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松
摘要:现代体育学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体魄,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探讨了体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具体影响,并研究了这一影响的形成路径,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采用何种体育教育方法,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科学的心理环境,从而让学生可以在各类活动中得到合理的锻炼。
关键词: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会主动积极和其他类型的人员产生交互,如果交互双方可以处于平等舒适的环境中,当此时,交流双方承受的心理压力下降,已经构成了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同时从心理学上来看,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主动从各类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脱离开来,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持。
一、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一)借助体能消耗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活的最重要影响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来在适当的范围内消耗体能,对于大量的体育活动来说,在参与过程必须要能够全身心参与,此时就形成了“光环效应”,即在参与体能活动过程,精力会被体育活动100%吸引,自然不会思考其他任何能够让其产生消极心理状态的事物。此外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参与活动的过程会生成大量的肾上腺素,该急速让学生产生“攻击或逃跑”生理反馈,而对于思维上的影响是,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同时肾上腺素也具有一定形成愉悦思维的作用,因此对于体育活动来说,表面上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能,从深层次上来看,依托于体能消耗实际上能够对心理状态造成全面性的积极影响。
(二)借助团队交流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主要受到各种压力的影响,当心理压力长期过大时,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在体育活动中,高职院校学必须要和其他人员交流,既包括团队中的其他人员,也包括对手。在交流过程,一方面学生很难继续想到当前所存在的各类心理压力,让心理压力的阈值下降,另一方面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社交圈变得宽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遭受的各类心理压力也更容易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学生的交流排解,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持工作来说,更加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三)借助生理反馈的影响
如果说超量的体育锻炼会让学生的身体机能下降,那么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既能够达到应有的体能锻炼作用,也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持,其产生的积极生理活动反馈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积极建设[1]。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生理反馈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愉悦感较高,这对于学生来说,其产生的愉悦感、舒适感会长期存在,则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可以在日常性的体能锻炼中,逐渐让自身的心理体系重建。其二是对于比赛性体育活动结果的把握,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取得了胜利还是失败,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或者分享喜悦,或者排解失利对其带来的心理错误影响,者都有利于学生建成更为健康的心理环境。
(四)借助技能提升的影响
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中,主要的参与目的是获取更加高效的技能掌握情况,同时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持续性地提高技能掌握水平,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可以说在各类体育活动的参与中,形成了一种不断积极反馈的参与体系。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与维持过程来说,如果能够获得持续性的正向激励,则对于学生的心理体系来说,其会更加受到这类积极心理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获取舒适的心理体验,这显然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
二、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
本课题的研究中,从心理学中的各类理论和理念上进行分析,研究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各类信息的处理方法和学习模式,基于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情况的变化形式。主要应用的心理学理论如下:
(一)“光环效应”影响
心理学中认为,如果个体能够完全投入到某一项活动中时,其大脑会完全投入到对该事件或者活动的处理过程,对于其他的事物来说,即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但是所投入的精力很低,产生了忽视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时,由于体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同时由于体育活动通常要求学生能够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完整性,大脑将主要的资源都调配到了相关动作的维持过程,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参与体育活动,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对于其他各类事物基本不再考虑。上文中提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心理压力引起,学生由于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光环效应”,自然不会考虑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则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认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形成不利影响。
(二)“兴奋与抑制”影响
心理学上任务,个体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中,产生的兴奋情绪和抑制情绪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虽然两者可以相互引起,但是引起的程度通常较低。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到了体育活动过程中,其神经系统以及大脑都处于兴奋状态,而该过程中可以将能够引起心理问题的事物看做是心理抑制因素[2]。體育活动过程兴奋性的想法以及对于事物的看法明显处于主导地位,当此时,学生不会在考虑各类能够对心理造成抑制效果的因素。此外在兴奋中引起的抑制性因素通常为定向的,即学生通常只会考虑如果个人当前的动作是否变形、如果比赛失利会如何、个人是否对团队造成了不好对于影响等,对于学生来说,这类抑制性的因素通常可控,并且和心理问题的成因基本无关,从而形成了心理体系的积极反馈。
(三)“有意与无意注意”影响
心理学的这一理论是指,个体对于某一样事物投入了最多的注意力之后,会更为深入全面发掘事物中存在的各类信息,同时该过程中也会将一定的注意力投入到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中,只不过投入的额外注意力属于“无意注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过程,学生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对运动的本身注意过程,如体育活动的战术安排、个人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个人的动作情况等,这类信息构成了“有意注意”,此时学生也会注意到“无意注意”项目,如对手的动线、对手的战术变化情况等,而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实际上都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高职院校学生即使要思考能够导致心理问题的要素,然而并不具有足够的精力用于思考,这可以将高职院校学生从心理压力环境中抽离,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持。
(四)“感觉阈值”影响
心理学上强调,对于任何事物的感受和处理过程中,都含有一个“感觉阈值”,如果该参数长期处于过高状态时,个体则容易陷入到某一种特定性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比如学生长期遭受过高的心理压力,则在这一心理环境的诱导下,学生对于积极反馈的心理阈值逐渐降低,同时心理压力的承受阈值逐渐提高,两者的对比过于明显时,则学生产生的积极心理阈值很难和消极的心理阈值抵消,则学生会形成心理问题。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时,如果高职院校学生对该活动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兴趣时,学生无疑会在该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心理反馈,在该反馈的作用下,学生对于积极心理的“感觉阈值”会逐渐提高,同时消极心理的“感觉阈值”会逐渐下降,当此时,即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压力,也可以之间将负面心理反馈和积极心理反馈抵消。
三、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法中,从上文中提及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实现对于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对接,从而让开发以及落实的体育活动项目更加合理有效。取得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依托“光环效应”的干预
如果体育活动中要能够体现“光环效应”,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全力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从实践中发现了两个可以利用的思路,一个是如果一个学生参与到了自身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时,则其会几乎投入全部精力参与活动,另一个是学生参与到任何体育活动中时,在20分钟到30分钟时,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问题[3]。本文给出的方法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课选择过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校内网中选择课程,同时系统根据该学生输入的信号,分析该学生的同班同学是否也选择了该课程,如果没有认识的其他学生选择,网站自动跳出提示,推荐已经有其同学参与了的其他体育课程,降低学生的团队融合难度。对于正式的课程开展过程,教师从上课20分钟开始,要转变授课内容,比如之前讲解和让学生练习的项目为篮球的“三步上篮”动作,在20分钟时,教师担任防守者,让学生继续练习该动作,教师防守后则动作的练习难度加大,学生不得不投入全部的精力应用于新动作技巧的练习过程,可以说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依托“兴奋与抑制”的干预
依托于“兴奋与抑制”的干预方法是,教师要能够不断寻求最佳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能够在专业的培养过程,不断让学生可以变得兴奋,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不在回忆心理压力。教师需要开展的工作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提高授課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个是在课堂上合理设定运动目标,通过积极心理反馈让学生更加兴奋。比如在排球运动中,教师演示击球的错误动作时,在讲解“挥拳式”错误动作时采用的语言是“你跟这只球有多大仇?要这样打它?”,此时学生会普遍认为该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一笑之余除了可以对课程产生兴趣,也可以暂时遗忘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在正式授课时,教师配置的目标为理论讲解→动作演示→学生重复→学生明确→任务性练习,比如在教师讲解了排球击球方法之后,向学生讲解动作要点,之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能够正确做出动作后施加鼓励,从而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反馈,任务的发布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连续颠球10次,对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进一步施加激励,无法达到目的的学生,可以施加鼓励。
(三)依托“有意与无意注意”的干预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中,要能够让学生忽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几乎所有心理压力,换言之,这类消极的心理反馈需要成为学生的“无意注意”事项,虽然体育活动本身就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吸引,但是还远远不够[4]。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主动加入“无意注意”事项,让学生可以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在网球课程中,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主动向学生讲解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不同,这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大量学生运动中会主动回忆自身参与羽毛球运动时的经验,这实际上就构成了“无意注意”事项,采用这类事项占有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不具有考虑心理压力事项的精力。
(四)依托“感觉阈值”的干预
在“感觉阈值”的干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激励,让学生的心理环境逐渐获取更多的积极心理反馈,该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用于动作完善度较低的学生群体,因为从大量的实践结果上来看,这类学生通常更加容易遭受消极心理状态的影响。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发现某学生不主动和其他的学生交流在,同时“三步上篮”动作长期存在问题,则教师要主动指派善于交流,且动作完成度较高的学生指导,同时当教师发现在动作方面具有了进步时,则要立即施加语言鼓励,则该学生会在技能提高这一积极心理反馈的情况下,进一步获取更好的心理反馈,这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感觉阈值”会逐渐提高,最终和其他学生基本相同。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感觉阈值、有意与无意注意等理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中,教师要通过跟踪、目标设定、科学鼓励等方法,让学生不断取得积极的心理反馈,以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04):136-137.
[2]宋正刚.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2):49-50.
[3]张帅,谭坤.高校体育教育中合作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海经,2019(15):105.
[4]吴奕松.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