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定
摘要:黑釉瓷器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东汉时期,到宋朝迎来了黑瓷发展的巅峰时刻,在当时黑瓷的生产遍及全国,其中建盏因其坚实的胎骨、古朴纯粹的造型、典雅别致的釉色魅力独领风骚,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茶具风格。两宋时期建窑大量烧制黑瓷,其中最富盛名的建盏因斗茶盛行,成为斗茶人群最青睐的饮茶用具,并且跟随建茶被进贡皇室,甚至一度远销海外。本文以传统建盏为研究对象,从胎体、器型和釉色等方面来探讨建盏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建盏;釉色;艺术魅力
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公社池中与后井大队一带,其窑址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乾等處,建窑所用泥料是取自建阳北部山区,这一带多的土壤富含铁元素,且气温较高,植被资源丰富。近水楼台的泥料资源和充足的燃料资源,为建窑生产黑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一、“铁胎”黑瓷的艺术特征
建盏的胎被称为“铁胎”,这是建盏区别于其他窑口所生产黑釉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建盏成为宋代公认极品斗茶器具的重要因素。宋代建盏之所以风靡全国,与之有很大的关系。
福建的北部山区多是偏酸性的红粘土,这种粘土铁元素含量极高,特别是建阳一带的土壤含铁量高达7%~10%,用这种红粘土作为泥料烧制出的建盏胎体呈黑色或者褐黑色。另外建盏的胎体坚硬厚重,用手叩之,如同铁质器皿一般,铿然作响,声音沉着有力,与一般薄胎瓷器的清脆声截然不同。建盏坚硬,是由于其在1300多度的高温窑室中被还原氧化,烧制温度远高于一般瓷器的1200℃,这使得坯料烧结程度更高,胎体更为坚硬。厚重如铁,褐黑如铁,坚硬如铁,叩声如铁,这就是建盏被成为“铁胎”的原因。
考古学家通过在建窑遗址得的标本研究发现,建盏的胎质较粗,尤其是露胎部分的手感更为粗糙。这是因为建盏的泥料虽然含铁量高,但是可塑性并不完美,而建盏又是通过高温烧制,高温环境中胚胎容易变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烧制匠人在泥料里掺杂石英,掺杂石英会导致建盏粗糙多孔,正是黑瓷茶盏厚重的胎体,和胎体内蕴含的细小气孔,使茶汤保温效果更好,更适合用来斗茶。
二、建盏黑釉的器型特点
盏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说是小碗的一种,盏一词是更为简练的称呼。宋代制瓷技艺突飞猛进,不仅重视色釉,同样追求器型制作的完美比例。所采用的轮制工艺使得茶盏器型更为工整,线条更为流畅,建盏的制胚成型,采用的正是这一工艺。建盏的美,不仅在于色釉,更在于器型,其极致的造型,承载了建盏的灵魂所在。从造型艺术来看,建盏器型设计的共同特点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按照口沿形状可将建盏分为:束口盏、敛口盏、撤口盏以及敞口盏。
束口盏
束口盏口沿曲折,腹部有轻微弧度,腹下向内收缩,圈足较浅,外边缘向内收缩,形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顺势形成一周凸圈,这个凹槽俗称“注水线”。这条线既能斗茶时掌握茶汤的分量,又能避免茶汤外溢;这类盏腹部较深,器型整体较为饱满,点茶时,茶汤表面有充足时间于空气接触,有利于点出上品茶汤;品茶时,茶汤经口沿溢出,顺利滑入口中。此种器型手感厚重,常见于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是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种类,是专门为斗茶而生的经典器型,也是产量最高的建盏之一,是出土或传世品数量最多的品种。
敛口盏
敛口盏因口沿微微向内收敛而得名。该器型腹壁呈斜弧状;圈足比较矮,挖足也较为浅,一般于中、小型器中常见,小型器所占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该器型造型圆润丰满,手感舒适,适合于日常饮茶所用。
敞口盏
敞口盏因口沿外敞而得名,形如漏斗状,也被称之为“斗笠盏”。该器型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呈斜直状或者有微微的弧度,盏腹较浅,腹下向内收缩。圈足较浅。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这种器型的斑纹更有张力,观赏性较强,饮茶时有利于观察汤色变化。
撇口盏
撇口盏的口沿明显向外撇,唇沿稍有曲折,腹部呈斜弧状或者斜直状,圈足较浅;常见运用于大、中、小器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比较低,因此显得尤为名贵;在中、小型器中也较为常见。此种器型中,大口径的用来分茶,中小口径的用以日常饮茶,较宽的口沿利于观赏茶汤,同时降温效果较好,较为适宜夏日使用。
建窑茶盏的造型别致而实用,以中小器型居多,适宜饮茶。口大足小的造型,使茶沫更易于沉淀和倾倒。多种类型的茶盏,满足了各类人群日常饮茶习惯的不同需求。建盏还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V”字型的设计恰好迎合了斗茶时观察茶汤茶痕的需求,厚重的盏体利于隔热和保温,可见建窑茶盏始终从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从实用功能角度出发,既满足了斗茶时“察言观色”的实际需求,又达到了人与器的完美统一。
三、“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的釉色魅力
建盏被斗茶人群青睐除了其厚重的胎体和完美的器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黑釉建盏更易于观察冲茶时泛起的白色汤花,此外其典雅别致,宛若星空般神秘莫测的釉色,满足了宋代文人雅士对艺术的追求。
建盏黑釉之所以能呈现出丰富且瑰丽的釉色变化,是由于建盏胎体的釉水都是采用建阳本地含铁量极好的泥料配置而成,这些含铁量 较高的原料经过高温还原烧制,胎体和釉水里的金属化合物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在器具表面形成了绚丽的花纹。建盏的釉,在我国瓷器历史上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在烧制过程中,窑室的温度,还原的氛围,不同盏所处的位置,等这些差异,都会对釉水变化呈的花纹产生影响。这些花纹是釉水本身变化而成,而飞经过人工干预形成,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窑变”。
上面提到建盏的釉色是结晶釉的窑变结果,自然就不可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建盏,因此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一说。总的来说建盏的釉色大致可分为:黑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和杂色釉。
黑釉
黑釉又被成为“乌金釉”或“绀黑釉”,即纯黑釉,表面没有斑纹,有的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这种釉色是建窑较为经典的釉色。蔡襄在《茶录》记载道:“建安所造着,绀黑,纹如兔毫”。上品黑釉釉面肥厚温润,部分黑釉盏甚至可见釉水流动产生的若隐若现的纹路。
兔毫釉
兔毫盏是建窑产量最大且最典型的品类,兔毫是黑色釉层中的析晶斑纹,透出一根根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状像兔子的毫毛,故称之为兔毫釉。这种釉色的茶盏在宋代颇为流行,蔡京在《太清楼特宴记》一文中提及的“建溪异毫盏”指的就是兔毫盏。
宋代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常常赞颂兔毫盏,宋代斗茶更是以建窯兔毫盏为茶盏之尊,由此可见兔毫盏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兔毫纹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从色相还可以分为:金兔毫、银兔毫和黄兔毫。
金兔毫
金兔毫是光的漫反射作用,使毫纹处闪烁金色的光芒,俗称“金兔毫盏”。其形成原因是烧炼过程中析出大量的钙长石晶束,钙长石晶束的晶间产生液会相互分离,釉液化时,釉中的铁分子游离并填充于晶束之间,对来自某个方向的入射光产生漫反射,即形成毫纹处闪光的效果。
银兔毫
银兔毫是兔毫釉中比较珍贵的品种,之所以珍贵在于其烧制难度较高。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里所说的就是银毫盏。银兔毫金属质感较强,用手抚摸有浮凸感,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排排银白色的细密纹线闪烁者银色的光芒,令人陶醉。手捧银毫盏,犹如镜中有佳人,虽难以触及,却秀色可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银兔毫的价格也是相对偏高的。银毫盏烧制工艺复杂,烧制银毫条件极其严苛,需要又精确的温度与气氛控制。稍有偏差,就无法烧成银色纹路,或者斑纹的形态,深浅、清晰度都欠佳。因此银兔毫的度非常难拿捏,斑纹也十分不稳定,成品率极低,传世的精品极其罕见,可遇不可求。
黄兔毫
釉面纹路为暗淡的土黄色,在光照条件下不闪光,被称为“黄兔毫釉”。黄兔毫釉面的形成原理是氧化气氛较强的窑炉中,氧化铁在釉面析晶。且以三氧化二铁析晶为主,由于釉面所生成的氧化铁晶体微小,导致毫纹不闪光发亮,加之赤铁矿的反射色为金黄色,故条纹呈现暗哑的土黄色。
油滴釉
油滴釉又称“鹧鸪斑釉”,其釉色纹路类似建阳本地的鹧鸪鸟胸部的羽毛的黑底白斑,斑点大小不一,形状或圆或椭圆,呈银色、灰色和黄色,分布疏落有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水面上漂浮的油滴般熠熠生辉,因而也被日本形象的称之为“油滴”。油滴盏也是建窑的一个珍贵品类,分为金油滴和银油滴两种,因为建盏黑釉属于结晶釉,结晶斑点的大小、疏密、形状、颜色,在窑室温度、还原气氛的影响下变化多端,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目前流传下的油滴盏精品日本有几个,国内完整的油滴釉盏非常罕见。从建窑遗址发现的残迹判断,就可以看出油滴釉的数量不足兔毫釉的十分之一。油滴釉的形态变化丰富,扑朔迷离。北宋时期,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道:“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点视茶家珍之”,由此可见油滴盏的珍贵程度。
曜变釉
与“油滴”一样,“曜变”一词也来自日本,翻阅中国古籍并没有记载。完整的曜变建盏全世界仅存三只,均收藏与日本。日本的德川美术馆,就珍藏着一件建窑束口盏,灰黑胎挂有蓝黑色釉,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小斑点,在光照下呈现星空般的效果,釉“碗中宇宙”之称,被日本人奉为国宝。2009年,在我国杭州首次出土了“曜变天目”,遗憾的是出土的是有四分之一地方缺失的残件。至今为止,我国都没有出土完整的曜变建盏。
曜变是鹧鸪斑釉的特殊品种,曜变盏的釉面上呈现大小不同的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斑点,像“空心的油滴”散落分布在釉面上,分布并不均匀,常常几个或者十几个聚集在一起,在光线的照射下,斑点周围呈现变化多端的彩色光芒,有蓝色、金黄和紫红等颜色。霞光闪烁,璀璨夺目令人无限遐想。这种彩色光芒随着器物的移动变幻,也随之变化万千。光照射釉面,彩光就会出现;光消失,则彩光也跟随消失。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曜变盏受到气体侵蚀和阳光辐射,釉面会形成一层透明薄膜,产生“七彩光晕”的效果,就像七彩宝盒一般,这是曜变的神奇之处,也是曜变的灵与魂。从光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光的“薄膜干涉”原理。在盏底的黑釉烘托之下,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如同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空灵静谧中浮现的大千世界,蕴含着“无一物中无尽藏”的艺术魅力。
杂色釉
通常把不能明确归纳的釉色类别都归纳为杂色釉的范畴,杂色釉也是烧制过程中的意外所得,有好坏优劣之分,杂色釉主要有:柿红釉、茶叶末釉、、灰被釉等等。
柿红釉顾名思义釉色如成熟的柿子般红润,是杂色釉中较为受欢迎的一个类别。
茶叶末釉如同黑色盏底铺满了茶叶末一般,有墨绿色、黄绿色、翠绿色。黑胎点缀绿色的釉面,显得深沉且别有一番风味。
灰被釉是指釉面黑白相间,由灰黑到灰白的渐变,使灰黑色釉面如同笼罩这一层白的薄纱。
四、结语
建盏因其独特的造型艺术,气象万千的釉色魅力,闻名程度遥遥领先于其他窑口所产黑瓷。在经济发展与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宋代盛极一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茶文化发展,而且推动力南方制瓷产业的发展,甚至传播到日本,对当今的日本制瓷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哲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连书店,2001.
[2]赵佶、日月洲(注).大观茶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3]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等.宋代黑釉瓷器生产[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卢嘉锡,李家治.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