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飞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具有公共受众性质,决定了公共艺术以艺术的语言、方式方法解决公共问题的特质,因此公共艺术普遍的示范性和广泛的认同度是衡量公共艺术影响力的核心。基于此,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将人文关怀主题设计作为课程内容,在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中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艺术;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引发了高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考、反思与展望。由此协同共进,以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推动传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目标。公共艺术专业是国内新兴的艺术类专业方向,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更具有融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归属在视觉艺术专业体系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开放性公共空间中从事艺术创造,进行城市环境设计的专门人才。作为公共艺术专业,并不仅限于纯粹的艺术创作议题,在相关课程中纳入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设计内容,作为思政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应用,围绕学生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培养,将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内涵和要求的明晰
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上包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理论和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教育,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主要利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识不到位,挖掘与开发的力度不够。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犹如一座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巨大冰川,虽然深藏不露,但却雄伟壮观,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2]新时代浅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当前高校各专业需要着手解决的重要任务。文中将从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为切入,探讨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的育人需求。
1.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柔性教育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教学作为人为的而又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求真的科学精神,更需要‘求善的人文關怀。”[3]人文关怀作为人类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手段,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展示中体现的亦尤为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上以关注民生为主题的设计逐渐增多,其艺术表现形式、价值取向与现实环境密切相关。如《纽约空中步道公园》,利用公共艺术对废弃空间的重塑,不仅保留下了空间的历史特征,更激活了该空间的活力与人气。《Luz Nas Vielas社区改造》用公共艺术方式带领贫民窟的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共同改变生活环境。[4]为了能引起人类对海洋污染的足够重视,由STUDIOKCA建筑设计公司制作的一个38英尺高的雕塑鲸鱼,被安置在比利时城市的主要运河中供游客参观。虽然类似这样使用塑料垃圾制成的鲸鱼还不止这一个,但这些作品设计背后所警示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可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效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任务。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在不断提高个人素养的过程中转换思维,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而这个课题的难点则在于“润”和“无声”的巧妙结合。
2.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下的思政规划与设计
很多学者都有分析到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的普遍特征。设计专业学生具有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性与反映能力,这和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有必然的联系,但当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时,个人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失衡所带来的道德失范现象,也是令人担忧的。不可否认,这与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欠缺思考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分不开的。面对艺术类学生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我们不妨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我们的思维,以提问的方式思考,比如:对于某一个关于“人文关怀”的设计内容研究中,问题的缘由是否清楚?问题反映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足够的精确性?问题反映的信息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必然的联系?提出这些问题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让思考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指导他们不断地更好推理,论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各艺术院校都在实践之中改革创新,但迫切需要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其中的基本目标之一,因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评估自己和他人思维的能力。而要想善于评估,就需要我们对思维进行剖析,并对思维的质量水平进行检验。[5]从而以更加确定的方式,对思维提供更好的指导。
二、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需求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包含“人文关怀”的设计研究同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是当前专业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其中最难解决的部分就是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能力的提升问题、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问题、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公共艺术专业课程评价方案。因此,只有在这一系统工程运转的过程中,借助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调动多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将各种资源进行统筹,才能推动此项工程的有效开展。
1.遵循课程自身规律,实现有机融合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其中理论课学时占比较高的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在众多课程中,应有取舍,可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来选取核心课程。全面撒网,顾全大局将不利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逐步开展。
2.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公共艺术专业可根据学校和本学科的不同情况,形成自身特色。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在所有课程中全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不实际的。需要在课程思政设计中,找准关键的契合点,在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中深入研究,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3.注重科学规划,确保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对公共艺术专业思政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要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专业特征和课程延展性等方面的因素,课程中所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科学有序,且紧贴课程大纲。基于对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学生发展特点、学科特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本学科课程的结合,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到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标准、教材研发、教师培训等方面保持同步和一致。相关教学目标、重难点、评价方案的制定以此为标准,注重不同维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
1. 价值引领:教师是提升课程育人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维要新”的要求,这为除思政教师以外的所有其他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指明了方向,使“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优秀的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常把重点放在学生智力、道德、情感及艺术发展,主张学生去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证据及结论。他们强调作出判断的能力、权衡证据的能力以及思考自身思想的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谈到培养智力习惯、恰当提出问题、审视自身价值观、陶冶审美趣味、辨认道德决策以及用不同的观点看待世界的重要性。[6]有学者在分析中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作为公共艺术专业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仅仅掌握了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是让他们学会一种思维。
2.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选择和建设
2015 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而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开发出的各类智慧学习 APP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趋势。2019年因为特殊疫情的到来,使在线教育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且迅速普及,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学习平台之外,还包括钉钉、腾讯课堂、瞩目等诸多网络教学平台已在各高校中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让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搭建起了教与学沟通的桥梁,虽然部分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亲临授课的真实感,也难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实时学习的动态效果,针对一些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践授课又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在特殊时期,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使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实现了师生教与学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当然,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反思:我们之前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目前的在线教育?新型的智慧教学工具如何确保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与教学的充分运用?我们的语言表达是否具有了让学生面对电脑听我们讲课时而不被其他因素干扰的感染力?同时在教学平台的建设上由于时间和学科的限制,我们需要如何弥补短板,采用怎样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仍需要教学平台在教学工具上不断改进,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来探索。
3. 内容建设: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是模式构建的重点所在
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凸显特色,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是实施 “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体系的诸要素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突出亮点。提升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能够反映所在地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内容,特别是能够被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特色内容,探索植入校园文化基因,弘扬校训精神,做到因校制宜。[7]必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实际,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发展、专业培养、课程定位等目标,做到因课制宜。如何把三者有效对接、融汇与贯通,增强 “课程思政”吸引力、感召力,这是 “课程思政”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且值得挖掘。 2016 年在深圳市举办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设计·责任”为主题,关注和倡导设计与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凸显“创新引领”与“生活关怀”的理念。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展览分为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 8个板块。通过 82 组案例,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讲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8]这些设计大展的主题无疑为设计专业思政课程资源的收集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尤其是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展览中这八个板块虽各有侧重,但可以看出全面涵盖了设计领域的所有研究内容,如果以此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收集、整理的资源模块,对接到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中也是非常契合的。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在每一个模块下进行各自的分支,且每个分支的主题随信息的变化发展,可随时增补新的内容,最终各模块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且紧跟时代脉搏。这些模块如同大树的枝干,分支如同根脉,枝干与根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在授课前期过程中可将其作为资料进行整合,每个模块供课堂随时调用,且各个分支背后都将注入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及文化思考。
结 语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的出行,一时间病毒的快速蔓延,让全国人民面对疫情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此全国各大美术院校为疫情防控,纷纷组织师生开展了以其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以凝聚人心,增强信心,传递正能量为主要内容。各高校艺术类专业也在同时号召学生加入了这场战“疫”行动,举设计之力,回馈社会。这次设计战“疫”“课程”中,教师依靠“空中课堂”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这堂课虽然没有教材,但通过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使用视觉语言应对社会回馈的问题,社会成为学生最好的课堂,同时也为教师获取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程”中实现了将“课程思政”以“滴灌”的形式注入“课堂”之中,用真诚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其心田,学生在短时间圆满的完成了这次设计战“疫”“作业”。而这个过程更让师生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情怀要深”,深在“爱家爱国”“家国互促”的价值认同心理。在2019年3月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仁爱情怀”的再次提出,这对从事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师来说,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当教师在课程中面对大学生时,帮助他们树立崇高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成为教师提升课程育人“仁爱情怀”的永续目标和研究课题。
注 释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2]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6期.
[3] 徐继存.教学技术化及其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4]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藝术学科体系的建构与运作[J].2017年第3期.
[5] [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新思维工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7月,72页.
[6] [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46页.
[7]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M].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6期.
[8] 编辑 :周志,资料提供 :中国设计大展组委会.新时代·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M].装饰,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