,以西方客观记录为基础、融合传统审美中的意象表达,形成了现代图像表达的雏形。
(二)摄影图像受到追捧
摄影出现在中国后,为国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并在国内得到快速普及,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潮流。最初由于摄影的成本较高,摄影只是皇亲贵胄与少数富人阶级可以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而随着摄影器材的发展与拍摄成本的降低,加之摄影作为新兴职业伴随照相馆在国内的兴起,摄影逐渐面向广大民众,而各照相馆之间商业的竞争也为摄影术带来了更为广泛的普及。
(三)现代图像传播的萌芽
摄影来到中国后在国人面前所呈现的平面表达方式拓宽了国人的眼界与思路,提供了更多的图像表达可能,在中西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不仅促使了各种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中国现代化图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
[2] 苏生文.晚清摄影人闻知录[J].《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02期.
[3] 陈申, 徐希景著.《 中国摄影艺术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10-1.
[4] 宿志刚.《中国摄影史略》.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