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领域重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020-12-15 10:55叶继元
图书与情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文献资源

叶继元

“文献信息资源”,简称“文献资源”或“文献”(以下简称“文献”),是文献性的信息资源,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信息资源,是记录知识或准知识性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电子或数字文献)。文献是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的一个基础、核心概念。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则是一个集文献的收集、贮存、组织、传递和利用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系统,是信息资源建设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的条件下,文献、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概念、理论、架构、运行、评价等各方面都应有新的界定和设计。

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的背景

随着2020年我国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的门槛,信息资源便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信息资源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成为国家发展、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尽管我国一直以来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非常重视,组织和建立了全国高校期刊(外刊)协调网(1994-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字图书馆(CSDL)、文化部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工程与研究机构、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满足人们文献信息资源需求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努力。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我们也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国际竞争局势日益加剧,我国受到的战略威胁日益严峻;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对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需求的日益增强。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内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全方位的国家资源支持,国内社会经济则面临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转变。我国对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决策支持、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民族文化传承、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需求越来越高。此外,当前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创新的代际周期大幅缩短,各类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驱动网络空间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将无处不在。这些都对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文献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类型及规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用户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些经典理论与概念需要重新辨析,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利用和长期安全保存成为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等等。因此,重构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高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水平,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国内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成果丰硕,参与研究的学者数量众多,且研究主题涉及面广。其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是研究的核心主题,此外,相关研究还包括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制度及政策的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存储与利用的安全性分析、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践的开展与经验的总结、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效益的评价等内容。但若从研究深度与进展来看,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总体而言,当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現有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对新时代特征关注不够

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研究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但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研究相比其研究成果数量少,内容深度不够,大都停留在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类型、要求上,但对具体运行机制、目标与定位等的论述还不够充分。

就目前来看,智慧时代已是大势所趋,智慧服务成为了服务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如何构建面向智慧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成为相关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随着各类新信息技术的涌现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对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民族文化传承、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保健医疗、生活品质和幸福体验等各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相关研究需要更深刻地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以使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2、缺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理论框架设计的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的开展和运作,要求学界必须建立起文献信息资源自身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指导新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随着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形态和规模也随之改变,有些经典理论也已经出现失效或部分失效的情况。追溯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目前还缺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理论框架设计的深入研究,缺少更宏观的理论视野与前瞻。及时概括出适应新时代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是指导我国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迫切需要。

3、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主体研究不足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主体的研究影响整个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当前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视野仍将主体定位在图书情报机构上,且多数研究是从高等院校图书馆出发,反之对公共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档案馆等其他类型图书情报机构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机构如信息企业(如数据库商)等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具体的职责等研究的比较少。如此带来诸多问题: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分散的状态,迄今为止国内未能形成一个覆盖各系统和各行业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而且行政部门在我国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势,不少地区、部门、领域甚至出现了行政部门包办一切的现象,导致信息资源保障系统运行缺乏活力,实际效益不明显。因此,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需要统筹多方力量,形成多层次布局结构,亟需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主体的研究。

4、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研究不均衡

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文期刊资源、电子资源(或数字资源)等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方面。对中外图书、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等其他类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研究依旧不足。不仅如此,目前许多研究仍着眼于一个特定系统和特定区域范围的整体保障能力,架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体系也主要是以面向“完整学科拼图”为出发点,主要是按照学科构成来分工建设信息资源,以保证各学科的一次文献信息资源达到完整和数字化。如对特定区域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展开论述,又如对重点学科、弱势学科等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进行分析等。虽然这些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因调查分析的样本有限,代表性不足。上述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外文图书家底不清、品种不全、经费投入不足、不稳定,基本不成系统;其他各种文献,包括特种文献、多媒体、原生材料(档案)等资源的全国性目录控制和建设有待加强;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境外中文文史类图书不全、渠道不畅;文献收藏质量不清楚;文献资源重复建设、品种不全、尤其是数字文献和数据库的总目录尚未编制或不全、深度内容揭示不够;数字文献长期安全储存没有实质性进展等问题。

5、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及有关实践的效益评价研究有待完善

尽管目前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进行评价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权威且全面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各项研究评价方法不一,主体选择不同,评价标准和指标不一。多数评价研究仍集中于评价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服务两个方面的内容,且只是单独地评价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或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但将两者结合,共置于整个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综合研究还比较少。其次,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展开评价的研究较少,对文献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措施和制度保障实施情况等展开评价的研究也很少,因此今后应加大上述方面的研究。此外,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具有一定成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实践,对这些实践进行效益评价,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以评为抓手,对推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应立足于新时代国家政策战略的调整、信息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革等各个社会领域的新变化,力图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从认知理念、内容要素、服务机制与模式、组织架构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来重构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研究

(1)深化并完善新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理论框架

文献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着长期的积淀。然而,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规模、媒介、格式、生产手段、采集渠道、保存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方式、需求与期待也随之改变。这导致许多过去的文献信息资源经典理论无法适应今天的新信息技术环境,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增长、老化、分布、组织、服务、利用、评价等客观规律的描述出现了失效或部分失效的情形,因而难以指导当代和未来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本研究立足于此,将从宏观理论的高度重新定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构成、关键支撑理论、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及建设价值,以适应新信息技术环境与新时代业务实践的新变化为目标,针对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亟需重构的理论及实践期待,批判、吸收、改进和融合古今中外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国家战略需求、科研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指导下,以宏观的、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最终构建新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理论框架,从而指导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具体说来,本研究将进一步解决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包括对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分析框架、话语体系、基本假设与逻辑、价值立场、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重要课题、理论边界、应用价值等理论要素的定义、分析与重构。为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整体研究及建设实践、提供宏观的理论框架、话语体系与方法论指导,消除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认知壁垒。同时,帮助解决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知识积累,并在研究中体现出时代创新与国家特色,以支撑新时代国家重要战略实施的工作实绩,增强图书情报学学科的话语权。

(2)拓展并丰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

我国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于20世纪末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七个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服务保障、安全保障、制度保障、保障体系构建及发展研究、保障体系实践研究和保障评价研究。当前的研究基本囊括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但是大数据、知识信息时代下的文献保障体系应当是面向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环境的,面向人民大众多重精神需求的,因此我国需要构建新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此外,还要应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进行需求分析与重构定位,如探究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析面向智慧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发展路径与实现方法等。

(3)突破现有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目前,学界关于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各研究主题各自独立,相互之间衔接度欠缺,有些研究领域处于不充分甚至空白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性的研究体系。本研究应突破当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主体研究不足、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研究不均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研究相关成果较少的弊端,力图解决保障体系的老问题和新问题,在原有理论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上综合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全面梳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成果与评价。文献信息资源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相互依存互补的有机系统。文献资源建设理念从资源归属逻辑到共知共享逻辑。强调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仅是“储备体系”,而且是“服务体系”,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方面应注重协同创新,实现服务机制流程化、服务模式平台化、服务方式个性化和智慧化等。

(4)逐步建立适用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实践发展与效益评价的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文献信息是知识型、智慧型社会的战略性资源,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献信息的争夺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当文献信息成为战略资源,那么它就成为全球抢占的资源。建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与支撑条件。新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服务。在建立文献保障体系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效益评价体系,以保障其目的性、针对性、开放性、规范性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原则,这也体现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

2、应用研究

(1)合理解决现有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有研究存在主体缺位、服务保障研究不足、研究不均衡等问题,因此目前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亦存在颇多问题。既有文献资源覆盖面不全(如送缴本不全)、文献建设过多重复、重点文献保障率不理想、外文图书收藏不成系统等传统问题,也有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或数字文献)过多重复、电子文献(或数字文献)建设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和长期安全存储等新问题。

本研究立足于全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管理思想扩展到纸电资源一体化管理思想,将从具体场景研究保障体系扩展到从技术、管理、人文等全方位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应用特色,针对现存问题开展具体研究,在妥善解决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搭建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运行机制与组织架构

虽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已在相关各界达成共识,目前我国也建立了多个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但不同系统保障体系之间的交流仅停留在书目信息共享、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基础业务上,其协调建设、联合服务的程度仍较低,更缺乏面向智能化时代的战略构架和顶层设计。要建成覆盖全国、横跨各行各业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架构。

本研究试图搭建一个融合理事会模式和实体组织机构模式的混合模式,突破传统不同系统各自为政的壁垒,以直接领导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合理规划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厘清不同系统、不同机构的定位,构建层次分明、联系紧密的国家及地区信息资源网络,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定期出台适用于实际业务工作的相关政策,建立标准化的业务体系,建立科学客观的资金预算与控制机制,真正做到“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时,将从资源建设、组织管理及资源服务三个层面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奖励手段等多种方式规范相关机构的业务运行,整体调控保障系统的运作,并充分调动系统内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一支专业规范、充满活力、高效精干的从业人员队伍,以保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并不断优化。

(3)探索面向智慧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

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的研究成果较少,多数结论从宏观角度出发,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运行模式、目标定位等论述不够充分,且智慧服务成为现有服务研究的焦点,建立面向智慧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具体探索面向智慧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要从理论角度研究服务体系扩展到从技术、经济、管理等全方位的研究,注重运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多种新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最终构建一个高效精准的全端流程化服务模式。

(4)开展基于重构逻辑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示范性实践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由几大要素所组成,对这些要素进行解构,分析子要素之间的联系、子要素与内外部环境的联系,从保障体系框架与构成、资源采集、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服务机制、服务模式、应用场景等多方面进行示范性实践,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保障实践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务案例专题数据库。前期的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示范性实践数据、相关标准化建设数据等,待条件成熟后继续完善、拓宽数据库的内容与范围,最终建成覆盖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库,为我国建设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供切实的信息资源保障。建立信息专题数据库,有利于对实践的实际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信息服务保障情况、组织运行情况等全流程进行监控与分析,也能有效检验课题已构建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指导性。

(5)构建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评价体系

构建覆盖全国、横跨各行各业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涉及到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多个系统、多个行业、多个层面,要有效提高各机构协调发展的效能、动态跟踪各机构的具体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评价体系,其内容需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具体指标体系以及评价制度,以灵活评价不同系统、不同环节、不同机构的具体工作。而与评价相关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评价,而少有关注对整个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尤其是实践效益的评价,但这恰恰是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评价体系,并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践所取得的效益进行示范性精准、客观的评价,在评价实践中合理调整评价体系框架,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体系的适用性、科学性,进一步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

(6)构建覆盖全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层面、区域性中观层面到各机构、信息用户个体微观层面,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工程,是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的必要基础准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以往的研究多数将主体定位在某一类型图书馆,而甚少探究多类型跨系统图书馆之间、其他相关机构及互联网公司等主体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定位与分工,实际工作中各个机构呈现彼此独立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并未形成覆盖全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因此,应基于重构逻辑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仅对其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调研,研究内容也涵盖保障体系的发展需求与新定位、内容要素、组织架构、服务模式、发展路径、示范性实证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更大的资源覆盖面,而且有更高的资源保障率;不仅关注文献收藏的数量,更关注所藏文献的质量;不仅最大限度地降低文献的不必要的重复收藏,也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文献资源的效益;不仅建成一个完善的资源储备体系,更是一个能够提供快捷有效的文献服务体系。

3、推广研究

(1)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提高各领域发展水平

随着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到来,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并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保证信息畅通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确保社会文献信息资源需求得到充分保障。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大数据和知识经济、智慧服务等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加之新的战略和政策要求的提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也应顺势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各种复杂、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充分保障社会文献需求。通过重构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探索新的认知理念、服务机制和模式,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資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管理等领域,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全社会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2)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推动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国际舞台,文献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产财富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已经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要加强国家在文献建设、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上的能力,强化文献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国特色文献保障体系构建。具体而言,要打破传统的保障思路和理念,重构一套全国范围内的保障体系,这也是驱动科学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举措。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科技创新是关键,而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模式则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增强信息资源保障能力,辅助新兴产业中的科学决策,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推动其自身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战略意义。

(3)满足层次化用户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体验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以读者和用户为核心,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群体的最广泛的信息需求,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由于用户群体在心理因素、知识结构、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范围和层次。相应地,各类文献信息机构也应该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层次化、个性化以及多样化信息服务。然而随着各类文献数量的迅猛增长,现有的图书馆、情报信息机构难以收录所有的文献资源,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CALIS、NSTL、CSDL等文献保障系统和平台,但总体来说各类信息机构仍然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彼此之间缺乏实质性必要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导致文献信息资源重复浪费、品种和书目不全,直接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构建基于重构逻辑的面向智慧服务的、完善的覆盖全国各系统行业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强化需求分析,以打造一个多层次、复合型和相互依存、互补的文献资源有机系统,为用户提供层次化信息服务以及一体化信息体验。

(4)改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不平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主要包括存量、增量内容和区域分布不均衡两方面。就这一问题而言,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各行业和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缩小区域分布之间的差距,消弭信息鸿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区域性合理配置。从整体来看,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分布呈现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梯度递减状况,其中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少数省市地区最为富集。农村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拥有量也远远少于城市文化圈。信息富集地区和信息贫困地区出现较大的数字鸿沟,而这种现象引起的“马太效应”也会导致区域贫富差距的加剧。然而,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着重建设的增加图书情报机构、增加文献信息资源数量等举措来改善信息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无异于杯水车薪,也并非长久之计。应正视和妥善处理由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发展造成的地区文献不平衡性,基于新的数据网络环境、政策导向和需求分析,提出新的保障思路,整体协调、统一规划,为各省市地区、行业系统因地制宜地对文献信息资源区域分布和组织协调提供指导,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信息富集和贫乏地区之间的资源相对合理平衡,助力信息扶贫,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发展。

(5)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在国家宏观层面、区域中观层面,还是信息用户个体微观层面,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且地位愈加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当今世界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为顺应科技创新大势,科研领域也逐渐寻求针对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应研究重构和完善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出新的服务模式与体制机制,整合各类文献信息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建设,并打造相对完备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及专利数据库、学术规范与评价数据库等,优化现有的文献全文数据库,诸如万方、同方、维普、超星、龙源等商用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期刊开放存取(OA)全文数据库等,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拓展科研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为提高数据密集型科学深入发展和科研整体水平,提供稳健和坚实的文献保障。

四、研究趋向

(1)从问题选择上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体系的重构问题不仅是当前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出版乃至学术科研机构所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聚集的重要领域。如何突破传统的不同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的壁垒,合理规划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厘清不同系统、不同机构的定位,构建层次分明、联系紧密的国家及地区信息资源网络,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定期出台适用于实际业务工作的相关政策,建立标准化的业务体系,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各行业和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要求。

(2)从理论拓展上看,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理论、当代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理論与实践、图书情报学的最新理论、跨学科的相关理论、交叉学科的研究新热点融于一体,构建一个完整、可操作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以往条块分割的、强调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主是“储备体系”的突破和创新。重构面向应用和开放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才能实现服务机制流程化、服务模式平台化以及服务方式个性化和智慧化,从而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案。

(3)从应用场景上看,重新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有助于将大数据、云计算、关联数据、语义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囊括技术构建、技术协同、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满足新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需要的支撑技术和方法体系,同时对涉及到的元数据采集、集成管理与存储、语义化组织与共享等流程的标准与规范进行重新设计。相关的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指南、规章、制度等构建可直接用于实践指导,或作为具体参考范例。

本期设置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专题研究栏目,以推动该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

本期专题的4篇文章主要聚焦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其评价的研究。《基于学术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事实型数据资源建设研究》主要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利用所采购的学术数据库来构建高校事实型数据资源,详细分析了建设体系目标、功能设置、数据内容体系构成以及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认为通过不同层次的事实型数据,能够为高校的学科、学者和学生提供相应信息支撑,并为高校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二次元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基于二次元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总结了二次元文化的特征以及二次元文化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产生的影响。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通过建设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引领二次元文化的发展,引导青少年正确的选择二次元的资源,探讨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读者参与研究》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读者参与研究与实践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读者间接参与模式、读者直接参与模式与读者赋能建设模式。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界对于读者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应重新认识并加以重视,积极探索读者参与模式下的多种创新路径,将读者正式引入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体之中。《人文社科学术专著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评价的实证比较》以人文社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对5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的获奖图书进行引文分析,并将获奖图书被引情况与同期同研究领域图书进行比较,表明同行评议结果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人文学科同行评议评选出的学术专著的学术影响力明显高于同期同学科领域专著,且这一差距随着时间发展日益扩大。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文献资源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我给资源分分类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