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珊
【摘要】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当前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不断深化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优势的人才意识,牢固树立客观看待、科学引用、注重长远的人才理念,科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营造崇尚创新、激励创造、支持创业的人才生态,在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上才积极作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人才 战略资源 人才意识 人才理念 人才政策 人才生态
习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和制度,进一步营造“近悅远来、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在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上才积极作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一)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资源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是实现民族复兴最需培育、最可依靠的优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阶段。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延伸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去理解,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来理解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意义,深刻认识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二)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国际综合实力竞争主要反映在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展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要用更为开创性的思维,更富创造性的政策和方式提升在全球配置人力资源的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育、开发和使用,依靠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动力转换、弯道超车甚至是变轨超车,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赢得竞争的绝对优势。
二、当前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人才使用方面
一是“人才埋没”的现象比较严重,这里包括人才的“社会埋没”和人才的“自我埋没”两个方面。目前,我们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又是人才埋没。“贫于才”本身可惜,浪费、埋没所“贫”之才则更可惜、更不应该。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结构和性别比例结构出现失衡。三是使用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成“庸才”,“英雄”变成“狗熊”。四是在人才使用上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外才”的引进,而忽视“内才”的使用,以至一些单位只重视引进人才,忽视甚至冷落了内部人才。五是只重视人才的“掠夺性”使用,而忽视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再教育。
(二)在人才流动方面
一是“来去自由”的原则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人为阻挡或者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单位为引进人才,大都来者不拒,“来”时办各种手续都很方便,一路绿灯;“走”时则层层设卡,重重阻挡,百般刁难。二是人才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一些单位为引进人才,各出奇招,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状态,流动区域、流动方向不科学、不合理。
(三)在人才生存方面
一是缺乏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人才的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差距不大,甚至没有区别。二是妒贤嫉能。当大家“平起平落”时,则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某人在某个方面“冒尖”了,则会很快招来妒忌,轻则冷嘲热讽,重则造谣中伤。三是求全责备,不能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个别领导往往是手拿“望远镜”,倒着看优点,既远又小;顺着看缺点,既近又大。有的领导甚至唯恐部下超过自己,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高”了,不是“锯”就是“砍”,典型的叶公好龙。四是有的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一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常有孤军奋战之感,工作中每个环节都会碰到阻力,最后实在无法容身,不得不走而远之。
(四)在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有效操作的人才标准。往往是“实用的才是人才,需要的人是人才,否则都是蠢才”,毫无科学标准而言。二是“为引进而引进”,不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盲目攀比,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高、你高我特、你特我多”。请了一大堆人人才,但是大家都无所事事,无法产生效率和效益,导致“人才高消费”。三是人才引进后,前后政策不一致,引进前百般关怀,引进后不闻不问,严重伤害了人才的自尊心。
(五)在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长远培养规划,缺乏实实在在的培养措施。二是培养人才的选用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选用范围狭窄、眼界短浅、思路不开阔。三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紧密,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只注重从外地引进人才,忽视人才的就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