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0-12-15 10:50齐思懿陈娅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关键词:江门改进对策非遗

齐思懿 陈娅

【摘要】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具有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门的传统民间文化包罗万象,具有多种类型,题材也五花八门,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尤其是“台山广东音乐”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江门“非遗”音乐开始走入大众视野。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法对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展开调查研究,从市 级以上非遗名单、以及代表传承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目前“非遗”音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发展路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为江门市文化融合发展的成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江门;非遗音乐;代表传承人;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224-03

【本文著录格式】齐思懿,陈娅.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音乐,2020,10(19):224-226.

一、江门“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况

(一)市级以上的音乐“非遗”简介

江门市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面涉及音乐的有台山广东音乐、台山民歌、大鳌咸水歌、恩平民歌、开平民歌、冈州古琴艺术六种,台山广东音乐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八音班”(乐社),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育了一大批高艺术家、音乐家,深受国内外侨胞喜爱,作为第一批的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台山广东音乐的传承保护工作开展了很多年。开平民歌曲调明快、语言幽默,具有500多年的历史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早期的开平民歌,以自娱为主,大多一人无伴奏清唱,后续演变为用乐器自拉自弹,尽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但是对外来文化包容度较高,钢琴、电子琴都是可以演奏的乐器,极大丰富了开平民歌。大鳌咸水歌也是江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始歌谣的一种,咸水歌更多是人们用于闲余玩乐的弹奏,同样具有300年的历史,反映了大鳌水乡的日常生活和风俗良习,随编随唱、触景生情的洒脱至今是大鳌咸水歌的一大特色。台山民歌与“台山广东音乐”一样的申报单位,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元代起就出现了众多作品,与其他市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致的是,台山民歌的风格多变,题材也不局限于风俗习惯,极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恩平民歌是后期被选入市级非遗项目中,但由于深厚的文化同时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汉族传统的音乐文化之一,大致可分为劳动民歌、仪式民歌和生活民歌三大类,历史同样悠久具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流传出上百本的歌本,最早起源明成化年间,深受侨胞的喜爱,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恩平人侨居地流传;冈州古琴艺术于2015年成功列入江门非遗行列,是这些入选最晚的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冈州是新会的最古老的称呼,是古琴岭南派的发祥地,随着时代变迁,古琴文化在新会也几经兴衰,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对冈州古琴进行整理和推广,古琴艺术也逐渐被人们知晓。

(二)市级以上的音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目前江门音乐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如下表2所示,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分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工作,因此逐渐涌出许多经典代表作品被大众知晓。台山广东音乐代表传承人的刘英翘,作为“国字号”传承人,师从八音班民间艺人刘基英学习以广东音乐为主的乐器演奏,跟台山市内多名优秀的业余演奏员一同组建了台山广东音乐团,使得“广东音乐”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让观众了解优秀的江门及台山音乐文化,代表作品有《川岛欢歌》《桑梓情深》《喜盈门》等;彭艳好出生在盛行传唱咸水歌的南沙水乡,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令她逐渐认识并开始学唱咸水歌,对“担伞调”“姑妹腔”“高堂歌”等各种调式无不精通,练就了“见物唱物、见事唱事、见人唱人”的好功夫,还有李凤连、梁珊珊等民间艺人将咸水歌的精髓唱出,使咸水歌大放异彩,流传在民间;开平民歌代表传承人张巨山将其作为信仰以及生活的一部分,年逾古稀仍坚守开平民歌传承,创作的曲艺作品至少有500多件,代表作有《洋妹喜嫁开平郎》《洋丫游碉楼》《地灵人杰颂开平》等;台山民歌代表传承人李道强,居住于台山市香头坟村,是五个自台山各地的孩子组成的唢呐班的唯一老师,尽心尽力地传承台山民乐;恩平民歌代表传承人郑袄波拜民间民歌手岑相为为师,学习民间贺喜民歌的演唱,同时拜梁振牛为师,重点学习应景(情景模拟)和庚子腔唱法;冈州古琴艺术代表传承人林栋胜,积极宣传古琴以及教授传承,让大家领略古琴之美。

二、江门“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困境

(一)传承后继乏力

台山广东音乐代表传承人刘英翘70岁、台山民歌传承人李道强83岁高龄、开平民歌传承人张巨山76岁、大鳌咸水歌代表传承人彭艳好81岁、恩平民歌代表传承人郑袄波71岁等演唱者大多数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渐渐对江门非遗音乐失去了兴趣,导致其传承后继乏人。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江门习俗曾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依附于该习俗的音乐也失去了传承的途径,江门非遗音乐逐渐被淡化。江门非遗音乐的传承面临着挑战,其生存的土壤不断缩减,群众对于江门非遗音乐的关注在大体上并未增加。

(二)传承工作认识不充分

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不及时和充分,导致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进行相关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时工作进展缓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规模大、范围广、费时、复杂且取得成果缓慢,因此,江门市政府从多方面进行了大范围投入,首当其冲的便是城市建设方面。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当中,政府并没有在工作当中进行有规模和计划的安排,而起着主导作用的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政府没有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也没有相应的预算。其次,错误的成就观。相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政府并没有付出太大的努力在这一方面上,反而是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方面政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却漠不关心。盲目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而不是随后的做法,恰恰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相反,这种行为的泛滥,加速某些非遗灭亡的速度;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社会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和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最后,宣传还不够,宣传的对象是单一的,主要针对继承者。江門文化中心不定期组织继承人到省辖区学习,让继承人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宣传渠道单一,主要是官方组织,学习和展览的形式。江门音乐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很好,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三)保护组织不健全

由于江门市从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专业人才较少,导致无法成立专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艰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口述文学、歌舞、技巧、民俗、宗教等种类繁多,因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必须由政府各部门(文化局,宗教局,旅游局等)以及一组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协调。而不是遇到非遗调研、整理工作时,都是临时组织借调,不利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统一领导,监督和管理。

三、江门“非遗”音乐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人才培养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持续很长时间,没有期限。但是,由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和继承者内部过错等多种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岌岌可危。一方面,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传承活动,构建年轻人学习的平台和交流机会。全面恢复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魅力音乐将被更新。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相关政府人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活动,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保护第一,救援至上”的工作原则,而不是一味追求政治成就。政府和有关官员应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根本开始,而不是使其成为自身利益和成就的快速渠道。

(二)深入保护非遗音乐

深入保护非遗音乐,可以通过表演民歌和舞蹈,并展示一些技巧。政府和文化中心可以在假期和闲暇季节联手在学校和乡村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方法。在当地电视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以便通过音视频形式更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了制定外出策略,可以使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今,互联网的四个网络已经发展起来,可以建立本地非官方帐户,网站等的网络资源,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非物质遗产。非遗音乐文化的深入推广有利于文旅业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和旅游巧妙相结合,有利于江门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保护资金的多渠道投资机制

政府应制定专项预算,根据制度申请资金,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首先,我们应该扩大资金来源,政府的大力支持至关重要。政府每年应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資金。可以模仿英国的“陪伴投资制度”,调动企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以此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鼓励第三方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安排、宣传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蒲波.用艺术的力量发出“江门声音”[N].中国艺术报,2019-11-20.

[2]钟莉莉.如何推动歌剧艺术在五邑侨乡发展的探究[J].艺术教育,2019(09):143-144.

[3]张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歌剧艺术活动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江门市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15-117.

[4]汪静怡.先进文化视域下民间乐社“私伙局”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8.

[5]梁露.广东省江门市“非遗”音乐保护现状[J].戏剧之家,2018(25):47-48,74.

[6]麦燕彦.广东古琴研究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J].黄河之声,2015(24):114-116.

[7]卫中旗.“侨文化”与江门经济转型升级探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5(05):78-82.

[8]巴列.广东五邑侨乡海外新移民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齐思懿(1991—),女,河南罗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音乐教育;作者简介:陈娅(1978—),女,湖南岳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江门改进对策非遗
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金机遇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新江门 新机遇 新合作
江门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