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涛
摘要:张海先生曾经提出:“当代书法尚‘技”之观点,诚然,有关书法艺术技法层面的学习不外乎书法临摹与创作两种途径,本文主要从当代书法家张海先生的一些对于书法临、创方面的学书理念、感悟,并结合古代著名书家对于书法临、创方面的学习历程、理念出发,加以阐述类比,希冀能够在书法临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启发,解决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书写问题。
关键词:书法;临摹;创作
众所周知,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對普通人来讲,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专业运动员来讲,也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才能完成。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马拉松的记录亟需后人不断刷新。大部分人都很敬佩、羡慕跑马运动员可以驰骋全程,刷新纪录,勇夺辉煌,但是大多人却看不到跑马人员为了心中的信念与追求,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欲要打破那一厘米的记录,也必要付出千万倍的汗水。俚语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跑马亦然,书法亦然。张海先生曾在学院里为大家讲述“一厘米的马拉松,”笔者认为张海先生为众学子讲述“一厘米的马拉松”乃是向学子们传递一种理念:跑马运动员日积月累、挥洒万千的努力与书法人与古为徒、日复一日的临摹无异,在赛场上挥洒拼搏的勇闯时刻与书法人的创作实践过程无异,两者载体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一、继承传统 深入传统
对于书法临摹,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学习方法与实践方式?苏子瞻在《记与君谟论书》中讲:“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1)。笔者认为,苏子瞻所讲的“作字要手熟”于书法临摹、创作皆为必要,纵观古人书法,无论书写何种书体,或潇洒飘逸行云流水,或雄浑磅礴稳如泰山。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篆隶草行楷的演变已经完成,无论后人选择何种书体研究学习,必经临摹与创作两种途径。对于书法临摹,张海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理念,即“继承传统,深入传统。”言简意赅,引人遐思。仅仅八个字张海先生两次提到传统,足以看出先生对古贤笔墨的尊重与重视。那么古人对于书法临摹作何对待呢?宋人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自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为‘集古字。”(2)作为宋代尚意书家的代表人物,米芾不仅在书法革新方面别出机杼,在书法继承方面的功夫亦然了得,在31岁之前,米芾主要醉心临摹于唐人书法,临习法帖态度认真,精读细写,几可达到形神兼备、以假乱真的地步。如图1《东山松帖》,原为晋王献之书,传为米芾摹本。今人所见的多幅晋人书法,实则米芾的临摹之作,如王献之的《中秋帖》、《鹅群帖》等,长期以来米芾的此些临作,被认为是晋唐名迹而倍受世人珍视,原因无他:书写功力深厚,气韵直追晋唐。米芾的临摹态度与实践方法同张海先生所提倡的临摹八字口诀完全契合,也许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时隔千百年,今人仍能与古人对话。反观当今书法人,有几人可达到此类境界?不禁汗颜!米芾在书法临摹方面所花费的功夫与研习方法极其值得我们肯定与借鉴,张海先生所提出的临摹八字口诀也是值得我们去实践、体味、感悟的。
二、巧现传统 创新有为
明代苏宣在其著《印略》自叙中讲:“始于模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模拟者逾工巧焉。”(3)向世人阐述了其对于篆刻临摹与创作的理念。然于书法创作,我们又当作何对待呢?张海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巧现传统,创新有为。”很明显,张先生对于书法创作的出发点是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然后结合自身学识修养,表达再现个人的理想追求、笔墨情怀。以宋人米芾为例,董其昌在《画禅寺随笔》中讲到:“吾常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4)董氏作为有明一代最富盛名的二王一派书家,对米芾做如此之高的评价,然何?米芾在《学书帖》中写道:“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笇,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5)从米芾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米芾的学书历程:初学颜鲁公,而后学柳、欧、褚、段,进而上习魏晋。但是,不论米芾学颜、学柳、学今、学古,皆习他人之长,而后集百家所长,融为己用,师古而不拘古,在古人风韵逸志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笔墨情怀与理想追求。(如图2)董氏盛赞米襄阳,名副其实。米芾对于书法创作的态度及其实践方法正如同张海先生为我们所讲的“巧现传统,创新有为。”又如清代金农、伊秉绶、何绍基等书法大家,正是因为他们学习书法是站在古人笔墨情怀的基础之上,又能够独出心裁、别出机杼,表现出个人的理想追求、笔墨境界,方得成就自我,影响后世。由此可见,不论古今,通往成功的道路或千万条,但终是异派同源,殊途同归。学古之路定然不会一帆风顺,张海先生不仅为我们讲授了对于书法创作的思路与方法,也为我们讲授了几个需要警戒的误区:
1、食古不化,机械地照搬古人,作品无我。
2、盲目的效仿今人。须知第一个是成功者,第二个欲效仿者是傻子,作品雷同化。
3、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资本的写自己,唯有自我。
细细品读上述几点误区,不正是张海先生对于“传统、创新”的深刻感悟与解答?
三、注意细节 精益求精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如果有了一定的书写功夫,该怎样将临摹与创作的转换运用再次提升一个境界呢?人皆知好的书法作品,势必会准确的将笔法、字法、章法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但对于笔法、字法、章法我们当如何去掌控呢?这是书法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张海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注意细节,精益求精,”并且在技法运用与思想把控方面为大家做了深入解读,技法运用方面:
1、一字多态,避免雷同。
2、适当运用异体字,但要有据可查。
3、适当增减笔划,部首移位,篆法入隶(张海先生是以隶书为课,因此讲篆法入隶)。
4、形体变异。
思想把控方面:
1、心领神会的观察力。
2、明察秋毫的辨识力。
3、排沙简金的取舍力。
4、海纳百川的融汇力。
5、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6、灵活多变的表现力。
张海先生对于书法临创转换问题的总结极其精准,我们也可以从诸多先贤那里探得痕迹,如明末清初的王铎、民国篆刻大家吴昌硕等,我们可以翻阅王铎、吴昌硕等先生的作品集子,不论行书、隶书、篆书的临摹或是创作,几乎都有大篇幅的运用到异体字,形体变化,左右移位等实践方法,大处墨相丛生,酣畅淋漓;小处一丝不苟,精细入微,作品整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此类优秀作品定然是作者高远的思想引领与精熟的技法操作共同碰撞所产生的结果。这与张海先生所提倡的“注意细节,精益求精”是异曲同工,不相冲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时代也许一直在变,但我们探索与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魏晋至今,每个时期都有各类贤才,我们要吸取不同时代的养料,多体味、感悟前贤的思想与笔墨,不断丰实、深化、提升自己;我们所追求的书法目标便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只有阶段性,没有终极,事业的终极即生命的结束。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是我们每个书法人所必须面临并亟以解决的问题。于此,笔者谨借张海先生于临摹、创作方面的感悟自作,聊与大家分享,希冀共同学习进步。
临帖无我,察之贵精,但得七分神与气,粗具功力和造型,登堂入室因思悟,言蕴意外得。冷然西东任尔行,天高海阔,厚积薄发,万汇周天集大成。
创亦闯,辟土开疆。一要别具心眼,二要自信执着,三要全面素养。精心不必刻意,小题不妨大作,既冷又要热。一遍生,两遍熟,三遍胸有成竹,下笔无滞碍,似高山瀑布,如流云风逐,识者心服。
注释:
(宋)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 2011年10月,第535页。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第360页。
韩天衡著:《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第471页。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第543页。
何海林著:《米芾学书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第27页。
参考文献:
[1]李之亮,苏轼文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10:535.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60.
[3]華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43.
[4]何海林,米芾学书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7.
[5]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