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人物群像分析

2020-12-15 10:51柯奕鲁小艳
戏剧之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赎罪

柯奕 鲁小艳

【摘 要】《误杀》是近年来中国改编电影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上演至今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以电影独到的视听语言作为切入点,就这部电影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背后蕴含的罪与罚、情与法之间的抉择进行解读。

【关键词】中国式情感;原生家庭;赎罪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6-0143-02

一、电影《误杀》国内外研究综述

《误杀》作为一部改编电影,在情节上更加注重描述情与法、罪与罚的关系,凸显这些价值观的同时结合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中国电影报》2020年2月12日007版专栏中,作者赵军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很高级也很普通的人性片,并就电影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性做出了探讨和研究。2019年12月16日的《中国艺术报》,记者李博发表的《电影误杀:直面人性的弱点,彰显人性的力量》以电影中的几次剧情反转讨论了情与法、罪与罚的关系,介绍电影主创精准地从人性的弱点和力量这两个矛盾点出发阐释了电影的深度。《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03期,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秦鹤梦发表的《电影〈误杀〉中国式情感的表达与传播》一文,就中国式情感的定义角度分析了镜头视角下的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模式。

《中国文化报》2019年12月28日第003版中,记者郑洁发表的《误杀:类型片“黑马”如何练成》一文认为《误杀》将视角聚焦在“未成年人保护”这个社会议题上,谈到了近年来成为社会热门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大众文艺》2020年05期,李晨宇发表的《电影〈误杀〉改编背后的批评主义》中,从“泰国唐人街”背后的政治批评主义、蒙太奇手法与“山羊”的多重意象背后的审美批评主义、国内“原生家庭热”背后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三个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中国电影报》2020年2月12日第009版,记者林琳发表的《电影〈误杀〉的“变形记”》中认为,翻拍不是“拿来主义”,文中谈到了国内外电影翻拍成功和经典的电影,也对比了翻拍效果不太成功的一些电影,以此分析证明《误杀》的翻拍还是成功的。

二、人物群像分析

肖央作为中年演技派演员的代表,近年来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在《误杀》中,他饰演的李维杰和陈冲饰演的拉辒在面对“女儿被伤害,儿子被误杀”的局面时,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李维杰自带中年油腻感和市井小民的痞气感,在父亲和丈夫的双重角色面前,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爱也独具魅力。他本人是电影的狂热爱好者,丰富的观影经验让他在与拉辒的周旋中几次占据上风,他用冷静沉着的态度为家人编造着逃脱嫌疑的谎言,细心地为大女儿萍萍和小女儿安安思索不同年龄的人应该怎样回答警察的询问,让妻子重新做好半年来所有的开支票据,完美地利用了身边所有人的证词为自己全家洗脱嫌疑。拉辒出场就给人一种果敢干练的形象,在警察局众多的男性面前,她是强者和领导者,在一开始的破案中就展示了她作为警察的狡黠和反向推理能力。对于下属,拉辒变身成严厉的局长形象,在丈夫和儿子面前,拉辒则是一个贤惠的慈母形象,对于儿子他更多的是宠爱和纵容。得知儿子可能被害之后,她一改往日冷静专业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冲动盲目的疯子。往日优秀的探长在失去儿子以后,因为母爱的偏执和癫狂而彻底失去理智。

李维杰和拉辒在逃脱嫌弃与破案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两者对位的亲情对抗、博弈,也让观众看到了这部影片强烈的戏剧冲突。在一次次的侦查与反侦察、套路与反套路的角逐之间,网络维修员身份的父亲和市长竞选人身份的父亲,家庭主妇的母亲和警察局长的母亲,谨慎乖巧的萍萍和纨绔子弟素察,热心善良的茶馆老板和穷凶极恶的警察,种种不同身份之间的对立也将这场角逐推上顶峰。也引起大众对这部影片更多的沉思和感悟。

另一方面,两位母亲的对抗也是影片的另一看点。同为母亲,不同的身份和处境也使得影片的人物设定更加精彩。谭卓饰演的母亲处于弱势,性格怯弱善良,她得知女儿被伤害以后,虽然害怕却也勇敢地冲在前面保护女儿,这是母亲的本能。当她喊出那句“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时,仿佛一头暴怒的狮子。反观陈冲饰演的母亲,她强势且带着一丝卑鄙,在对着安安怒吼出那句“说”的时候,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狰狞的面部表情、凶狠的眼神和紧绷的面部肌肉生生吓哭了安安。陈冲在这一点的情感处理上也是十分精彩,她完美地诠释了一位发狂的母亲。此时的她已经不是那个冷酷的警察局长,为了自己的儿子,她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甚至冲动地在坟场开棺后激起民怨四起,葬送了丈夫的市长竞选资格。虽是不同性格、不同阶级,但谭卓和拉辒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母亲。母性的本能使得她们在有任何危险靠近自己孩子的时候都能化成恶魔,将自己的孩子护在身后。“女性本弱,为母则刚。”影片在这一点上也给出了最好的演绎。

三、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羊这个动物,对于电影而言,起着寓意故事结局的作用。它的出现,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羊在电影中反复出现,推动电影真正地走到高潮。其实,在《圣经》中,羊就被看成一種祭品,代表着纯洁,寓意着,可以通过神的羔羊,去除人身上的罪恶。

羊更拥有一种神话味道,是一种赎罪的替代物。羊多次作为场面调度中的一部分出现在电影中,已经引起了观众的普遍注意。不得不说,这也是改编中颇为出彩的一点。羊在这个故事中担当了多种不同的角色。当李维杰在路上看见羊的时候,它代表了审判者。李维杰决心将车抛在湖底的时候,路过羊群,影片镜头此刻给到羊的凝视,它是一种罪恶的见证者,见证了车沉入水底的全过程,此时镜头不断在李维杰和羊之间切换,羊此时已经化作了李维杰内心的不安和恐惧。随后,羊被警察打死,则寓意着替罪者,羊分担了桑昆本来要发泄在李维杰身上的愤怒。而这只羊直到最终开棺验尸时出现,正暗示了李维杰的罪孽,也寓意着替罪者。最后,羊出现在李维杰自首的佛塔前,代表着羊自始自终都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

电影通过寺庙中的羊、牧羊人的羊、亡羊以及课堂上对于羊的描绘,呈现了羊所代表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则是如“羊”一般的底层弱势群体。如同影片中的那句话:“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被吃掉。”这正是寓意了李维杰,他作为一个底层人物,在面对女儿误杀素察的情况后,看待问题的眼光太短浅,仅仅看到自己的周围。于是,当凶案发生之后,他第一直觉是选择躲避它。不得不说,在柯汶利的导演之下,影片显得更加的严谨,前后呼应。

电影除了关于“羊”的各种暗示令人深思,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上,也非常出彩。

其中第一处精彩的地方,出现在李维杰看拳赛拳手被打倒时,李维杰和身边人解释到这是“吞舌”现象,同时出现了女儿误杀素察后出现的“吞舌”现象,这里使用了交叉蒙太奇手法。两种行为动作,在蒙太奇的作用下,让人既有一种看拳赛的激动,又有担忧素察是否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感。这无疑是对蒙太奇手法的完美运用。拳赛之中的交战双方,就如同主角背后的两个家庭。在擂台赛上,只有一个胜利者,没有平局。也正暗示着,两个家庭的故事,随之愈演愈烈,彼此间的矛盾不断地加深。这场拳赛也为之后李维杰制造不在场证明,提供了线索。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手法营造,不仅凸显了误杀官二代的整个过程,而且随着拳赛将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第二处精彩的地方,是对于慢镜头的处理。一个是李维杰和拉韫在餐馆的眼神凝望,另一个就是结局大雨天开棺的高潮片段。这两个场景的营造,是向《杀人回忆》致敬。通过慢镜头,不断地强化当时的紧张气氛,更凸显了人物的心理。通过不断将雨滴速度放慢,又一次提升了观众的好奇,也為最后一次矛盾的爆发,做出了铺垫。

最后,就是关于灯光的安排。其实,这已经不是导演第一次这么做,早在他的短片《自由人》中,他就已经将灯光运用得非常熟练,以此来达到视觉上的某种效果。比如,《自由人》中通过逆光和构图,制造了一种虚幻的感觉,更营造了一种光明出口的错觉。而到了《误杀》中,更多的是通过灯光来烘托女警察局长拉韫这个人物形象。不同侧面的布光,展现了她一方面在众人面前树立威信,另一方面承受着失去儿子之后的巨大痛苦,非常形象地塑造出了人物形象。

《误杀》中纯熟的蒙太奇技法也将犯罪类型片的表现力推到了极致。这些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的注意,激发观众的联想。人生中处处都是蒙太奇,正如结尾的反转设计,引发了观众对现实更为深切的观照和对人性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李晨宇.电影〈误杀〉改编背后的批评主义[J].大众文艺,2020,(05):148-149.

[2]丁亚平.元电影、“坏世界”和一场“战争”——影片〈误杀〉及其创作意义[J].当代电影,2020,(02):35-38+180.

[3]李博.电影〈误杀〉直面人性的弱点,彰显人性的力量[N].中国艺术报,2019-12-16.

[4]晓筠.从〈误杀〉看犯罪类型片的破与立[N].中国电影报,2019-12-25.

[5]冯果.当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身体[J].当代电影,2019,(11):174-176.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赎罪
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
例谈父母心理亚健康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