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15 07:13李华
医疗装备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体征心肌梗死

李华

江西省乐安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江西乐安 3443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0%~70%,是引发患者猝死的一个关键因素[1]。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与AMI患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因此对其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至关重要。心电监护仪可24 h持续对患者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根据变化趋势判断异常状况,并对危险情况进行预警[2]。与此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将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8~82岁,平均(58.92±6.35)岁;前间壁心肌梗死2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6~81岁,平均(58.62±6.41)岁;前间壁心肌梗死23例,下壁心肌梗死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及血清标志物检查确诊为AMI;近1个月内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伴有血液疾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等;伴有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醒。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进行抢救,完成抢救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两组均采用心电监护仪(深圳市康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PM-9000A+)由临床专业医师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于J点测量患者的ST段抬高幅度,在接近0.05 mV时,应用双脚规测量,以患者ST段抬高幅度最大导联为主,同时对其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做好记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营养支持等。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1)入院第1天:由护士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给予高流量吸氧6~8 L/min,确保呼吸通畅,并对其生命体征、心电图、用药不良反应等进行密切观察;注重对其皮肤及口腔的护理,为患者定期翻身,以免皮肤因压迫而引起溃烂,造成二次伤害;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不良情绪,并帮助其缓解;详细告知AMI的相关知识及抢救后存在的风险,做好预防,适时鼓励患者,以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及主观能动性;若患者病情恶化,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并对其进行抢救。(2)入院第2~3天:向患者讲解AMI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原因等,加强饮食健康教育,指导正确饮食,并告知患者多饮水,适当协助患者翻身,调整体位;嘱家属减少探视,保持病室清洁、通风;记录出入量,严密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关检查;对其皮肤及口腔加强护理,多与其交流,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并注意保暖;对其呼吸道、皮肤是否感染进行检查。(3)入院第4~13天: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仍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给氧等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图片解说、视频讲解等方式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及要点,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告知患者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以期降低AMI的复发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4)出院当天:对患者行出院指导,嘱其多食用粗纤维食物,禁食刺激性、高脂肪食物,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遵医嘱按时服药,若有不适立即就医;定期随访,在QQ、微信上通过视频了解其近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2)观察两组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命体征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率、收缩压、呼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命体征比较

2.2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在AMI早期并发心律失常的概率往往较高,主要是由微血管损伤、急性心肌缺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引起。AMI患者在发病后应及时对其抢救,以挽救其生命。

有研究表明,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是急救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可有效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4]。心电监护仪是一种监护患者心电动态变化的精密仪器,具有简单便捷、触屏操作及精准监测等优点,可同时对患者的血压、心电图形、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动态监测。但心电监护仪在工作过程中,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其波形不稳定,准确性下降,从而不利于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理想护理措施为纵轴,时间为横轴的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其通过制定护理计划及实施路径,有效规范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行为,从而提高了护理效率与积极性[5];护理人员将心律失常的好发阶段作为依据,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理参数,配合抢救与护理工作,可减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6];在临床护理路径中,护理人员准确粘贴电极、放置血氧饱和度探头及袖带,严格根据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设置报警范围,进来减少报警次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让其了解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从而稳定其生命体征。通过确保病房的清洁舒适、制定饮食计划、健康宣讲等,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和预后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呼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可改善AMI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体征心肌梗死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