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申潞玲 南洋
摘 要:文化旅游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作用。代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不仅可以感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也可以传承非遗、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城乡。当前,在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代县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助推代县乡村振兴取得更大实效,实现文化强县和生态宜居。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旅游产业;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1-005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首先是经济的振兴,但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来源于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1-3]。
202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也是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代县是山西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发展文化旅游对于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文化旅游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带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游客旅游的过程也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代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为代县实现绿水青山、生态宜居、文化强县贡献力量。
2 代县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代县,古称代州,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县。千百年来汉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造就了当地丰厚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代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处。
2.1 历史文化资源
雁门雄关扼勾注、联长城,居九塞之首;规模宏大的代州文庙名冠华北;记载着杨家将丰功伟绩的杨忠武祠驰名中外;北魏时建造的天台古寺赵杲观独秀深山,可与悬空寺媲美。此外,还有威镇三关的边靖楼、挺拔秀美的阿育王塔、五代晋王李克用陵墓等文物古迹。当地共有古代建筑和古文化遗址217处。
2.2 红色文化资源
代县有周恩来与阎锡山谈判旧址太和岭窑洞、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雁门关伏击战战场遗址、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毛主席路居代縣纪念馆、烈士陵园等。
2.3 民俗传统文化资源
当地民俗传统文化资源有代州民居、代州古花园等建筑遗存,烫面饺、高粱面鱼鱼、熬鱼、火烧等特色美食,节庆、人生礼仪、社交礼仪、庙会等民俗,以族谱、宗族祠堂、氏族墓葬为载体的宗族文化传统[4-5],以面塑、剪纸、狮子舞、龙灯、挠阁、旱船、社火、雕刻、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艺术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民居营造、酿酒等民间技艺。
3 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3.1 感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以弘扬雁门文化、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为灵魂,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用丰富而有特质的文化内涵、文化知识和文化魅力成就代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让文化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引导人们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将文化旅游与体育赛事相结合,游客通过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体验古关文化、古道文化和古城文化。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夜袭阳明堡机场遗址以弘扬抗战精神、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抗战先烈、珍爱世界和平、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让游客接受精神洗礼。杨忠武祠文化旅游节集戏曲欣赏、自然风光、美食文化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引领游客领略杨家将光耀千秋的忠孝文化和家国情怀。新编现代晋剧《大山的女儿——刘桂珍》塑造了一位坚守大山、无私奉献的普通共产党员和农民村支书形象,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好教材。
3.2 传承非遗文化,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古城文化、古关文化、宗教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逐步建立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和传统节日标志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特色技艺的发展,实现特色技艺传承与保护,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按照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打造文化旅游完整产业链,用县域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有机结合,以高效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集约开发,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创新以农村生活方式为体验的旅游新业态,带动农产品加工种植、交通、服务商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使乡村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实现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配置为主的“小旅游”向经济社会发展等全资源全域性全过程配置的“大旅游”转换[6],形成乡村旅游新格局,比如代县充分利用“中国民间绘画之乡”称号举办“非遗”剪纸技艺活动、雁门关体育特色小镇项目实践、雁门关乡南口村“乡村旅游”主题项目实践等[7]。
3.3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城乡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县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雁门古关、代州古城、传统古村的建筑选址与布局形态无不体现着古人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生态智慧。这些遗址的内外、上下,都是肌理明晰的有机组合,其中蕴含生态观念,教育人们尊敬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宜居是城乡绿色发展、凸显生态文明的内在体现,是城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城乡复兴需要符合城乡的生态地理风貌与历史人文环境,需要符合城乡内在肌理与技艺传承的传统。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传统生态智慧,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唤醒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用实际行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形成因地、因势制宜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生态宜居城乡。
4 文化旅游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与功能价值,同样也有时代与地方局限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有理论的引领。有选择性地传承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先进因子,才能发挥传统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正向积极作用。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发展方向,在增强文化自信基础上,持续推动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方面,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使传统历史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激发其在新发展条件下的活力。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继承中实现形式与内容创新,实现传统历史文化的再生产,实现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发展,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提高乡村振兴的动力。
4.2 坚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同云冈石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8-10]。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就要禁止破坏性开发,避免对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开发和对传统文化过度现代化改造,文物项目的维修应做到修旧如旧。
文化是产业、商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产业、商业的发展,但不囿于产业、商业本身,而有更大的人文情怀。不是什么文化都可以商业化的,有些类型的文化资源经过商业开发可能改变本来的面目。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发展会对文化的生态结构和延续发展带来毁灭性影响,造成传统价值观念解构和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化空心化。保护文化遗产就要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诸如原生态的建筑风貌、文化传承格局以及生产生活秩序等。文化旅游发展要以此为前提,实现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4.3 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共同发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政府应当发挥好政策制定、法律保障、综合统筹的管理职能,切实维护和保障好城乡群众的利益,同时政府也要履行好监管职能,做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其提升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和高度,突出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品位。另一方面,文化旅游发展不仅要满足城乡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护和尊重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还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途径,筑牢城乡群众的精神支柱,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家园,尽可能多层次、多方面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这样,城乡群众才能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内生动力。调动城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中,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实现[11-13]。
4.4 疫情防控措施常态化
目前,国内防疫态势整体趋好,大部分地区处于低风险,我国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阶段。旅游景区作为典型的人群集聚场所,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当前,仍然需要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分工,防范复阳病例、國外输入性病例造成的第二波高峰。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山西文旅部门等部门出台的景区开放防疫指南等政策文件[14-16],景区必须做好通风消毒、健康监测、出入管控等工作,落实好员工个人防护,严格控制游客密度,避免因大规模人员聚集引发疫情复燃,同时积极做好常规化的旅游安全防范[17-19]。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就要努力传承文化基因,保留优秀文化形态,珍惜文化资源,守正文化根脉。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造。
代县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家治理,2018(3):3-6.
[2]张卫平.代县文化图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于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及提升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3):80-84.
[4]田云国.代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6(2):58-60,67.
[5]求是网评论员.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EB/OL].[2020-05-13].http://www.qstheory.cn/wp/2020-05/13/c_1125981451.htm.
[6]佛山市高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印发《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EB/OL].[2020-02-26].http://www.gaoming.gov.cn/zwgk/zdlyxxgkzl/lyscjgzfxxgk/cyzl/content/post_3929093.html.
[7]马春生.物华人杰话代县[J].文史月刊,2020(2):22-33.
[8]曾磊,汪永萍.农村生态旅游的价值、问题及实践创新解构[J].农村发展,2019(8):47-49.
[9]彭静.文化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研究[J].农经研究,2019(14):63-64.
[10]彭静.文旅扶贫与乡村振兴相关策略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2019(8B):22-23.
[11]赵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产业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9(9):95-100.
[12]刘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36-37.
[13]李辰阳.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J].山西农经,2017(17):23-24.
[14]李北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9.
[15]孙全芬.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16]李小燕,赵相斌.“乡风文明”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3):71-94.
[17]郭晉媛.山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民俗学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2):122-128.
[18]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2020-02-05].
http://www.moa.gov.cn/ztzl/jj2020zyyhwj/2020zyyhwj/202002/t20200205_6336614.htm.
[19]胡成.旅游景区新冠肺炎传播风险点与管控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3):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