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婧玥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智慧、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传承重任,但是,由于公共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等情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困境。本文选取广西梧州岑溪牛娘戏为案例研究,从公共政策执行角度对其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描述和探索,最后给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娘戏;公共政策;保护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家庭里有着相对显著的地位。梧州岑溪市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岑溪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其中,岑溪牛娘戏,可以称之为岑溪市的地方特色剧种,深深烙上了岑溪市特色地方文化的烙印。继其被列入了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07年,牛娘戏又被自治区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常难得和宝贵。牛娘戏,起源于当地农村的农事娱神活动,其音乐、戏曲、唱腔、表演艺术独具特色,流传于广西岑溪市及其周边地区,核心流传于岑溪糯洞区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一辈群众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牛娘戏逐渐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后继乏人,日渐萎缩。
2013年底,为保护和传承优秀非遗牛娘戏,岑溪市政府经反复讨论后,出台了"牛娘戏系列保护计划”,计划用四到五年的时间,分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对牛娘戏进行分阶段,分步骤的保护。这项计划方案含建立牛娘戏原生态重点保护镇,对深入开展牛娘戏的学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加速牛娘戏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14年,以岑溪市政府为主导,成立编委会,历时两年,对牛娘戏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总结,撰写出版《牛娘戏大全》,从牛娘戏的萌芽到起源,再到形成与发展,跨度相当之广;并且当地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从娃娃抓起,送戏进校园;并且组织牛娘戏的技艺学习,挖掘和培育新生力量,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并组织开展好基础性整理工作,保存和记录史料、视频,系统整理岑溪市牛娘戏的诞生、雏形、流传和传承,形成完整的、有依据可查的历史文献,做好申遗保护工作。
岑溪市出台的牛娘戏五年保护计划,对保护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今牛娘戏仍艰难坚守,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二、从公共政策出发分析存在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式是必须的执行资源,也是具体工具,实施措施,解决方法,是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必然途径和中间条件。按照内涵和对政策实施造成不同情形,及有差异的影响来区分不同的实施方式,各种方式互为填补、互为促进,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可采取的办法皆不可忽视。[1]
政府在执行牛娘戏的保护政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一)行政方式存在不足。行政方式,指的是行政运行机关采取规章办法制度等方式执行公共管理政策。但在行政方式的执行过程中,未设立专门机构及基础性工作差大大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1.未设立专门机构。牛娘戏作为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传承的工作量非常大,其涵盖面涉及非常广,需要设置专业的工作机构,但这样的机构至今尚未成立。而且目前,牛娘戏保护工作主要是在文化部门的兼管下开展的,没有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致使传承、保护牛娘戏,以及申报、利用非遗文化的各项工作进展得相当迟缓,严重地影响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2.基础性工作差。虽然岑溪市对牛娘戏进行了历史文献整理,但在名录体系建设方面名录批次、数量少,二是在传承人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国家级传承人。三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全部用到两种形式,含用纸质和电子文档做备份保存,且保存的声像资料不齐全,非遗数据库缺乏实物资料、尚未健全等多方面的缺失。
(二)经济方式运用不足。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方式,是利用资金杠杆原理,运用一系列经济利益手段,来协调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推动公共政策的执行。经济方式的构成主要有财政方式和货币金融方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以经济利益性提高人们踊跃度,使人们主动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实施中来。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缺乏财政列入预算的专项保护经费,以及未能充分调动社会货币金融资源参与非遗保护,都大大影响了牛娘戏非遗保护政策的执行。
1.缺乏财政保护经费。牛娘戏的非遗保护是一项持久工程,是一项需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公益性社会文化项目,虽然,在非遗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应该被当地政府部门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地方政府各级领导责任制,被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2]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经费并没有形成专项资金项目,未被列入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未得到财政部门的保障。致使对于牛娘戏的调查、挖掘、建档、保护、规划、传承以及合理利用等工作只能较为肤浅地开展,难以深入发展,牛娘戏面临着传承的严峻形势。
2.开发利用程度低。牛娘戏等非遗虽然历史悠久,但缺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长期存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开发利用不高的问题,导致社会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低下。从"十二五”时期乃至"十四五”开端,岑溪市没有一个项目,被自治区列为区级重点项目,而开展建设工作。没有自治区级的重点项目直接制约了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对非遗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产生了消极的效果,更不可能与文化、旅游产品相结合,相促进,不利于地方文化产业的长效发展。
(三)思想诱导工作不足。
1.缺乏深刻认识。运用媒体、网络等宣传工具造成舆论影响,通过说理、谈话的心理辅导方式,通过商量、对讲的沟通手段等做通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以保证行政政策的执行,此为思想诱导工作的主要内容。[3]这一思想工作不靠强力压制的方式,而主要通过以理服人,让人心悦诚服、发自内心地接受政策,并参与到整个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来。
虽然非遗保护法颁布已有八年,但由于非遗保护相对而言是崭新的公共事务,保护意识还远未能深入人心,广泛传播。而且,有些部门对牛娘戏等非遗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程度,保护意愿不强,"重申报、轻保护”,未能充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究其原因就是对非遗资源牛娘戏的价值及其对文化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认识还没有到位,忽视非遗保护对经济、社会發展的长远影响和功能,非遗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4]
2.缺乏傳承思想。时代飞速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飞速发展,许多年轻人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愿意在城市生活,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农村文化了解意愿不强,在城市化的高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更没有兴趣和时间去学习牛娘戏。由于生存空间不断减少,牛娘戏的传承人开展活动较为困难,愿意学习练习牛娘戏的人数逐年减少,导致传承对象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声名远扬的牛娘戏,无论是演员还和观众,都出现了人才断层,甚至形成了牛娘戏演给老年人看的刻板印象,牛娘戏面临着后生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
三、对策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首先,当然是要调动并提高社会各界的共识,提高民众对牛娘戏等非遗工作的关注,让人民群众喜爱喜欢,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且群策权力,达到"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觉悟,即是非遗宣传工作的成功之处。第二,要积极向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宣传非遗,形成文化自信的氛围,自然就会提高领导干部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并把科学发展观通入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编写教材,制作宣传栏,录制宣传片等方式,加大对牛娘戏及非遗保护知识普及、非遗价值重要性宣传,使牛娘戏深深植入群众文化生活。第三,要充分挖掘民间资源,提高牛娘戏非遗保护知名度,增强人们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
(二)建立健全机构,增强保护实力。目前,岑溪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相应机构及人员配备不足,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从实际出发,组建独立的岑溪市非遗保护中心。而地方文化部门亦需要配备专业科室和人手,加强建设部门职能,深入科学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并把其具体公共职能纳入到平日正常的业务工作范围,切实做好辖区范围内的牛娘戏及其他非遗的普查、保护、传承、管理等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形成合乎现实要求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架构,推动非遗保护的利用和发展,使之形成依法行政、有序作为、有效工作的良好态势。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牛娘戏及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非遗保护的可持续性。政府应该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通过本级人代会,做到专项资金与财政增长相适应,以尽量保障非遗保护工作的纳入日常化、常规化的轨道。政府还应该推出优惠政策措施,引入市场运转机制,从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处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经费开支,为牛娘戏等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经济后盾。在国家、自治区申请非遗保护工作专项基金层面,政府还可以发挥主动性作用,申请专项资金,为非遗重大项目的研究,对传承单位的补助,以及收集实物和资料等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积极推进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目前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与市场化结合程度较低,鉴于这一现象,应将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对牛娘戏等非遗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挖,并通过组织开展对非遗保护的演出、论坛、展览、表彰等宣传活动向社会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积极探索与旅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打造融合保护传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非遗产业实体,不断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发展。
(五)加强非遗保护基础性工作。政府要制定详尽的牛娘戏非遗保护传承规划。公共政策的执行部门要对牛娘戏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其内涵,充分重视非遗数据库和信息库的开发和保护,形成资料文档大数据,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打下坚实基础。[5]同时,要开展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绩效评估,对各级非遗名录,做到申报主动,推动积极,保护科学。
(六)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传承机制。首先政府要进一步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牛娘戏等非遗相关专业、传承班,为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特色人才。第二,政府部门加强对民间团体和个人的培训工作,向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引导民间艺术社团,开展对牛娘戏等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实践。鼓励传承人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在不改变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出良品,做精品,使牛娘戏的当代艺术价值得以发挥,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应该参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做法,对符合规定的非遗传承人给予适当的补助资金。第四,应该由政府主导,成立牛娘戏基金会,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关心牛娘戏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牛娘戏应对和化解财政经费紧缺、演出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危机,以振兴和繁荣牛娘戏。第五,牛娘戏的非遗文化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政府文化部门要联合教育部门抓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推非遗文化进校园。
参考文献
[1] 户晓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J].文化遗产,2014,01:1.
[2] 中央政府门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3] 罗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 孙谦.论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04):158.
[5] WendWendland.Intangibleheritageandintellectualproperty:Challengesandfutureprospects[J].MuseumInternationa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