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休闲农业产业模式研究

2020-12-15 06:53何磊
商情 2020年45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手段,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休闲农业产业不仅能实现农业基本的生产功能,而且兼具生态功能、旅游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中,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村集体主导型,三种模式内涵有所区别,各具产业特色,对于产业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搞清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

【关键词】休闲农业 产业发展 典型模式

一、休闲农业产业的内涵与功能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充分发掘并利用农业资源,依靠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功能性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休闲农业产业是对传统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基础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来看,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业态的创新,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的提档;同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产业为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振兴目标开拓了一条高水平的建设之路。

(一)休闲农业产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通过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模式,实现传统农业产业与现代旅游业、产品加工业等有机融合,打通一产连接二产、三产的渠道,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后者则是通过农业生产技术、利用农业生产要素,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

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化,是指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设计休闲农业产品,组织生产要素、配置生产资源。如观光型休闲农业产业,为满足消费者“观赏”的需求,通过重新组合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打造吸引消费的“田园风光”。休闲农业的规模化是指通过集中土地、劳力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将“小而散”的农户及土地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的布局,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空间体量与经济体量的增加。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是指通过营销手段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品牌或商业化的休闲农业品牌,实现休闲农业的的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本区域休闲农业产业形象、强化本区域休闲农业产业认知。

(二)休闲农业产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通过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能产生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层面来看,休闲农业产业能高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环境改善问题;同时,休闲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又能实现农业的教育功能与农村文化的传播、农耕文明的传承功能。

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功能,是休闲农业的基础功能表现。尽管休闲农业产业不再以单纯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活动是休闲农业存在的基本要求。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实现最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向消费者提供新鲜、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休闲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一方面是产业发展所需,因为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的乡村景观,正是消费者所期待的乡村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时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农村社会发展观的体现。

休闲农业的旅游功能,即是农业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体现。通过将农作物生长过程、动物喂养过程、收割过程等农业生产环节,向游客进行展示,形成独特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休闲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是指游客通过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各环节,如耕地、施肥、采摘等活动,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培养对于农业生产的热爱之情,传承农耕文明精神。

二、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得益于全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休闲农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地域性休闲农业品牌、代表性休闲农业龙头企业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全国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具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以往零星分布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等小规模业态向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过渡,集中优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体量,实现规模效益,带动休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一体化。

二是休闲农业产业类型更加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有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产业类型,如广东省梅州市雁南飞茶田景区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形成茶叶主题产业;有以乡村风光为主的产业类型,如成都市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打造了田园城市的典型样本;有以体验异域风情为主题的产业类型,如浙江莫干山裸心谷主打西式的乡村休闲与养生;有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产业类型,如台湾桃米村以境内数百种类的青蛙作为卖点打造“青蛙王国”。

三是休闲农业产业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传承、农业科普近年来成为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热门风向标,农业基础体验、亲子采摘园、农耕博物馆等创新业态的出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深度的挖掘。从以往单纯的休闲、放松、享乐的纯游玩模式,切换到休闲农业的深度游模式,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三、典型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及其特点

(一)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指公共行政部门利用公共权利,在休闲农业产业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等环节实施统一决策、统一协调的产业模式。在休闲农业产业建设、发展、运营过程中,公共行政部门的核心价值在于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科学合理使用公权利、积极调动公共资源。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产业紧贴国家宏观政策,精确把控市场需求,产业规模一般较大,能有效支持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产业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成都三圣花乡。三圣花乡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目前是国家AAAA级景区,占地约15000亩,以辖区内的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共五个村,凭借当地传统农业资源打造休闲农业的特色产业,形成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五个特色景点,成为了成都平原休闲农业产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当地政府在三圣花乡打造休闲农业产业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判和合理规划,奠定了三圣花乡休闲农业产业根基。

早期的三圣街道辖区五个行政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收入低,没有特色优质产业。在成都市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三圣街道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逐渐形成了“城中村”。辖区街道脏乱、治理无序,俨然与成都当年建设“国际花园城市”的目标背道而弛。为破解这一城市发展顽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解决居民就业等问题,当地政府通过科学调研、周密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反论证研究,提出了围绕花卉种植产业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方案,将这一片“城中村”实施整体改造,同时借召开“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的契机,明确了三圣花乡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定位。通过政府统一规划,以举办大型文旅活动宣传造势等手段,三圣花圣走出了“城中村”的泥淖,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变,不仅成为了西南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典范,也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城中村”现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是企业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从事休闲农业产业的投资、运营、管理,以期获得经济回报的产业模式。企业逐利的本性是这一产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特别是全国人民经济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后,基本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催生了休闲农业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再加之国家宏观政策利好休闲农业市场发展,众多的企业发现了休闲农业市场的商机,纷纷向这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促进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产业模式,能充分利用企業现有的资金、技术、人员、品牌等资源要素,通过市场化地充分运作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动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就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价值。市场主体参与休闲农业产业经营,能发挥其市场主体的敏感性,积极探索消费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良好地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在这一模式下,具有代表性的是无锡“田园东方”项目。

无锡“田园东方”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阳山镇,占地约6200亩,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集成了大型生态农业产业、文化旅游度假产业、田园生态居住产业,探索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休闲农业产业成为了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成为了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

“田园东方”的开创者是一家地产商,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多年从事地产开发、商业投资、文化创意领域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深入调查市场、摸清当地农业资源本底后,进行了“田园东方”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并于2013年开工建设。“田园东方”项目的所在的无锡阳山镇,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良好基础。一是阳山镇具有优质的生态基底,水系发达,小溪、河流、湖泊、湿地等天然水域众多;二是阳山镇的水蜜桃产业早已名声在外,是当地的重要支撑产业。企业正是抓住了阳山镇的这两点优势资源进行深耕,将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同传统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围绕水产养殖和水蜜桃种植大做文章,形成了“中国水蜜桃之乡”的响亮品牌,推动了整个项目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文旅+地产”的总体架构下,积极探索一产与二产、三产的互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休闲农业产品。

(三)村集体经济主导型

村集体经济主导型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所需要的资金、资产、资源,依靠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村集体经济的优势在于实行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和按份所有,在生产领域实现农民间的合作,采用市场化运作,实现统一经营与承包经营的结合,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实现成员利益的提升。在这一模式下,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

蒋巷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是苏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目前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多年来,蒋巷村沿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新思路,按照农业服务旅游、工业配套旅游、农户参与旅游的目标,致力转型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蒋巷村的发展模式可总结为由村委会统一行使管理权,成立村级龙头企业,全面负责休闲农业产业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并统一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年终获得比例分红。

蒋巷村集体经济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始终秉承“农”字特色,全村推广有机稻田种植产业,规划现代高效农业的竹园、果园、菜园,围绕农业优势产业推出观光、体验、品尝等各种富有“农”字特色的活动。传承农耕文化、享受乡村乐趣,建立了农业科普基地。积极整合乡土文化资源,蒋巷村的乡村旅游也做得有声有色。百亩良田、果蔬采摘、互动野炊、动物观赏、攀岩拓展、江南农家民俗馆等乡村旅游产品丰富。蒋巷村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成名了名副其实的休闲农业产业排头兵。

参考文献:

[1]纳慧.宁夏“旅游+农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M].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2]方荣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研究[N].枣庄学院学报,2020.

[3]吕洁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政策指导——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解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

作者简介:何磊(1988-),男,四川成都人,汉族,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视阈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