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导读

2020-12-15 06:42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艾伯特苏菲哲学家

【作家名片】

乔斯坦·贾德,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作家,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来,便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销量达到三百万册,现今已有三十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人物群像】

苏菲·阿曼德森

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前才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创造的。她为人友善,却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

艾勃特·纳格

席德的父亲。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过生日,便创造了苏菲和艾伯特。他在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勃特·纳格还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作一个特殊的所在。像艾伯特一样,他在内心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对他来说足以令人陶醉。

席德

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但她的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的真实存在。

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着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着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非常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又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也很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变得更好。

【精段阅读一】

莫名其妙的来信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

她想:“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终有一天我会死去。”人死之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猫咪也不会去想。这倒是它的福气。

苏菲的祖母不久前才去世。有六个多月的时间,苏菲天天都在想念她。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体会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地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且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无法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且不可思议的事情,你也就无法认识到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苏菲记得那天医生说告诉祖母她生病了时,祖母说过同样的话。她说:“现在我才认识到生命是何等可贵。”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这是件多么悲哀的事!或许他们也应该在信箱里发现一封神秘的来信吧!也许她应该去看看是否有别的信。

苏菲匆匆忙忙地走到花园门口,查看了一下那绿色的信箱,她很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另外一封信,与第一封一模一样。她拿走第一封信时,里面明明是空的呀!这封信的上面也写着她的名字。她将它拆开,拿出一张与第一封信一样大小的便条纸。纸上写着: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想:“我不知道。”不用說,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苏菲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她生平第一次觉得,生在这世界上却连“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也不问一问,实在是很不恭敬。

赏读感悟

你是谁?苏菲在收到信后变得很迷茫。世界是什么?是谁创造出来的?面对这些习以为常、不值得回答的问题,苏菲很烦恼。但她想到事情总有一个切入点,那就说说她知道的吧。比如,她知道自己现在是活着的。那她对活着的思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是在她的祖母去世后才想到的问题。

首先,苏菲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就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会永远活着;然后,她明白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最后,才思考人死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些东西平日里我们想不到,但对苏菲来说,她需要想到,需要了解,因为当你意识不到人终将死去时,就无法体会到活着的滋味。这些东西,就叫“哲学”。

【精段阅读二】

我愿意做那个小丑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请你记住这句话,因为很难得有人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当众说这句话是很危险的,可能会使你丧命。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

你是否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故事中的皇帝其实一丝不挂,但他的臣民却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这时,一个小孩突然脱口而出:“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苏菲,这个孩子很勇敢,就像苏格拉底一样。苏格拉底也敢于告诉我们人类的所知是多么有限。

…………

苏菲,这就像切牌一样。你把黑牌放在一堆,红牌放在一堆,但不时会有小丑牌出现。它们既不是红桃也不是黑桃,既不是红砖也不是梅花。在雅典,苏格拉底就像小丑一样。他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使他非常苦恼。因此他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

…………

苏菲用力摇摇头:“我们在那儿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自认为懂得很多,并且强迫我们吸收。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赏读感悟

当我们读《皇帝的新装》时,更多是把它当成一个童话故事来看,真的没有几个人会把不穿衣服的皇帝当成自己的缩影。但苏格拉底却做到了,他想要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猜你喜欢
艾伯特苏菲哲学家
拉长时间的公平
开悟
开悟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艾伯特·赫希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述评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苏菲寻龙记
危险的礼物
哲学家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