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戏曲栏目生存之路探析

2020-12-15 10:52王鑫豪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戏曲

摘 要:戏曲,是我国一门古老的综合艺术,从古至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现今社会,广播、电视、网络等便捷的传播手段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媒体生活阶段。很多我们儿时的东西已经只能从照片中回忆,而戏曲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流传多年,不仅没有消失,还得到了固定的受众群体。作为电视文艺形态的“电视戏曲”在电视文艺范畴当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等大型媒体纷纷推出戏曲频道或戏曲栏目,河南卫视的戏曲综艺节目《梨园春》更是火爆20余载。本文将从艺术学、电视艺术学、受众分析等角度分析电视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和新媒体结合的产物,怎来做到涅槃重生。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戏曲;电视文艺;民族文化

引 言

多媒体盛行的今天,电视栏目种类更新换代速度十分之快,各大电视台为了笼络观众群体提高收视率,纷纷群策群力开发研究新的栏目类型。选秀、真人秀等新的节目形式层出不穷,为各种传统类型的电视节目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与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并不息息相关,而舞台戏曲也早已不再如当年红火。人们已经越来越乐于接受与现代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电影、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懒怠于专门购票去剧院专门看戏,使得戏曲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出现了一条鸿沟。

戏曲这门传统艺术面临危机,而这门艺术与广播电视等媒介相结合,吸取双方的优点,碰撞出新的火花,带来了一线生机。各地广播电视台相继推出电视戏曲等节目,甚至专门开办戏曲频道(频率),上至央视戲曲频道的《戏曲采风》、《过把瘾》、《叮咯咙咚呛》,下至陕西卫视的《秦之声》,河南卫视的《梨园春》等等,涵盖了戏曲栏目中“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电视戏曲综艺”甚至“戏曲真人秀”等全新的戏曲节目表现形式,为戏曲的生态带来了新的曙光。

1电视艺术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可行性

可观可感的荧幕运动画面,除了稍欠缺现场感之外,基本可以将一台戏目展示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通过镜头间的组接切换,更好的展现戏曲的故事内容和具体细节。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片《定军山》的播出,使戏曲与荧幕结缘。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这个阶段尝试了将戏曲节目跟电视相融合。早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主要就是转播剧场演出或者请演员到演播室进行表演,作为当时主要的舞台艺术之一,戏曲基本上是在第一时间登上了电视的屏幕。

1.1电视艺术与戏曲艺术的相似性

戏曲艺术同影视艺术一样,同属于综合艺术,对艺术元素的融合能力非常强,可以吸收其他艺术诸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的优点。传统戏曲加入精美的音乐、舞美、动作,包括更加缜密的剧情安排和剪辑,完全可以达到电视艺术大片的水准(如电视戏曲专题片和戏曲电视剧等)。四川电视台在1980年录制播出的川剧电视剧《三百三》,就是这样经过精细编排制作和戏曲艺术电视化的代表,此剧播出后得到了四川广大观众的广泛喜爱。但是相比普通电视剧而言,戏曲电视片还是有更大难度的,要求制片人对戏曲和电视都有较深入的了解。早期的戏曲片,很多都是一个镜头从头至尾,没有经过细致的编排,导致电视戏曲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为了鼓励和提高创作电视戏曲艺术片的水平能力,1985年,“鹰象奖”这一戏曲电视剧评选活动在上海诞生,提出要求:“电视艺术和戏曲艺术融合的协调,不是二重皮”。在当时这次评选活动非常及时的为探索当中的中国电视戏曲艺术指明了方向和标准。首届“鹰象奖”的评比激励了当时很多戏曲剧院和剧团,自发性的同电视台合作制作戏曲电视。电视戏曲的创作开始活跃起来。其中获奖的优秀戏曲电视剧如上海电视台的越剧《红楼梦》、河南电视台的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安徽电视台的黄梅戏《这家没男人》都展现了新戏曲电视的精良制作,并受到了广泛好评。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两种事物的合作共赢,最终收到好的结果,取得进步,这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实践工作当中进一步的磨合,开发出一条更适合电视戏曲发展的道路。

1.2戏曲艺术的地域性

地域性方面,票友们对地方戏曲的支持程度堪称一个忠实。地方戏兴起之后,河南有豫剧、河北有评剧、陕西有秦腔、安徽有黄梅戏,各个地方的剧种都有自己的戏班子,也都有大批忠实的“票友”,形成了各地戏曲百花齐放的局面。笔者曾是陕西电台戏曲广播的一员,深刻体会到陕西群众对秦腔中:“老腔”、“眉户戏”、“碗碗腔”等剧种的热情,忠实的票友们会不畏刮风下雨听遍剧团巡回演出的每一场,而且人人都能唱两句,甚至打热线电话进直播间要求唱两嗓子进行互动。关于收视(听)率方面,众所周知各地方台的都市、民生、新闻频道收视(听)率基本上占据着前三位的宝座,但是在戏曲文化普及度高,戏曲节目制作精良的地域,节目的受众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率。以河南为例,戏迷们对地方戏豫剧的热情,致使河南卫视的品牌戏曲栏目“梨园春”,自2000年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8.6%,最高达35.7%。而河南电台的戏曲广播(现河南电台娱乐976),紧随省台的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在省属电台排行榜前列占有一席之地,地方戏曲票友的“重视度”可见一斑。

2. 以《梨园春》为例的电视戏曲节目定位分析

河南地区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戏迷的热衷程度也很高。《梨园春》作为河南卫视的精品栏目,同时也是河南电视台的王牌栏目之一。该节目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旗舰栏目,至今已经连续播出了20年之久,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它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戏曲栏目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综艺类电视戏曲栏目的最早引领者。那么作为戏曲栏目,如何同众多娱乐、真人秀等节目竞争,杀出一条血路的呢?结合栏目定位和以上篇章提出的观点,让我们来进行分析。

2.1首先,节目本身符合河南卫视整体定位

河南卫视致力于传播弘扬华夏文明,以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综艺节目为频道主打,精品节目有鉴宝(华豫之门)、武术(武林风)、戏曲(梨园春)等,简而言之,走的就是“文化河南”这一路线。众口难调的媒体环境下,现今国内知名的媒体都在试图构建各自的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广西卫视的“女性”等等,河南卫视走的则是“文化中原”路线。豫剧是河南地方戏,也是我国戏曲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北方剧种,集中体现了河南地区传统曲剧文化。在“文化卫视”上演“文化节目”,无形中就让我们对节目产生了“专业”、“权威”的看法,形成戏曲栏目的品牌效应,逐渐在国内节目同类节目中占据一席不可撼动的地位。

2.2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梨园春节目创始于1994年,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最初只以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提高,这个节目一直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调整。1999年之后,《梨园春》迎来全新改版,增加了戏迷擂台赛和名家名段欣赏,还增设了戏曲小品或相声、戏曲MTV等节目形式,告别了固有的单向信息输出,大大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随着栏目的影响力扩大,栏目组还策划了省外演出,2002年甚至远走台湾地区进行现场直播,实现了河南电视史上首次跨海直播。2005年,与兄弟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媒体联办,开展了“唱响中华戏曲魂”系列活动。一系列的探索尝试,使得《梨园春》栏目在河南地区,甚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3广泛的受众和较强的参与性。

绝大多数的地方戏,受众往往都是更趋向于老龄化。而梨园春节目非常善于去挖掘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在节目中特别是打擂环境,经常发掘青年戏曲爱好者和儿童选手参与其中,带动选手周边群体去感受戏曲,耳濡目染达到普及的作用。梨园春的标识设计十分别出心裁,是一个红绿蓝三色组成的“坤卦”(≡≡),坤代表“土”,代表着《梨园春》节目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雄厚的群众基础之中,得以根深叶茂。从色彩上看,纯正的红、绿、蓝代表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电视屏幕的三原色,表明《梨园春》栏目是依托于电视这一现代传媒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其中,戏迷擂台赛环节的设置使节目具备了参与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相较于2005年火爆的 《超级女声》,梨园春更早涉及草根真人参与互动,先后打造出了孙鴻雁、孔莹、张玫等在河南家喻户晓的草根戏曲明星,吸引了更多戏曲爱好者加入到节目当中。从主持人方面看,主持人庞晓戈和倪宝铎等人,不管是不是科班出身,个个都能即兴唱上一段,都是半个戏曲专家。不同于老旧的单方面传播讯息的主持方式,更多的是“与民同乐”,有时候也会扮上戏装,以半参与半主持的身份进入节目当中,更好的拉近了同观众的距离。

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的成功,远远不止巧合这么简单,而是经过了多方面的筹划,准确的栏目定位,一次一次对内容设置的创新,它对其他电视戏曲栏目生存发展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3结语

电视戏曲栏目是经过电视艺术化的戏曲艺术,它的艺术形态经过了重新的整合,以更适合电视媒介播出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各大媒体,虽然不至于像一些热播剧和热门综艺节目那样大红大紫,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同电视文艺的结合并不是戏曲艺术的传统性“变味”,而是在新的层次上通过新的媒介得以绵延下去。现在戏曲艺术除了和广播电视媒体结合以外,在新媒体和多媒体平台,诸如网络和移动传媒中也时常可以看到戏曲的影子。除了历久弥新的电视戏曲转播、戏曲电视剧、戏曲专题以外,电视艺术家同戏曲艺术家勇于创新,推出了电视戏曲MTV、戏曲歌舞、戏曲小品等等全新的形式,虽然褒贬不一,但也是戏曲艺术更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好的尝试,只要找对正确的方式,传统的戏曲艺术一样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枝繁叶茂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燕。电视戏曲论纲——呼唤涅槃的火凤凰[D].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8

[2] 王艳玲。电视文艺学导论[D].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

[3]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D].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3

[4] 森茂芳.美学传播学[D].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7

[5] 杨燕、董琳.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现代传播,2012.24(1)

[6] 邵振奇.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策划手段及传播模式的创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王鑫豪,1991年出生,男,河南省鹤壁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影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趣学本土戏曲
四部委携手推进戏曲教育工作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