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少红 梁艳丽 黄玉侥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1
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病变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此种手术为侵入性操作,因而将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疼痛,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疼痛阈值较低,因而无法承受,因此为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则需要采取良好的麻醉[1]。随着医学技术与麻醉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方式成为常用的模式[2]。本文将探讨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7月到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对照组44例,男女各26例与18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为(69.5±4.9)岁;试验组44例,男女各27例与17例,年龄为62-78岁,平均年龄为(69.9±5.1)岁。两组患者之间的线性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②均在家属同意与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情况下进行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麻醉禁忌症;②存在凝血障碍与沟通障碍现象。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确保患者的腰背部向后弯曲成弧形,于腰1-2间隙对其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为其注射3ml 2%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5020823,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20ml:0.4g),5min后若无异常情况出现,则继续为其注射10ml的0.5%的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113463,河北一品制药有限公司,10ml:75mg),确保麻醉平面均控制于胸10以下。
试验组采用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使患者保持侧卧位体位,将探头频率设定为14MHz,自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向体侧扫描,对其腰3-4、腰2-3横突进行探查,以将腰大肌、腰方肌与竖脊肌进行显示,对腰丛神经进行探查后再B超引导下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当观察到针尖超出横突并确保回抽无血后为患者注射5ml0.4%的罗哌卡因,3min后若无异常情况则为患者注射剩余药液15-20ml;坐骨神经阻滞方式:将探头放置于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横切位置,使用平面内法进行穿刺,成功后为其注射15ml0.4%的罗哌卡因。
1.5 观察指标
运动神经阻滞与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运动神经阻滞与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运动神经阻滞与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比较
试验组运动神经阻滞与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较短,维持时间明显较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为缓解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疼痛,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需要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麻醉。通过临床观察显示,以往所使用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欠佳[3]。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成为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方式。在B超引导的下,麻醉医师能够有效的调整穿刺针尖方向与深度,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对神经造成的不良损伤,并且避免针尖误入血管;同时在B超的观察下能够有效的对局麻药在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予以观察,从而能够确保药物完全浸润神经[4]。通过临床实践证明[5],该种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的进行精确定位阻滞,并且将不会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因而能加强对患者的保护。依据数据显示,患者的运动神经阻滞与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较短,维持时间明显较长,原因在于在B超的引导下能够有效的确保麻醉药物达到精确部位,并且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对周围组织造成的不良损伤,从而能够使其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認为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可作为临床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李友青.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03):288-290.
谭间梅.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9):73-75.
钟剑平,何绍旋.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2):1234-1237.
李学山.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05):75-77.
杜俊群,李卫.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老人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2014,49(12):1365-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